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某日,一位身着简陋的乡村青年,脚踏草履,自湖南永兴县跋涉至长沙。这是他初次离家远行,心中激荡不已,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充满好奇。他清澈的眼眸中,透露出未经世事的纯真与质朴。

他怀揣着一个坚定的目标,那就是寻找已身居高位的叔叔。这份思念与期望,如同沉甸甸的责任,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他深知,找到叔叔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期盼,更是为了寻求一份指引与支持,为自己的未来铺就坚实的基石。

赴长沙之前,父母对他叮嘱道:“闻你叔父于长沙任高位,你可前往寻访,或能得其援手。”青年望着父母那饱经风霜的面庞,心中涌起一股酸楚,遂收拾行囊,备足盘缠,毅然踏上了寻找叔父的征程。

尽管叔叔已离开多年,且我未曾与他谋面,但寻找他仍是我心中的执念。或许叔叔并不知晓我这个侄子的存在,但长沙这繁华之地,人潮涌动,我该何去何从?我深感迷茫,不知在何处能寻得叔叔的踪迹。

经过漫长的旅程,他饱受风霜,身心疲惫,却仍迷失方向。在迷茫之际,他灵光一闪,记起叔叔身为官员,应在政府部门任职。于是,他振作精神,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湖南省委大院。远远望见守卫的战士,他心中不禁忐忑起来。

尽管他出身农村,与解放军战士并无交集,心中却不禁生起几分怯意。在门口驻足良久,他终于鼓起勇气,低着头向省委大院走去。门口的解放军战士见状,立刻上前询问:“同志,请问您来此有何贵干?”语气中透露出亲切与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男子神色紧张地抬头,凝视着面前的解放军战士,声音略显颤抖地表示:“我想寻找我的叔叔。”战士闻言,面露疑惑之色,随即询问:“你叔叔的全名是什么?请告诉我,我会尽力帮你寻找。”

小伙子憨厚地笑了笑,低声说:“我叔叔以前叫黄时暄。”解放军战士听后,心中不禁升起一丝疑惑,因为他对这个名字毫无印象。正欲详询,小伙子又补充道:“后来,他改名了,现在叫黄克诚。”

经过深入调查,原来他所寻找的叔叔,正是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黄克诚。小伙子的父母何以知晓黄克诚在长沙担任高官?他最终是否成功找到叔叔?这段寻找的旅程和之后的命运又是如何演变的?

【少年黄克诚的懵懂和迷茫】

黄克诚,原名黄时暄,出生于湖南永兴县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他是家中三子,上有兄姐,下有幼弟。自幼,黄克诚便与兄弟姐妹一同分担家庭重担,负责砍柴拾粪,努力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展现出了勤劳与坚韧的品质。

黄克诚的父亲是一位勤劳的农民,终年辛勤劳作于田间地头。农闲之余,他则远行贩卖粗盐,以微薄收入支撑家庭开销,努力维系着四个孩子的生计。母亲则是典型的传统女性,因缠足而体弱多病,常年留守家中,尽心竭力地照顾和抚养孩子们。

黄克诚的父亲虽然勤勉不懈,但残酷的社会现实却使他一年到头难以积累财富,家境贫寒难以改变。长年累月的辛劳与生活的艰辛使他变得冷峻严厉,常对家人发脾气,甚至施加体罚。母亲目睹家中破败,眼见父亲被生活压垮,夜深人静时常常叹息连连。

自五岁起,黄克诚便深受父亲严格教育。每日拂晓,他会被唤醒,肩扛与自己身高相近的粪筐,开始拾粪的劳作。待村庄中富裕之家的孩童尚在梦中,黄克诚却已肩负满载的粪筐,早早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幼的黄克诚尚未理解家庭重担的沉重,他机械地遵循父亲的指示。每日捡粪归来,黄父都会仔细查验粪筐的满度。某日,黄克诚因捡粪不足而恐惧父亲的责难,竟以泥巴充数,却不料被黄父识破,遭受了严厉的责罚。

