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语:

近日,日本东京大学元桥一之(Kazuyuki Motohashi)教授应邀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未来论坛“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表线上演讲,题为《如何通过管理创新实现科技创新》。

元桥一之教授在演讲中对科技创新过程中三要素——学术文献、技术专利、产品服务间的关联性进行深入解读。他指出,在识别不同领域科创路径的同时,需要评估“科学创新在哪些领域具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潜力及市场需求”。

他在演讲中进一步阐释了产学研合作在连接科技研究与商业应用间的桥梁作用,并提出“追赶两只兔子”——通过双规并行开展科研,推动高校的基础科研成果商用转化。

以下文字根据元桥一之(Kazuyuki Motohashi)教授演讲内容整理而成,略有删改:

日本科技创新经验的镜鉴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持续且快速的发展,远超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其他邻国。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很多年,中国的房地产发展特别快。但是,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增长速度已经放缓。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已经想了很多措施促进房地产增长,但是收效并不好。

除此以外,中国人口增长已显著放缓,即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的阶段。这会影响到劳动力在市场上的价值和带来的优势,这也是过去日本所发生的情况。我们相信人口结构转变也会进一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桥一之(Kazuyuki Motohashi)在演讲中分析“文献-专利技术-商业应用”间的转化关系

我想说,高新技术行业的创新和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和日本在高新科技行业发生了很多不同行业的摩擦,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也影响到两国之间的经济增长和合作。

我希望能通过对比中国和日本的情况,展示科技创新的影响。我一直认为,科技创新对中国的增长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在过去这段时间,大家都已经对这个话题有很多讨论。

中国政府也投入了很多资金去发展科学和创新。我们如何在这种背景下更好的使用来自政府的资金,去刺激各个行业在高科技技术和创新领域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也希望可以让中国学习或借鉴来自日本的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经验。

科技创新过程的三个关键要素

科技创新涉及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学术文献(包括研究报告和期刊论文)、技术专利产品和服务。首先,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是衡量创新机会和发现的重要指标。

除此以外,技术专利以及不断推出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一些新型产品和服务,也是创新机遇的重要因素。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三个因素,来看中国和日本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创新表现。

中国曾经的产品创新是以成本为中心,希望通过创新来降低成本,以便在市场上让产品具备价格竞争优势。过去这种方式推动了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但产品仍然面向的是价位较低的中低端市场。

但现在中国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进入中高端市场进行竞争,要有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

如何识别创新机会?一是看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二是看专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图源:新华社

有时候专利其实是学术文章的延伸。(研究人员)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一项研究成果,之后再去申请专利;有了专利能给商业孵化奠定基础;最后这个技术可以变成实际的商品和服务,转化成生产力,或者达到提升效率等其他类型的目的。

三要素关联性的实证研究

我的研究旨在探究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技术专利之间的关系,以及专利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我的研究方法是,针对某一项创新,先在数据库中将其分类为基于专利技术的创新,还是非专利技术的创新;

同样的,专利技术也会被归类为源自某项学术发表的研究成果,还是非学术发表的研究成果。这两个数据子集来自学术文献数据集和专利数据集,这是两个不同的数据源,通过这两个数据源实现子维度的关联性研究。

我们用这个方法来研究一个科学研究成果在发表成文献后,有多少能转换成专利,又有多少专利转换成为创新,由此来分析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之间的关联性。

我们研究发现,材料领域更多的专利是源自于已发表的科学文献,可以说该领域中有更多的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成了实际专利。另外新药品化合物也是从科学文献转化为技术专利的比例较高的一类科研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药品化合物的研发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长周期的研究和严格的监管审批,但一旦成功,其商业和社会价值都非常巨大。图源:新华社‍‍‍‍

我认为化合物的发现能够如此多的转化为实际专利离不开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药企发现潜在化合物的速度大大提高了,在高校的实验室也是如此。还有电子设备,相对来说也是科学文献比较集中地转化成为实际专利的一类科研领域。

我的研究还要回答有多少实际创新是来自于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即技术专利和实际创新之间的关系性问题。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某一些领域,发表的科学文献和技术专利之间是强相关的,从技术专利到最终的创新转化也是强相关的,而且它的转化率比较高。

比如在材料领域,某一项创新能够追溯到专利,专利可以追溯到某个科学文献——我们就可以说这些科学文献变成了专利,最终转化成了创新。

可以发现从1990年到2010年,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专利和创新越来越多。从文献发表和专利申请之间的增长速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技术(专利)的发展和相关的学术文献之间存在强相关性。

三要素关联性的解读:强关联、弱关联与政策启示

我们如何解读这个关联性?

