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门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的学科。

撰文 |郭雪梅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于2017年开设,是国内首家三级医院安宁疗护病房,曾被评为北京市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其创办与该院院长顾晋教授的倡导离不开关系。

医学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门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的学科。安宁疗护中心则是顾晋院长对于医学人文精神的一种探索和实践。6月14日,在第二届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分论坛中,顾晋院长发表主题演讲“尊重生命最后的尊严”,对医生如何兼顾临床技术和人文精神提出了一些思考。以下是“医学界”整理的现场演讲实录,部分内容有编辑。

外科医生不要吝啬“5分钟”

作为肿瘤外科医生,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非常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比如一些晚期癌症的病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加上我在2000年左右到美国学习的时候,看到一个课程叫“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这两点给我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到首钢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一个安宁疗护中心,在这个安宁病房里头,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人生的离别,会发现有些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其实可以过得很开心,我觉得这是医学上的一种进步。

比如我们安宁病房有个癌症晚期的老同志,他在这里和我们的医生护士们都相处得很好,他以前跟我们说“我不孤独,这里就是我的家”。另外是我的一个朋友,她的母亲得了胃癌,最后她是陪着她妈妈在我们的安宁病房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春天。

所以对于医学来说,我觉得除了要治好疾病以外,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的问题。作为外科医生,大家每天在做手术,比如我做肠癌手术,切下来的肠子有时候很大一团拿给病人看,说这瘤子在哪儿,很多家属是不敢看的,到处是血不说,做完肠癌手术后的气味还很不好闻,很多家属经常捂着鼻子就跑了,把他们吓得够呛。

但其实我们只要花5分钟把标本稍微清洗一下,这样家属们看的时候就没那么可怕了。这仅仅是5分钟的事,实际上却体现了我们医护对病人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职业的尊重。所以除了过硬的技术,治病过程中的每一个额外动作也相当重要,因为它很可能会给病人家属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

还比如说在手术室里,一个病人什么衣服都不穿躺在手术台上,无论他是大学教授,还是一个普通的职工,都是没有任何尊严可言的,那我们给他盖上一点的举动其实就是对病人的一种尊重,也是一个外科医生人文精神的体现。

医生要做的就只是延长病人的生命吗?

很多晚期癌症的病人到后期可能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当活下去并不是我自己的想法时,我有没有权利选择死亡?

我有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她说她其实不想活着,因为她很痛苦,吃不了东西,肠梗阻,肿瘤还复发了,有很多毛病。她不想活着,但是她儿子说你一定要活着,我一定让我妈活着,妈在家就在,所以他就去找各种各样的偏方来给他妈妈用。

实际上,他妈妈老跟我们说这个孩子就瞎花钱,她不想活了,活着很痛苦,但是有些时候看着孩子这么努力,她也没法放弃,所以她就是“被活着”。

在我们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当时在学习美国课程(指前面提到的“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的时候,我就特别感兴趣。对于“怎么告诉病人坏消息”,我们中国人常做的不是告诉,而是要保密、要隐瞒,但实际上隐瞒是没有意义的,现在信息技术这么发达,人得了癌症最后都会知道,有时候他们不知道也是装不知道,因为你平时对他无话不说,一旦跟他躲躲闪闪,这些动作就已经告诉他是个癌症病人了。

另外,我们国家的老百姓对癌症的理解也有一些偏差,这个偏差在哪儿呢?就是我们一说到癌症,好像天就塌了。比如电视剧、电影里一讲到癌症,二胡就响起来了、树叶掉下来了,有一种风雨飘摇、非常沉重的感觉。但癌症不是这样,我们要知道目前癌症有1/3是可以完全治好的。

我曾经有一个肠癌的病人,他之前在别的医院做过肠癌手术,把肛门挖掉了,肚子上开了个造口,这个造口也是他平时排便的地方,结果后来造口处又得了癌,周围的肿瘤长得很大。他那时候才30多岁,有个3岁的女儿,他跟我说:“我女儿都不让我抱,她嫌我身上有味儿,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因为当时肿瘤很大,肚子上一半可能都是肿瘤,所以很多医院都不给他做手术了。我记得他当时说了一句“我想看着我女儿长大”,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就被触动了,我做医生将近40年,第一次像这样想为一个病人的尊严考虑,我说我要给他做这个手术。

后来这个手术做完了以后他特别高兴,虽然肿瘤后面还是复发了,但是他有尊严地又活了差不多8个月。最后他也是在我们医院离开人世的,他说“我走也要从你们这走,我特别希望跟你们在一起。”

这个病人手术结束以后,我们就写了一篇文章叫《为了病人的尊严考虑是否影响我们的外科决策》,想探讨“为了病人的尊严,医生要不要做手术”这件事,这篇文章完成后很快就被美国的专业杂志接收了。

很多时候,大家都说要把生命延长,活得越久越好,但实际上应该是活得越优越好,因为很多癌症晚期病人可能并不能活得太长,他也不想活得太长,这时候我们的医生就要思考“让病人活得越长久就是好”这件事,真的是正确的吗?

过去有一种理念,对于晚期癌症病人,治疗就是为了活着,但其实这种活着有时候也耗费了很多的资源,而现代医学主张的是“优逝”,以Care(护理、关怀)代替Cure(治疗)。这是一种新的理念,那么现实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呢?很多病人在最后都是想回家,但家属们又赶快把他们送到医院。

其实有时候这些可能并不是病人想要的东西,对于癌症晚期病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没有痛苦、没有恐惧、没有牵挂、没有遗憾,有足够的尊严,这才是现代医学对于晚期癌症病人的考量。

但我们现在的外科医生都还处于追求技术的层面,年轻的医生都愿意做漂亮的手术,我觉得大家确实付出了很多,但医学人文在其中确实也不应该被忽视,医学人文应该从医学生的教育开始,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助力医院更好地发展。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晋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 顾晋教授始终坚持在消化道肿瘤临床的一线工作,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治疗,特别是结直肠癌的诊疗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注重将国际消化道肿瘤的最新理念和技术引入国内临床实践,并结合中国人的特点,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结直肠癌诊疗技术。

  • 作为学科带头人,顾晋教授注重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国家“863”项目、北京大学“985”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和国资委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和资助;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SCI)70余篇;担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WORLD JOURAL OF GASTROENTEROLOGY、临床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英国LANCET杂志中文版、英国医学杂志BMJ、DCR杂志中文版等多个杂志编委,并担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副主编,美国NCCN直肠癌中国版专家组成员。

来源: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