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认清新形势、回应新期盼、应对新挑战的时代命题。一直以来,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从细处入手、实处发力,创新打造彰显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的“3456”师德师风建设新机制,即强化“3个身份”,依靠“4个路径”,实现“5个提升”,做到“6个要有”,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这项系统性工程落实见效。

强化“3个身份”

提高身份意识

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要立志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塑造学生具有品格、品行和品位的“大先生”。

据了解,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每位思政课教师都是共产党员。学院不断强化全体思政课教师作为共产党员、人民教师、思政教师“3个身份”的认知自觉,要求他们自觉践行义务和责任,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学院党委书记左健康表示,这份自觉包括四个维度——思想身份意识、政治身份意识、组织身份意识、行为身份意识,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侵蚀,做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捍卫者和守护者。

依靠“4个路径”

推动齐抓共管

依靠制度保障。学院成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课堂管理十条》,号召广大教师牢记教师身份,坚守师德底线,不断修炼自我,认真履职。实行师德签名承诺,引导教师修炼师德之道,注重依法执教。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党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师德建设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师德签名承诺书。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依靠教育培训。学院定期组织学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行为规范和准则》《师德师风学习资料汇编》等文件制度要求,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倡导性要求和禁行性规定。

依靠榜样引领。学院广泛开展师德宣传,注重挖掘学校和学院的师德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树立起王拴茂、于冬梅等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师德模范。组织全体教师集中观看学习《守望一生》《万世师表》等师德宣传教育片,强化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意识。

依靠考核托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划清红线、亮明底线。学院将师德表现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职务晋升、评优奖励等方面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确保守住底线红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院举行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工作会。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实现“5个提升”

做到“6个要有”

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广大教师在“主人翁意识”“敬业精神”“纪律意识”“学术诚信”和“奉献精神”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斩获了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22年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人物、2023年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人物、重庆市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特等奖(第一名)等多项荣誉。

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到“四个相统一”,再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出新要求,也为培养造就适应教育强国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此,学院通过“3个身份”,“4个路径”“5个提升”的持续强化打造,最终建设出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6要”思政课教师。

“‘双向奔赴’也是一大亮点。”左健康介绍,学院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关心、呵护教师的劳动幸福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打造“双向奔赴”的综合效应和整体效应,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与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进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晏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