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1年,正在北京某高档疗养院养身体的陈赓,迎来了一位老相识:粟裕。两位老战友难得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几天下来,皆是找到了当年在战争年代的激情豪迈。

那段时间,恰逢粟裕仕途不顺,人生不得已。一段时间后,陈赓告诉粟裕:你之所以不被重用,被大家集体批评,其实就是因为犯了两个大忌。这两个大忌,会害苦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粟裕究竟犯了哪两个大忌?陈赓所说的“被大家批评”又是怎么回事?

点个赞,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件事。

陈赓和粟裕

我们都知道,粟裕是我党内部少有的顶级军事天才,也是少有的,能跟战神林帅放在一起比较的将领。从这里就能看出,粟裕的军事才能到底有多厉害。

陈赓同样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将领。不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功绩,单就他在越南那段时间,帮助越南将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的军队整合成了可以大败法军的精英军队,以及彭老总生病后,中央决定由他去暂代抗美援朝总指挥一事,就能看出,陈赓的军事水平也相当厉害。

也就是说,陈赓和粟裕的人生经历其实非常相似。包括早年的革命生涯,都是大同小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参加革命前,两人都是颇有家底的大少爷,本可以享受优渥的生活,但却在阴差阳错间,走上了革命道路。

粟裕出生于湖南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就按部就班上学读书。18岁那年,考进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的附中读书,但正所谓世事无常,读书期间,学校的进步校长意外被害,学员们全部被秘密转移,来到了叶挺的24师担任学员班长。在这里,粟裕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并开始积极工作。短短两年后,就正式加入党组织。

而陈赓的身世,则要比粟裕更阔气一些。他也是湖南人,家里是传统湘军家庭,属于有枪杆子的一方豪强。但陈赓从小就机敏异常,年纪轻轻就看出了湘军腐朽不堪,难成大器,于是果断南下来到黄埔军校读书。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大量专业知识,还结识了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

之后几年间,两人的人生经历却有了不小的变化。

1927年,粟裕跟着叶挺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在起义中担任警卫队班长。第二年,又参加湘南起义来到了井冈山,并同样在警卫部队,负责首长们的安全工作。但这一次,粟裕保护的对象却从叶挺,变成了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毛主席向粟裕交代事情,粟裕却专心的蹲在地上,理都不理毛主席。毛主席觉得奇怪,走上前去一看,发现这个年轻人正在看地图思考问题,顿时高兴的问他:“你会看地图?”

粟裕这才发觉毛主席来了,急忙起身回应,承认了自己会看地图的事,并解释说,自己刚才正在思考敌人的进攻路线,所以没有听到毛主席的吩咐。

对于粟裕这个小小的“无礼”,毛主席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非常开心。因为对于当时井冈山上的红军来说,能找到个会看地图的人才,实在太不容易了。

也正因为得到了毛主席的关注,所以在接下来那些年中,粟裕得以近距离跟着毛主席、朱老总等人学习军事知识,为往后的战神经历打下了坚定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大忌

陈赓粟裕在疗养院相遇,闲谈间,陈赓告诉粟裕:你这一生犯了两个大忌。

谈话能谈到这个地步,足可以见两人的关系有多好。的确,两人不论是出身,经历,建国后的职位,还是军事水平,都非常相似。

但除了这些外,两人在其他方面也有着不小的不同之处。

在粟裕还正在上学的时候,陈赓就已经投笔从戎,参加了讨伐军阀吴佩孚的护法战争。

后来,看清了湘军腐朽的他,主动脱离部队,一边学习一边积极参加爱国活动。在此期间,嗨进入毛主席倡导开办的自修大学中学习,并和毛主席结下不解之缘,从此开始参加革命。1924年,考进黄埔军校接受正规化军事教育,并在之后跟随蒋介石参加北伐战争。

因为战斗失利,蒋介石一度想自杀,却被陈赓拦下来,并一路背着逃出生天。至此,他在国民党,尤其是蒋介石心中,也有了很大的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陈赓来到上海,跟随周总理一起组建中央特科,因为职务的特殊性,他见识到了各行各业大量人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和处理事务的周到方法。

在这一点上,粟裕就要差一些。因为在长达一两年的时间内和中央失联,粟裕只能带着少量部队,在深山老林里打游击。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十分压抑,人的情绪会变得非常不稳定。