这些日子里,黄克诚的日子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重复与乏味之中。然而,每当他跟随姐姐身后,一同投身于劳作之中,那刻,他才得以从沉闷的现实中短暂抽离,感受到一丝轻松与宁静。

姐姐性格内向,鲜少言语,也从未对他有过责罚。黄克诚曾以为这仅是姐姐性格使然,并无异样。直至某次外出,母亲私下告诫他,若姐姐病情发作,需速归报之。他心中充满困惑,却也只能懵懂应允。

原来,姐姐患有羊角风病。某日,她突然在田间倒地不起,口中白沫四溢,陷入昏迷。黄克诚惊慌失措,急忙返家求援。然家境贫寒,无法承担治疗费用,众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姐姐卧病在床,束手无策。

除了期盼她能早日苏醒,我们束手无策。因姐姐的病情,家人对她态度冷淡,她鲜少展露笑颜。这病症不仅折磨着她,也给这个本已贫困的家庭带来了更多不幸。最终,姐姐无法忍受痛苦,选择了结束生命。

她的离世在村庄中并未激起波澜,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父母虽悲痛,却认为她离世胜过痛苦苟活。此事在黄克诚幼小的心灵中投下浓重阴影,他由此对旧社会产生深刻的仇恨。

姐姐离世后,黄克诚开始了为地主家放牛的生涯。每日清晨,他尚在睡梦中便被父亲唤醒,无暇洗漱便匆匆赶往地主家。因年纪尚小且睡眠不足,他时常在放牛时打瞌睡,但生怕牛只走失,被父亲责备,因而总是保持警觉。

他设计了一个策略,用粗壮的绳子将自己的腰部与牛尾相连,以确保牛不会逃逸,使自己得以暂时休憩。时光荏苒,黄克诚日渐成长,他向往着村里的学堂,但由于家境贫寒,他始终未能鼓起勇气向家人提及这一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未曾料想,竟能再次踏入校园。村子中黄姓占多数,而他所在的黄父一支却较为势弱,屡受欺凌。黄父与几位兄弟商议,决定共同培育一名孩童读书,以增长见识。虽不求其能光耀门楣,但求能识字书写,以便日后能自行撰写祭文等文字,无需再求助于人。

在众多候选者中,黄克诚因适中的年龄和聪慧的才智脱颖而出,成为众人公认的理想人选,获得了宝贵的学习机会。然而,所聘教师仅教授识字,未能深入解释字义,令黄克诚深感不满。他提出更换教师的要求,但因家境贫寒,长辈们无力满足。

得知消息后,教书先生极为愤怒。谨小慎微的黄父下令黄克诚辍学归家务农。但众人普遍认为,黄克诚半途而废,实属遗憾,于是再次商议让他重返校园。正因如此,黄克诚才开启了长达八年的学习旅程。

黄克诚在童年时期历经艰辛,却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县里教书的先生见其才情出众,建议他前往县城深造。这在当时落后的山村中,无疑是一件令人瞩目的盛事。

黄家人聚集商议,围绕黄克诚县城求学的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考虑到高昂的学费给家庭带来的负担,黄父犹豫不决,黄母更是直言反对。唯有黄克诚的哥哥黄时玑,坚定主张弟弟应接受教育,力挺其进城读书。

1920年春节后,黄时玑肩负行李,亲自将黄克诚送至县城求学。数载后,黄克诚成功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喜讯传回,家人欢欣鼓舞。随后,在众人的资助下,黄克诚在兄长黄时玑的陪同下,踏上了前往衡阳求学的旅程。

在临别之际,哥哥将辛苦积攒的积蓄交付给黄克诚,叮嘱他专心向学,勿忧家事,一切自由他承担。黄克诚目睹兄长衣衫褴褛、肤色黝黑,心中涌起一阵酸楚,热泪盈眶。他矢志不渝,誓要奋发图强,以回报家人的期望,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