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鱼”木工坊里,“爱心妈妈”和孩子们亲密互动。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姚鹏

破旧陶瓷罐修补成的别致花盆、用土砖搭砌的鱼池、用废弃的竹子和水缸打造的洗手台……在湖北省潜江市园林街道大桥社区三组,金华荣的家是有名的“打卡点”,家中的各种陈设景观都是金华荣和丈夫亲手打造而成,这里开窗见绿,推门见景,一方庭院里处处洋溢着田园生活的雅致气息,曾被评为“荆楚绿色环保最美家庭”。

与此同时,金华荣家也是周边留守困境儿童的快乐家园。2020年,金华荣在家中成立起“小鱼”木工坊,又和三名好姐妹一起成立了“护苗爱心妈妈”小组,经常组织结对的留守困境儿童前来学习游戏。步入“小鱼”木工坊,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木工工具、手工打造的木质儿童滑梯,以及用废弃木料改造成的各类家居用品,不难想象,孩子们在这里度过的是怎样的快乐时光。

孩子们的快乐家园

金华荣和丈夫学生时期都在师范院校学习美术,现在从事家具销售生意。共同的艺术经历让两人都推崇简约朴素的生活方式,还特别喜欢自己动手用老旧物件改造庭院,家中经常有附近的居民上门拜访,请教庭院布置、绿植养护方面的经验。

2020年初的疫情给很多人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但金华荣两口子在家里并没闲着,继续鼓捣着自己的小爱好。但当听到朋友群里许多姐妹抱怨网课对孩子们的影响时,金华荣突然萌生了让妈妈们带着孩子来自己家做木工的想法。

“现在的孩子们学习压力大,也很少参与家务劳动与社会实践,不如让他们来学习一下传统木工,动手制作自己的小物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金华荣与丈夫商量了几日,很快将木工坊收拾了出来,并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制作了一批小板凳、小勺子、木剑作为示范成品。

疫情过后,“小鱼”木工坊正式开张,面向潜江家庭开展木工体验活动,迅速获得了关注。“小鱼”木工坊很快拥有了固定的粉丝群,广受潜江亲子家庭的好评,每到周末都有很多父母带着孩子来做木工。金华荣的丈夫也成了大家眼中的“孩子王”,经常被孩子们围住,忙得团团转。

“小鱼”木工坊如此受欢迎,能不能让它也为那些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送去快乐呢?妇联组织找到金华荣后,身为大桥社区妇联执委的她一口答应下来,先是成立起“小鱼”木工坊·妇女微家,2020年暑假,潜江市妇联又将“小鱼”木工坊定为大桥社区暑期“彩虹”行动陪伴点,为辖区内15名留守儿童和双职工家庭儿童提供假期托管。整个夏天,金华荣和社区其他巾帼志愿者一起为孩子们开展课业辅导、木工体验、读书分享等活动,带领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安全快乐充实的假期。

爱心陪伴“护苗”成长

潜江市“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活动启动后,市妇联面向社会招募了394名“爱心妈妈”,组建起“白衣天使妈妈”“园长妈妈”“检花妈妈”等多个“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团队,金华荣也加入了社区“爱心妈妈”队伍。在她的带动下,三名经常来木工坊做木工的好姐妹和她一起成立了“护苗爱心妈妈”小组,共同结对了7名留守困境儿童。她们会经常组织结对的孩子到木工坊来一起学习、一起手作、一起交流,有时还会联合社区妇联执委们一起邀请社区的留守困境儿童来到木工坊,一起做上一顿美味的晚餐。在“小鱼”木工坊,孩子们不仅有了“爱心妈妈”的陪伴,能结交到新朋友、学到新本领,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

“看到木工坊能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带去快乐,对我来说真是一件很快乐也很有成就感的事情。”金华荣说,有一个小姑娘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来木工坊玩,每次都是自己安静地做木工,也不与人交流。后来她了解到,这是一个听障女童,一直都比较自卑,也没有什么朋友,但在木工坊体验木工活之后让小姑娘很有成就感。于是,金华荣夫妇给了小姑娘特别的关照,手把手教她制作了一个又一个的木工作品。对此,孩子的家长也非常欣慰,庆幸孩子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与金华荣结对的孩子当中有一对姐弟,由于父母很早离异,姐弟俩一直由奶奶独自照顾。金华荣除了经常到姐弟俩家中走访,跟他们聊天谈心,向奶奶了解他们的学习近况之外,每到周末都会带姐弟俩到木工坊做做木工,尝尝她亲手做的饭菜,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金华荣告诉他们,“小鱼”木工坊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姐弟俩也和金华荣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我还会进一步完善‘小鱼’木工坊。”金华荣说,一有时间,他们两口子就会琢磨怎么改进木工坊的布局和布置,如何增加更多功能,把手工制作、情感关怀、思想引导结合起来,让“小鱼”木工坊为关爱留守困境儿童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