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一开始主要分为五个战斗方向:东北、华北、西北、中原以及华东。而在这五大战区之中,普遍有一种搭档的现象,也就是军事主官搭配政委,一个负责具体的军事指挥工作,另一个主要负责政工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华东,有陈毅、粟裕这对王牌搭档。陈毅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实际负责的是政治工作,而副司令员粟裕则主要负责军事指挥;

在东北,则有林彪、罗荣桓的组合,林彪负责军事战斗,而罗荣桓则负责政治工作以及根据地建设。在罗荣桓的帮助之下,林彪不用管任何其他工作,只消坐在地图前,背坐着板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在中原,有刘伯承、邓小平的组合,两人分工明确,一军事、一政工,真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相比于其他政委,邓小平不仅政工能力突出,还颇具指挥才能。在转战大别山期间,邓小平曾独领一军,与“小诸葛”白崇禧巧妙周旋,用兵非常精妙。

然而在重要的西北战区,彭德怀却将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一肩挑,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那么问题来了,中央军委为何不给彭德怀配备一个政委作为搭档呢?

当时胡宗南攻占了延安,彭德怀不仅要带领区区2万士兵与胡宗南的25万大军相周旋,还需要保护在陕北转战的毛泽东以及中共中央。担子不可谓不重,就像是在瓷器店里捉贼,必须小心小心再小心。若给彭德怀配备一个政委,他的负担自然会更轻一些。那么中央,为何没有给搭配一个搭档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在笔者看来,彭德怀之所以不搭配政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资历和威望实在是太高了。在十大元帅的排名中,彭德怀位居第二,仅次于朱德,还要压林彪一头。

彭德怀正式参加革命的时间较晚,在1928年的平江起义,当时他本是何键麾下的一个团长。平江起义后,彭德怀创建第五军,并在井冈山和朱毛红军会师,成为井冈山上五大元帅中的最后一个。

当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彭德怀却后来居上,成为中央苏区的开辟者之一,他不仅是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还是中革军委副主席,是红军最高层负责人之一。而林彪、徐向前等人还没有进入决策层。

在军队层面,彭德怀在中央苏区担任第三军团军团长和第一方面副总司令。八路军时期则担任副总司令,仅次于朱德;解放战争中,担任解放军副总司令,还是只次于朱德。从军队的威望来看,很少有人能和彭德怀相比,地位十分超然。而这种超然的地位,也很难为他选择一个合适的政委。

从当时的环境看,陈云、高岗等人在东北,聂荣臻要负责晋察冀的战事,贺龙在晋绥军区搞后勤,而徐向前则带兵与阎锡山在山西鏖战,都脱不开身。能与彭德怀搭档的,确实没有。

在彭德怀的革命生涯中,经常是兼军、政二职于一身而独当一面。自红军时期起,和他搭档的政委只有三个,分别是滕代远、杨尚昆和李富春。在后来,几乎都是司令员兼政委。到了朝鲜战争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兼政委。

除了过人的资历和威望以外,彭德怀本身的政治工作能力就不容小觑。在很多人眼里,彭德怀是个统帅千军万马的统帅,性格火爆、雷霆风行,似乎没有那种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政委气质。但实际上,彭德怀不仅是个好司令员,同时也是个好政委。

彭德怀早在湘军时期,就认识了段德昌等共产党人,解除了马列主义思想,深深被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所感染。对于彭德怀来说,犹如在茫茫黑夜中找到了指明灯,看到了希望和胜利的曙光。从此,他在共产主义光辉的照耀下,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汲取营养,并立志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由此,彭德怀在治军方面特别注重政治工作。

在湘军中,彭德怀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并亲自制定了章程:拥护孙中山的遗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租借,取消领事裁判权;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减租减息,逐步实现耕者有其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组织士兵委员会,实行士兵自治,团结教育了更多士兵自觉投向革命,使彭德怀领导的部队呈现出士气高昂、官兵团结的新气象。

随着政治的不断成熟,思想上的不断进步,彭德怀的政工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彭德怀不仅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部队也成为一支坚定的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军队。

战争年代,战斗越频繁,彭德怀对部队的政治教育抓得就越紧。特别是在西北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创造了政治工作的新方式。

1947年末,战争的天平已经从敌方转向了我军一方。西北解放战争开始时,彭德怀只有2万多部队,装备低劣、缺衣少食;而胡宗南则有25万中央军,其中许多都装备有美械装备,粮食和弹药都很充足。

但在这极端不利的局面,彭德怀却避实就虚、集中优势兵力,把胡宗南打得连连败北、狼狈不堪。到了1947年12月,陕甘宁边区境内除了延安、甘泉、富县、庆阳、合水、盐池、定边等县城和沿公路一些据点仍被国民党军占领以外,其他大部分地区都被收复。

