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摘要:

塔夫茨大学苏尔曼·瓦西夫·汗于2024年5月12日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题为《中国与美国对真正的战争风险毫无警觉》。他在文中认为,台海周边的军事活动已经变得常态化,北京和华盛顿已经对这些情况所带来的风险失去了敏感性。‍

他指出,随着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升温,民主党及共和党和候选人都在展示对华强硬态度,但华盛顿并不清楚强硬态度如何改变北京的行为。一旦威慑失败,双方很可能陷入战争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Foreign Affairs官网

*本文作者:苏尔曼·瓦西夫·汗(Sulmaan Wasif Khan),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国际历史与外交丹尼森讲席教授

2023年4月5日上午,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在加利福尼亚州西米谷会见了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尽管北京对此严辞反对,但双方都认为有必要会面。双方必须向中国展示,台湾或美国的会面对象不受中国的摆布。

中国大陆做出了强硬回应。中国大陆在台湾周围进行军事演习。解放军军舰和飞机跨过了台海中线,进入了台湾的防空识别区。航空母舰“山东舰”进入了日本南部的水域。北京明确表示,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不会被轻易接受。中国明确其主张的过程加深了战争的风险。

评论家们认为,北京对蔡英文与麦卡锡会面的回应不如2022年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时那么激烈。但评论家们的这种态度,本身就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某种程度的军事活动已经变得常态化。似乎世界现在已经习惯了双方通过导弹和航空母舰等力量做对等回应。在加州会议后的一周,美国和菲律宾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这是一种向中国展示其他军事力量也可以在该地区行动的新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4月5日,蔡英文“过境”美国加州,与美国参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会面。(FREDERIC J. BROWN/AFP VIA GETTY IMAGES)

北京和华盛顿已经对这些情况所带来的风险失去了敏感性。但外交政策未能充分理解这种风险的情况下,双方可能因为一场意外和一个错误决定而引发一场灾难性的战争。

数学家们谈到“混沌边缘”:这是将秩序与毁灭分隔开的最后一点。在这一点上,操作系统没有任何出错的余地。而这是台海现在所处的位置。中美过去曾走向核战的边缘:1954-55年、1958年和1996年。现在,他们似乎一直处于在这个“混沌边缘”里。

近年来,中国大陆在外交上孤立台湾方面的做法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其在新冠疫情问题上的表现和对俄罗斯的支持也让中国失去了朋友,他们已经转向了海峡对面的岛屿。

至少从2021年起,台湾官方就迎来了一连串的访客,从德国的教育部长到英国前首相利兹·特拉斯。2021年11月,欧洲议会派出了第一个正式代表团访问该岛; 2022 年 10 月,蔡英文接待了来自立陶宛和乌克兰的议员;前者最近在台湾设立了代表处; 2022 年 12 月到访的日本议会代表团对蔡英文的防御计划表示高度赞扬,并强调日本自身决心不让地区现状被“武力或单方面改变”。中国对这些访问多次发出警告或谴责。

与此同时,美国似乎意图与台北恢复它曾花了十多年时间试图打破的防御条约。台湾已经成为展示美国对华强硬态度的手段。华盛顿并不清楚强硬态度如何改变北京的行为,但“威慑”是最常被提及的概念。美国想法是通过展示力量来威慑中国。

但是如果威慑失败呢?如果展示力量将中国逼入绝境,使其感到除了反击以外没有其他选择呢?对此,华盛顿除了准备战争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答案。

一些美国评论员对如何与中国开战津津乐道。他们认为,台湾将被打造为“豪猪”,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一位前国防官员建议在与中国的冲突中使用“低当量战术核武器”。(投放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就属于低当量。)俄罗斯总统普京使用这种武器的可能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震惊和恐惧。

但在某些圈子里,在与中国的战争中使用它们的想法却变得正常。一旦打破核禁忌,武器是否会保持“低当量”并无保证。但如果两国升级到更高当量的武器,世界将被推向核灾难。

美国正在被历史的幽灵所困扰。它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曾被认为已经解决的问题。

美国军事领袖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曾在1950年想要对中国开战。1955年和1958年,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考虑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今天,华盛顿遵循“一个中国”原则,但希望台湾享有“自决权”。它声称“不质疑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说法,但“会帮助台湾抵抗中国的胁迫”。它希望促进中国台湾在国际组织中的存在,但仍不愿承认“台湾”本身。美国从纯粹的模糊立场转向了倾向于台湾的模糊立场——这是因为它把中国视为敌人。