这种性格,正是陈赓所说的,粟裕人生中的一大忌: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这一点,从粟裕的整个人生经历中就能看出来。在部队中,粟裕虽然有着高潮的军事水平,但和周围人的相处,却有些不尽如人意。哪怕后来担任了淮海战役总指挥,在战斗时,还是会闹出部下不听命令的情况。这其中固然有他资历不够深厚的原因。但陈赓就能很好的克服这一点。

当年,因为常年搞特科工作,陈赓在部队中的磨练,反倒要少于粟裕。但一回到部队工作,他就能很好的管理部队,处理上下级以及干部和战士之间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的缺点,中央也非常清楚。所以,当时的中央给他配备了一个八面玲珑,可以很好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搭档:陈毅。正是因为有陈毅在,粟裕才能在淮海战役中心无旁骛的考虑军事问题,不用为其他问题感到头疼。

但这种方式,也从侧面放大了粟裕的不足之处。建国后,粟裕开始参与军队建设和管理,这时候,就没有政委可以再帮他了。而他的不足,也在这时候被无限放大。

反观陈赓,在淮海战役时,不仅全力配合华野围剿国民党兵团,还在战斗结束后,十分坦荡的说,自己的部队只是帮忙阻拦了一下,真正的功劳,应当属于华野。

这种态度,不仅让粟裕敬佩不已,也让华野上上下下心悦诚服。

所以,在这一点上,陈赓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粟裕的不足之处。

那么,除了这一点之外,粟裕的另一大忌又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大忌

1958年,粟裕在会议上被集中攻击,仕途从此受阻。进入疗养院后,陈赓一针见血的指出:你之所以被大家集体攻伐,就是因为犯了这两大忌。

第一忌就是上文所说的,粟裕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得罪旁人,导致身边的人心有不满。一旦他犯了错,这些人就很容易对他进行集体讨伐。

第二忌,则是粟裕太过自我。

我们都知道,粟裕是一个敢于抗命的优秀将领。在战场上,他总是能在千变万化的形势中,敏锐抓到战机,并进行相应改变。但战机这东西稍纵即逝,很多时候,中央的消息都要滞后一些,导致所下达的命令,和粟裕的行动经常会发生矛盾冲突。

每到这时候,粟裕就会坚持己见,甚至不惜为此顶撞中央。这一点,在淮海战役中就能很好的体现出来。那时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其实并没想打那么大,只是想打一个“小淮海”,将根据地连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粟裕在观察过前线战况后,坚持认为我军可以来一次战略豪赌,与国民党在中原地区来一次战略决战。

因为意见不一,当时的中央军委和粟裕争执非常大。但粟裕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为此甚至多次驳斥毛主席的命令。最终,毛主席十分大度的表示,前线战事自然是前线将领们最熟悉,粟裕要打,就同意。

正因如此,那场伟大的淮海战役才得以顺利进行。

但毛主席大度,不代表所有人都有这个度量。建国以后,中央在关于军事发展问题上,起了一些争执。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效仿苏联进行改革。另一部分认为,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情,不能生搬硬抄。这种时候,已经升任为中央委员,且在军委担任要职的粟裕的意见,就变得非常重要。

粟裕认为,苏联拥有全球顶尖的陆军实力,跟着他们学习相应军事管理和建设,是应该做的事情。但具体学到哪一步,还要根据中国军队的现实情况来调整,不宜照搬照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想法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可因为此前已经因为性格问题得罪了太多人,这次又在这种问题上,否决了主张“自己问题完全自己解决”的想法,遭到了众人一致围攻。

在众人的批判下,最终,粟裕不得不离开原本的工作岗位,被连降几级。到六十年代初,更是进了疗养院脱离实际工作。

那时候的陈赓,已经因为心脏问题,来到了生命的尽头。但陈赓的心态非常好,在看到粟裕进来后,经常主动找他聊天解闷。粟裕郁郁不得志,见工作上的战友同事们,好像都在排斥自己,一度心情十分低落。陈赓的主动靠近,也让他郁闷的心情得到了缓解。

一段时间后,陈赓总结了粟裕这一生的问题,提出了他犯下的两个大忌,并提醒他最好更改。

对于这些话,粟裕是认可的。只可惜,还不等他继续请教,陈赓就因为突发心脏病,于1961年3月离开了人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粟裕在被边缘化十多年后,终于又被选为中央委员,开始参加工作。此后几年间,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为那时候的中国军队建设和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4年,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粟裕,因病离开人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粟裕这一生,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请把你的想法打在下方留言区吧,我们下期再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