首先可以明确,科学研究、科学文献和专利之间存在相关性。科学研究的推进有助于专利的增长,一部分专利确实与基础研究或者实验室的研究相关。

但是,我们发现一些专利其实和科学文献不存在关联关系,因此需要识别出哪些具体的领域,其专利和科学文献是强相关的。

某些领域的专利是强依赖于某一些科学文献的研究成果的;但在某些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文献和专利之间的相关性在减弱。

例如,制药领域,专利和科学文献之间存在强相关性,而且相关性在不断增强;

但是在IT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利与科学文献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在减弱,说明该领域的专利产出不一定强依赖于某一个科学文献。

在数字通讯等领域,数字通讯领域的创新固然离不开学术研究或曰科学研究,但这些科研进步与最终专利、与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并不是强相关。比如说5G、6G这一类技术的应用普及,并不是因为技术本身的迭代升级,而是由市场需求来拉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G 和未来的 6G 技术的推广主要来源于用户对于更快数据传输速度、更低延迟和更高的网络可靠性的需求增加,特别是在流媒体视频、物联网(IoT)、自动驾驶等领域。图源:wikimedia commons

因此,大部分科学创新需要探究在哪些领域具备最终转化成为实际生产力的潜力和市场需求,在制定政策时要与之相关。

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来确定哪些行业需要更多的科研进步,哪些行业需要更多研究市场和产业发展,哪些行业需要更多政府资源投入和政策扶持

例如刚才谈到的数字通讯,需要更多更好的网络基础设施才能推动不断发展。生命科学也需要来自高校与产业界的共同合作,需要技术方面的创新,才可能更好地发展;机械制造领域也是如此。

产学研合作:搭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之间的桥梁

我的另一项研究也是从科学研究、技术专利、产品和服务这几个创新变量之间的关系出发。

研究发现,与科学文献相关的专利会更加有影响力,也可以说拥有专利的作者发表的文章影响力会更大。但在整个创新过程中,科学研究或者技术专利所起的作用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也观察到,一些知名的科学家在创新方面也没有起到直接影响。因此,创新还是需要发挥桥梁作用,让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更好地连接起来。所以研究创新时,我们不仅要探究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本源,更要看这个创新对整个市场价值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们发现,互补性的创新能在市场上实现较快发展。互补性创新即,一家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可以填补某项市场空缺或补充现有的产品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oPro是一家主要生产便携式动作相机的公司,通过开发各种配件来补充其核心产品的功能,这些配件包括防水壳、头带、车载支架、无人机等,使得GoPro相机能够适应各种拍摄环境和活动。图源:wikimedia commons

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研发投入并不与产品和服务创新有直接关联,从研发到产品之间的过程往往更加复杂。并不是企业想到一个新研发点,就立刻可以转化成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或服务。因此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讨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之间的关联。

例如分析人力资本投入在科学研究上到底占到了多大比例,例如分析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研发能力与其最终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关联关系。

我们还发现,可以通过科学驱动、更多地以技术为基础实现不断创新发展。在某些特定领域,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会更加强,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此领域中投入更多科学研发,以科研能力提升来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推出。

2004年,我们调研了日本的大学与企业、政府之间如何合作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商用化。当时我们发现,高校里的科学研究有很高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很多研究是由个人主导的;但涉及到科研成果的商用推广,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就不那么简单了。

我提出了这样的概念:要追赶两只兔子——高校做研究时,一方面要做基础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做符合公共政策导向、可以推动持续发展的技术研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追赶两只兔子”,高校的老师或者科研人员要的研究方向必须要和政策方向一致。

目前日本产学研合作情况总体进展良好,政府给高校划拨的科研基金使用也比较到位。来自高校研究公共政策的老师、教授,和政府部门的专家之间有很紧密的合作。我自己也和很多来自中国的同行就这个研究方向进行了密切交流和研究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许多研究开发项目由企业主导,在与高校合作中提供资金和实际的商业化路径,缩短了从研究到产品的转化周期。丰田、索尼等都是这一校企合作模式的代表。图为日本东京大学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我与中国的合作者们一致认为,科研进步是很重要的,我们做研究时候一定要根据高校和企业这两方不同的需求来做。

来自企业内部的科学家或者科研人员,他们其实也承担有一些科研任务分工,可以协调联动起这些来自企业的科研人员和来自高校的科研人员,形成合作态势。在一些基础研究领域,我们已经看到有高校内和高校外的校-企合作项目。

除此之外,产学研的人力资源要进一步共享。高校里有学科带头人,政府里有咨询专家,企业里有研发专家和技术人才,如何让他们在各自发挥专长、优势的同时进行通力合作?

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他们的贡献可以更大。我们希望产学研的数据、调查成果或者知识可以在这些专家之间共享并得到更好的使用,推动科学和技术创新发展,这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商业上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同时让企业内部或者高校内部的创新做得更好。

我认识很多产业界的专家,他们也希望科研投入可以做得越来越好,推动高校的基础科研成果可以更好地进行商用转化。

文稿整理:陈静萍

审校:郑凯方

郑永年: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IPP未来论坛

李根: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IPP未来论坛


中国如何突破“中等技术陷阱”?|IPP未来论坛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