像中国一样,美国也陷入了狂热民族主义和混乱之中。像中国一样,它不知道如果事情出错会怎么办。

随着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升温,每个候选人,不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在展示他们对华的强硬态度。 争取提名的共和党人早早就参与其中;前总统特朗普谴责法国总统马克龙“拍中国领导人的马屁”。现任总统拜登并没有止步于言辞。无论是禁止 TikTok 还是呼吁增加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他的政策都旨在展示对中国的强硬态度。

于1月13日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显示出了岛上选民对统一态度的深刻转变。起初,来自民进党的候选人赖清德誓言“不改变现状”,尽管他指责北京“改变现状的做法”。他认为“台湾已经主权独立,没有必要改变有效的现状”。

但他的谨慎很快消失了。在竞选过程中,赖清德将成功定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能够访问白宫。这是一个挑战,因为传统上来说,台湾当局的官员被禁止访问华盛顿。拜登政府立即要求其解释。美国官员明确表示,这“不是美台关系的运作方式”。蔡英文一向谨慎,而赖清德则愿意冒险。

主要反对党国民党提名人、新北市市长侯友宜也表示,他同时拒绝“一国两制”和宣布独立,但如果台湾受到攻击,他会迎接挑战。侯友宜认为,台湾需要做好自卫准备。在如何应对中国大陆这个关键问题上,赖清德和侯友宜的政策几乎没有差别。

第三位候选人,台湾民众党的柯文哲,在中国政策上故意模棱两可。他的竞选明确表示,他依靠的是传统国民党支持者的选票:那些倾向于与中国建立更紧密关系的人。他声称,他会在国民党的绥靖政策和民进党的挑衅政策之间找到中间立场;他会使台湾成为中美沟通的桥梁,而不是中美战争的前线。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他没有明确说明。

赖清德最终赢得了总统选举,但这并不是蔡英文四年前赢得的那种压倒性胜利。赖清德仅以40%的选票勉强获胜,他的胜利部分归功于侯友宜和柯文哲未能联合起来。随着他准备在5月20日上任(本文发表于5月12日),赖清德面临着一个深刻分裂、动荡不安的民众和一个民进党在立法院中不占多数的局面。

选举后,中国大陆认为,民进党并不代表“多数民意”。北京没有意识到的是,其他候选人也明确表示不愿意与大陆统一。侯友宜特意没有邀请最后一位担任台湾总统的国民党成员马英九参加他的集会;他知道,如果将自己与亲大陆的马英九联系在一起会毁了他的竞选。

与此同时,美国继续否认支持台湾独立,同时计划进一步派代表团访问该岛。随着美国总统选举进入白热化阶段,误判的风险只会增加。

在混沌的边缘,一个选择可以决定秩序与灾难之间的差异。距开罗宣言(宣布台湾将在二战结束后“归还给中华民国”)已有80多年了,我们可以看到,有无数的时刻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如果罗斯福总统在二战后坚持让台湾自决,如果朝鲜战争没有发生,如果北京成功实现“一国两制”,如果台湾发展了核武器,如果佩洛西的飞机真的被击落——如果在这些时刻有人做出不同的决定,世界政治的走向将完全不同。

当威慑、强硬和傲慢驱动政策时,犯错的余地几乎为零。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美国正处于一个他们的选择可能决定和平或核浩劫的关头。只有牢记历史以及所有那些未实现的可能性,才能做出最好的决策。

*本文编译:郭海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副研究员‍ ‍

*注:本文部分内容为文章直译,内容有所删节,不代表译者及机构立场。

IPP全球智库纵览|美智库:如何看待美国对华“去风险”政策?

IPP全球智库纵览|外交事务:中俄朝——下一个三国同盟?

IPP全球智库纵览|美智库:美国牵头打造“印欧经济走廊”,剑指“一带一路”?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