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舆论风波的广汽为了保护自己,也要开启战斗模式了。

6月20日,广汽集团发布《关于共同杜绝网络暴力,维护良好舆论环境的倡议书》,呼吁所有同行响应国家颁布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

同时,广汽集团成立网络举报中心,公开向网友征集针对广汽集团及管理层、企业家的网络侵权线索或证据,对提供线索举报者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汽车的“舆论战”

中国汽车尤其是自主品牌新能源车,近两年发展成绩喜人,但竞争也尤为激烈。随着越来越多汽车企业高管“触网”,车企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产品竞争、成本竞争,演变成流量争夺、话语权的争夺,甚至不惜制造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部分车企甚至把这种唇枪舌剑、越线犯规的能力也当做是品牌价值、自身能力的一部分,过度追逐流量甚至操控舆论的失控行为,却没有一道明确的红线。这种乱象,让车企和车企高管深受网络暴力信息的侵害,而本质上这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年初的2024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因为批驳“国外品牌完蛋说”,指出“产业链不公平,长安新能源亏损严重”,就遭遇了铺天盖地的网络挞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不久北京现代董事、常任副总经理吴周涛指出目前汽车行业内存在靠水军、网红攻击竞争对手、贩卖爱国情绪绑架消费者的行为。

而就在广汽发布“悬赏令”的前几天,小鹏汽车也刚从“总裁辞职”的谣言中走出来。王凤英在朋友圈发文称:“中国汽车行业越来越卷,从卷技术,卷配置,卷价格,一直到今天开始‘卷舆论’,各种乱象,各种造谣,作为30年的老汽车人,我感到特别痛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早在2023年3月,14家车企就发起了“关于抵制汽车行业网络水军的联合倡议”,包括中国一汽、东风集团、长安汽车、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奇瑞汽车、江汽集团、长城汽车、吉利汽车、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

但随着竞争的加剧,这个倡议目前来看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更多的车企还是得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对网络水军进行抵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长城汽车、吉利汽车、蔚来、小鹏等车企,都曾经通过悬赏、成立举报中心、上线法务部等方式来抵制和打击网络暴力。2022年吉利最高悬赏100万,受理各类损害品牌形象的网络不实信息的举报;去年3月,长城汽车宣布悬赏1000万打击网络水军。

而广汽集团应该是国字号车企当中第一家站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汽深陷舆论漩涡

近两年,受到合资品牌和燃油车市场萎缩的影响,广汽集团的经营压力不断增大。

就拿刚刚过去的5月来说,根据广汽集团公布的5月销量快报:广汽集团5月销量156,518辆,同比下滑25.3%。其中,广汽本田5月销量31,931辆,同比下滑41.3%。广汽丰田5月销量61,088辆,同比下滑17%。广汽乘用车5月销量32,881辆,同比下滑3.6%。广汽埃安5月销量30,421辆,同比下滑3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前,广汽系各企业的高管们纷纷开始“亲自下场”,在微博、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平台推广产品,与用户沟通交流。这也让广汽系企业和管理层们常常受到网络舆论的攻击,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舆论强度。

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直言反对价格内卷,呼吁“油电同权”。

他表示,“汽车行业卷下去不是办法。企业目的是盈利,是为国家作贡献,为社会作贡献,是交税、就业。现在裁员裁了多少,广汽也裁了不少。这样下去,对社会、对国家会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钱赚、没有效益,企业不可能生存。企业亏几百亿,年报怎么做?”曾庆洪强调。“汽车行业应该有大局、格局,长远长期主义的战略,而不是眼前去卷”。

不得不说,作为企业的负责人,站在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曾庆洪的担忧不无道理。汽车行业也应该需要不同的声音。但这番实话在被网络断章取义后,让曾庆洪在会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网络水军暴力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天后,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刚刚在短视频上分享了人才培养和用人理念,广汽埃安就被传出了大规模裁员、解约应届生的消息。这让广汽埃安不得不针对网传的恶意信息做出报警处理,召开媒体沟通会澄清事实,并成立网络举报中心。

试想一下,一家企业,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如果整天要疲于面对各种网络谣言、舆论暴力,还有多少精力去真正思考企业经营管理,产品创新突破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时至今日,关于“黑公关”、“网络水军”的问题虽然屡屡被行业提及,但仍然难以杜绝,相反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这种行业乱象无法制止的情况下,企业被迫采取悬赏举报、自发抵制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行业的无奈与悲哀。

舆论的监督作用不应该来自企业个体的一次或下次的呼号相告,而应该是所有企业应该达成的共识,是每个企业本应担起责任的红线,这一点值得所有行业人士反思。(文/优视汽车 大卓)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