不仅如此,西北野战军也由1947年3月的2个纵队又2旅共2.6万人,发展到5个纵队7.5万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彭德怀为何能扩军如此迅速?实际这都要归功于“运输大队长”——胡宗南。

在战斗中,胡宗南屡次败北,整旅整旅地被我军全歼。而这些部队也在“随俘随补”的政策下,成为了“解放战士”。因此西北野战军中的很大一部分战士,都曾是胡宗南部下。原本西北野战军是一支由北方人组成的部队,但到了后期,南方人竟占了主要部分。这是因为胡宗南的部队,大多是南方人。

部队虽然扩大了,但是问题却不小。由于兵员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连队的解放战士数量竟然达到了80%以上。

由于战争频繁,物资生活极其艰苦,教育时间短,使部队的思想极不稳定。这些解放战士一直都没明白:“他们到底为何而战?”

在一些解放战士看来:“国共都是中国人,谁坐天下不是坐天下,干嘛要中国人打中国人?”这些战士弄不明白解放战争的正义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人认为:“当兵吃粮,吃谁家粮就当谁家的兵。”这些战士存在着浓厚的雇佣兵思想,打起仗来出工不出力。

除此之外,由于西北野战军的物资供应极度困难,少数人害怕艰苦,违反群众纪律之事时常发生。有些人贪生怕死,打起仗来畏缩不前。

这些问题不仅解放战士存在,从根据地参军的少数子弟兵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此外,有点干部骄傲自满,斗志不强,厌倦战争,不能坚决完成战斗任务。在二攻榆林之战中,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对此情况,彭德怀非常忧心。在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彭德怀这样写道:

“半月攻榆伤亡共计2100余,元大滩1600余(其中八旅五团有百余人被俘)。现在人数,第一纵队一万数百人,三、六纵队人数相等,较蟠龙、青化砭战斗上多。那时一纵不到八千人,唯部队补入俘虏,有些已超过百分之八十,有些百分之六十,平均挡在百分之七十左右。半年多激烈战斗中,连、排、班伤亡干部很大,营级也不少,新提拔者,指挥能力弱,对俘虏兵调皮难驾驭,感觉自己孤立,生出害怕心理。”

从历史上看,我们就能得知,一支军队绝不是人越多、战斗力就越强。部队人数扩充,战斗力降低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天平天国初期,区区数万广西太平军就能从广西一直打到天津附近;但到了后期,数十万太平军却奈何不了数千湘军。因此扩军固然重要,整军也非常重要。

因此彭德怀暂停了军事行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军运动,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增强部队的斗志和凝聚力。

1947年11月27日,彭德怀巧妙策划了以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冬季整训。在我军的强大压力之下,胡宗南已经将主力龟缩在延安、宜川、洛川一带,只有招架之功,哪有还手之力。而这也为彭德怀的整军提供了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整军运动在彭德怀的亲自掌握之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般整军工作,都是在较为和平时期进行的。而军务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彭德怀却硬是挤出了时间。不仅如此,彭德怀还必须在20天内取得成功。为此,彭德怀精心制定了三大计划:

1.提高阶级觉悟。办法是深入开展诉苦运动和土改纪律教育;

2.轮训各级干部,全体动员,进行民主检查,表扬优点,揭露缺点,总结过去,策划未来。

3.扩大党组织,对于涌现出的积极分子和模范战士,公开征求群众意见,经全连民主评议,支部通过,上级党委审查,举行庄严的入党仪式。

对于这次冬季整训,彭德怀决定从思想入手,也就是从诉苦教育入手。

无论是我军还是国军,大多都是贫苦农民出身,他们遭受地主、富农和国民党反动派加诸的各种痛苦。有的卖儿卖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的几辈子给地主做牛做马,到头来房无、地无、家无,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人人都有一本血泪帐。

我军开展诉苦教育,就是为了找出穷根,具体算剥削帐: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为什么地主老财不劳动反而吃得好穿得好?”“国民党军队、衙门、官老爷,为什么都是专门整治穷人的?”

从这些典型案例中,一层层地深入下去,搞清阶级剥削的本质,反动阶级代表谁的利益?劳动人民共同的敌人是谁?天下穷人为何是一家?

