1970年的某一天,在岳阳市华容县的农场中,一老人坦白自己曾经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参与对杨开慧烈士的杀害。

那一刻,被时间掩埋的秘密,得以重见天日。

杨开慧是如何牺牲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0年,中国革命风起云涌。有志青年不甘心看到风雨飘摇的国家和落魄的人民,杨开慧就是其中之一,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首批团员。

杨开慧和毛主席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他们走入婚姻的殿堂,没有盛大的婚礼和花轿,简单的生活也甘之如饴。

革命的道路十分曲折,毛主席怀着满腔热血,经常通宵搞事业,杨开慧准备夜宵和取暖用品,做丈夫坚实的后盾。

一番奋斗之后,大革命失败了,严峻的考验摆在面前,逆境之下,毛主席毅然前往井冈山,打算进行根据地斗争,探索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杨开慧独自带着孩子,坚守在家乡,组织和参与长沙、平江等地的武装斗争。

艰苦的岁月里,杨开慧以柔弱的肩膀,扛起革命的重担,为家里的孩子撑起一个温暖的家。

1930年,红军从长沙撤退,湖南省“清乡”司令部重新掌握局势,发动一场全面的搜捕行动,企图一举摧毁革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国民党反动军阀拿出巨款,悬赏捉拿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

10月的某一天晚上,密探乔装打扮,带领60多人,冲进长沙县板仓的杨家住宅,抓捕杨开慧和幼年的毛岸英,押送到长沙的监狱。

敌人来劝降杨开慧,只要认真悔过,就不会有生命危险,她誓不屈服。

叛徒任卓宣献策,如果杨开慧自首,带头效应是不可估量。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主席撇清关系,就能离开监狱,回归正常生活。

杨开慧听着这个条件,一阵冷笑,表示自己死不足惜,只希望丈夫的革命事业早日成功。

敌人发现杨开慧无法被利用,意志坚定,便不再劝降,在监狱里的杨开慧,意识到死神即将来临。

1930年,一个秋风萧瑟的清晨,特务执行官一声令下,刽子手举起手中的枪,向杨开慧连续开了两枪。

杨开慧身中两弹,应声倒地,转过头来,用最后的目光瞪了刽子手一眼。

罗国林和姚楚忠解开绑在她身上的绳索,随着大队人马离开了现场。

中午时分,行刑的士兵们正在大吃大喝,执行官突然接到报告,上午被枪决的女子并未死亡,姚楚忠接到命令,前去补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姚楚忠带着两名士兵,急匆匆地赶了过去,他们看到匍匐在地上的杨开慧,身下是一大片血迹。

此时的杨开慧,尚有一丝气息,嘴里满是泥沙,因极大的痛楚,双手抠进泥土,留下两个深深的坑。

面对这悲惨的一幕,姚楚忠没有任何怜悯之心,冷血地举起了枪,对准杨开慧……

那一年,杨开慧只有29岁,壮烈牺牲了。

新中国成立后,姚楚忠隐姓埋名,躲藏很长一段时间,企图逃避历史的审判。

1970年,姚楚忠在岳阳市华容县一农场接受劳动改造期间,承受不住内心的压力,坦白曾经参与杀害杨开慧烈士的罪行。

此时,距离杨开慧牺牲已经40年了,毛主席才知道妻子被害的真相和过程。

姚楚忠的坦白,来得迟,终究是对历史的交代。

四年后,醴陵县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定姚楚忠的反革命杀人罪,依法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

对姚楚忠的判决,是对杨开慧烈士的告慰,也是对所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英烈们的正义伸张。

1982年,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时,人们意外地有新发现。在卧室后墙的泥砖缝隙中,距离地面大约两米高的地方,杨开慧的一沓手稿,已经被珍藏了52年。

经历长久的岁月,这些手稿已经残破不堪,那清秀的字迹,依旧能辨认出来。每一笔、每一划,都流露出她对毛主席的深深牵挂和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些未曾寄出的家书和诗稿中,杨开慧笔触细腻,充满深情和哀愁。她写道:“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心怀长郁郁,何日重相逢?”

这些文字,一如内心深处的呼唤。对家人深切的爱意,读来不禁动容。

彼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杀害杨开慧的凶手已经伏法,正义虽然迟到,但不会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