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养老金如期上涨,上调3%。

一石激起千层浪,评论区炸锅了,三种声音吵得最凶。

一是年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企退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是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一个一个聊一下~

年轻人,家庭收入中最低

90后的小伙儿邵先生分享了自己的家庭收入:

  • 自己工作4年,每月工资3000;
  • 父母,每月退休金分别有6000多、5000多;
  • 爷爷奶奶,每月退休金也有4000多、3000多。

作为家里的中坚力量,邵先生的收入居然处于最低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网友们纷纷表示自己是家里面收入最低的那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老金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稳定,而且每年都会上涨,而年轻人的工资就不一样了,随时面临着降薪裁员直接归零,极少一部分可以找到稳定的工作。

所以得知今年的养老金上调3%后,很多年轻人边笑边哭。笑的是父母可以多领钱了,哭的是自己收入少得可怜。

这两天,一位50后的阿姨跟年轻人共情了,她说:

“现在的年轻人啊,比老年人还可怜!老年人不要再涨工资了,把省下来的钱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大家都明白,能够倒挂年轻人工资的退休老人,大多是体制内或者国企员工。

而对于大多数企退老人来说,养老金想倒挂家里的年轻小辈,没那么容易。

养老金并轨,差异依然存在

不同人群退休后到手的养老金差距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老金并轨之前,体制内在职期间不需要缴费,由财政部拨款,退休金就是自己退休前工资的80%-90%。

而企业职工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险,养老金主要来源于社保基金。

这显然不公平。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养老金并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轨以后,体制内工作人员也需要像企业员工一样,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的计算方法也就一致了。

那么问题来了,并轨之后,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养老金待遇就一样了吗?

当然不是!

虽然说规则一样,但影响计算公式的因素有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和当地社平工资。

缴费年限和社平工资都差不多,主要是缴费基数

大部分的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都是为员工缴纳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而体制内的都是足额缴纳,而且稳定持续。

缴费基数的差异,将直接导致最终退休金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体制内不仅仅只有养老金。

他们有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资越高,企业年金就越高。退休后按月领钱,相当于第二笔养老金

体制外的退休人员也是有机会拿到企业年金的,那通常是国企和央企,绝大多数普通私企职工无法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划重点!

在仔细研究今年养老金调整通知后,抓到了一个细节。

去年,对于激励机制是这样描述的,要进一步强化激励,适当加大挂钩调整所占比重。

今年并没有提到这一点,强调的是要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合理确定具体调整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约束”,这两个字意味深长。

说明今年开始重视养老金上涨差距的问题了,各地在制定具体方案的时候,不会过多侧重挂钩调整比重,很有可能会采用一些提低限高的做法,这点是值得期待的。

城乡居民,月不足200

这次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调整,以人均5000元左右为例,每位退休老人的月工资将喜迎150元左右的提升。

这个群体不包括城乡居民。

农民养老金待遇的起点很低,十年前仅为每人每月55元,后几年经过上调,到2023年为103元。

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由此增加到123元,涨幅高达19.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去年的数据,绝大多数省份的城乡居民养老金最低标准不足200元/月,超过300元/月的只有上海、北京、天津少数几个地区。

如果其他地区也能够向上海的1400元看齐,那农民朋友的幸福指数将会不断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当前物价来看,每月200元很难满足农村老人的生活。城里的老人活着就能挣钱,而农村的老人只有挣钱才能活着,他们当中很多人在离世的前一天,还在地里干活。

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做出的贡献,并不比城镇退休人员的小。

希望可以加快农村养老金改革进度,不然这一代农民想要体面养老,是等不了了!

有话说

2024年养老金调整通知公布之前,很多人问:今年是不是不涨了?

从未怀疑过:涨,一定会涨!国家不会忘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年人。

相信我们的政策会越来越好,就像今年调整通知中重点强调的“约束”,相信各地在制定具体方案时,会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