彭德怀之所以首先推进诉苦教育,就是为了让解放战士们弄清一点:“他们到底是为何而战?”只有搞清楚这一点,他们打起仗来才有主动性,才会奋不顾身、悍不畏死。

在彭德怀的亲自掌握之下,各种诉苦会召开了。解放战士们有的控诉自己被抓壮丁到国民党军队后吃不饱,穿不暖,挨打受骂,常被捆绑的痛苦遭遇。指战员们人人大吐苦水,个个控诉旧社会,经常出现一人诉苦全场痛哭的情景。

在西北野战军中,第一纵队385旅开展诉苦运动较早,彭德怀曾亲自去该旅坐镇三天,专门旁听了战士们的诉苦。

有一名战士叫刘四虎,家住绥远丰镇,家里本有12亩地,父亲农忙时候干农活,农闲时期干泥瓦匠,也算自在。谁知同村土豪马地主设下阴谋,假装雇父亲修墙,当天夜晚就推倒。然而他恶人先告状,说刘四虎父亲的手艺有问题,必须赔钱。

刘四虎父亲有理难说,最终赔给马地主8亩好田,还设宴赔礼。四虎爹咽不下这口气,撇下妻儿就上吊了。说到惨处,刘四虎跳脚大哭,全场听众无不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名叫于德水的四川籍解放战士也站了出来。他说自己一家五口租种地主的40亩地。后来父亲瞎了,租子还不起,地主就将耕牛拉走,全家人没法过了。于德水小小年纪只好去铁匠铺当学徒,到了过年都拿不到一分钱工钱。结果好不容易到了腊月二十八,于德水被抓了壮丁。几天后,瞎眼父亲来部队里看他,于德水便想找炊事班要一点饭给父亲吃。谁知司务长毫无人性地说:“要吃饭,拿钱来!”但是一个穷士兵,哪有钱给他呢?

说到这里,于德水放声大哭。他边哭边说:“解放军就不一样了,我刚被俘虏过来,就看到军队对来军家属招待很好,回去时买房内坐火车,还给钱!”

这一天,第六纵队的通信员刘德和也来诉苦。他说自己祖孙三代都为地主当长工,爷爷在给地主烧瓦时,因窑顶塌陷,被活活地烧死在窑里。父亲为了埋葬爷爷,向地主借了5斗小米还钱买棺材,可第二年地主却硬逼他还2石小米。他们家拿不出那么多粮食,地主就抢了他的姐姐抵债,因此玷污而被逼疯,妈妈也饮恨自杀。父亲气不过,去和地主讲理,结果被狗腿子打成重伤,吐血死在大路旁。

当刘德和在全营大会上诉说完苦难的家史时,全营指导员悲愤交加,声泪俱下。

听完战士们的诉苦,彭德怀又悲愤又欣慰。悲愤的,是战士们的悲惨遭遇;欣慰的是,战士们提高了认识。

特别是当他听闻于德水的诉苦,他沉默了许久,对余秋里说:“翻身农民当子弟兵,受地主老财的剥削压迫,只受一重苦;俘虏过来的解放战士,绝大多数都是贫农,他们在家受地主剥削,在国民党军队里又受压榨和打骂,受双重库,是我们的阶级兄弟。通过诉苦,大家懂得了剥削,懂得了为人民当兵,为自己打翻身仗,对敌人的仇恨加深了,战斗意志就更加坚定了。”

在进行诉苦教育,为战士们打好了思想基础之后,彭德怀立即开展了“三查运动”。所谓三查就是查阶级、查思想、查斗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查阶级,就是揪出部队中的敌伪军官、地富反坏分子以及有政治历史问题的人。最终整个运动揪出了100多名暗藏的敌军官和密谋投敌的奸细分子100多人,撤换了一批恶习不改的兵痞流氓,进一步纯洁了党组织。

查思想,就是看你够不够共产党的标准、干部条件,找出你的缺点和错误。为此彭德怀明确规定,连队干部和战士们检查,营以上干部参加本单位的检查,机关干部下机关检查,发扬民主。

最后就是查斗志,看你作战勇不勇敢,是不是贪生怕死。

经过20天的诉苦和三查运动,战士们终于明白了“苦从何处来,仇向哪里报”,发自内心喊出了“穷人要翻身,消灭国民党军”。他们纷纷请战:“一定要在战场上报仇。”

有了这些精神基础,彭德怀趁热打铁,开展了群众性的练兵运动,“人人皆兵,个个都练”。普遍开展官兵互教,新老战士互教,进行技术和战术训练。军事训练要严格,后勤人员要学会打枪。通过练兵,将勇敢和战术、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战士们的战斗力。

20天的整军运动结束后,各部队召开团结大会。全军士兵高涨,求战情绪旺盛,纷纷写请战书、决心书,要求打到蒋管区,解放全中国。

听了彭德怀整军的成果,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从中央苏区起,就想找到一个教育俘虏兵的好形式,这次诉苦、三查的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后来毛泽东将此方法称为“新式整军法”,并说:“人民解放军用诉苦和三查方式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将使自己无敌于天下。”又说“西北野战军的战斗力相比之前空前提高了。”

其后,诉苦和三查被推广至全军,成为吸收转化解放战士最好的法宝,让人民军队得到了有效的扩充。

由此可见,彭德怀元帅军政双全,具有独当一面的强大能力。有搭档,他能领好兵;没有搭档,他依然能够将军队的战斗力上升一个层次。彭德怀不仅仅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治军之道、治军之窍不仅对人民军队的正规化、革命化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对我军长远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