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指院的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百城二手房均价环比继续下跌0.56个百分点,降至1.52万元/平米,这已经是连续21个月下跌。二手房价变动数据,之所以常常受到各大研究机构关注,主要就在于它更接近真实的市场。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数据有些失真,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想啊,连续下跌,就是当月比上个月下跌,一个月零点几的跌幅,但累积下来就不少了,连跌近两年,这是什么概念?而且这还仅仅是均价,说明有些小区跌幅是明显低于平均幅度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的网友说的,我们的小区短短两年时间,跌幅3-4成还是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跌了这么多,要说很多人不懊悔那是不可能的。

就拿笔者某亲戚在今年过年期间闲聊所说的经历,2015年以1.1W多一平米买了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在2021年时人家给250W没有卖(亲戚要253W),因为3W元谈崩了。却在去年底以150W卖掉了,这次他一点没犹豫。

卖出的原因说了两点,一是孩子出国需要资金周转,二是现在房龄已经快10年了,如果再继续持有的话,担心后面临折旧和市场的双重打击,索性就出了。比高点亏了100W左右,想想也是挺惋惜的,但往好处想是,现在即便算上房贷利息也还没亏。

这位亲戚的想法,不能说是市场普遍的想法,但确实代表了当下一些人对待房产的态度:前期低点买的还有得赚,但担心利润被一点点抹掉,降价能卖掉就卖了,不想再烦神,这也是不断有小区房源刷新“前低”成交的原因。

还有在前两年高点买的房子,毫无疑问是被套了,别说利息,本金都亏了一大截,这类人除了急需用钱降价亏本卖外,大都处于躺平状态,就当是自己住了,也期待未来市场能够有好转的那一天,慢慢熬呗

现在的问题就来了,一个很多人关心且触及灵魂的问题:国内的房子,还会重新迎来上涨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实说,谁都能回答上来几句,但基本上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毕竟人没有前后眼,大多人的经验也不足以给出相对靠谱的答案。如果说我们普通人的预判难让人信服的话,那么那些长期在房地产市场摸爬滚打的商人应该还是有预判资本的。

比如本文下面提到的“白衣骑士”融创老板孙宏斌,地产起家的华人首富李嘉诚。之所以摆出他们对未来地产的观点,其实就在于两位大佬的人生的确很有代表性。

像融创的孙宏斌,虽然也经历过债务暴雷,但却是第一个成功重组债务并上岸的地产老板,说明他是很有魄力的。有人说,他有眼光为什么还债务暴雷的呢?其实嘛,孙宏斌这个人是很讲义气的,所以被冠以“白衣骑士”称号,救乐视、助万达,或许他知道是个雷,但出于义气,不惜巨资相救,即便深陷债务泥潭,但最终还是早早上岸,这与他独特的个人眼光是分不开的。

谈起房地产,孙宏斌无疑是内地最为“专业”的了,完全可与王健林媲美,两位都可以称为内地的“李嘉诚”式人物。对于很多人关心的房价问题,孙宏斌明确表示,未来3-8线城市销售压力较大,主要是供应量大但需求增长较弱,当遇到市场问题时,开发商会选择降价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对于能降多少问题,孙宏斌也直言不讳地说,如果跌幅超过3成,我们(指的是房企)都死了。很显然,这对整个行业、经济发展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现在看来,孙宏斌的话有没有道理呢?显然是有的。正如开篇所言,很多楼盘和小区的房价降幅实际已经达到3成左右,这已经触及房企生存底线,当然,按照首付3成,按揭七成算的话,实际也触及银行房地产“死账”的底线,按揭客户完全可以把房子甩给银行,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法拍房快速增长的原因。

各方反馈如此,决策层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从2023年底到2024年开年这段时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给房地产项目“输血”。根据中国银行保险报的信息显示,在相关部门部署下,近一个多月时间六大国有行+8家股份制银行,对接地产融资白名单项目近1.2万个。即便按照一个项目3-5亿的资金注入,那也是数万亿的资金,这还仅仅是首批对接,后续规模应不是你我能预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看出一点,目前整体上已经触碰到这个底线,国家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促稳楼市大潮,下决心阻止房地产市场进一步下滑,这其实就是一些业内所说的楼市政策底已到现在楼市唯一不能确定的是,市场底到底何时到来。不过,李嘉诚家族在去年下半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已经给出了答案。

根据时代周报的信息显示,李嘉诚家族认为,与三年前相比,现在利率下行趋势比较明确,而且地价已经接近政府的成本底价,再继续下跌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在他们看来,现在逆周期买地置业,要比三年前更稳当。

可以看出,李嘉诚家族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内容却与孙宏斌的看法出奇一致,也认为现在房地产市场确实到了阶段性的底部。一方面是因为地价已经到了成本价,面粉决定面包价格,地价触底,意味着房价也基本触底。另一方面,自李嘉诚家族表态之后,房贷利率即购房者成本确实也在不断下降,很多城市已经取消了房贷利率下降,意味着,对购房者将有越来越大的置业吸引力。

当然,也有网友有点不解,说李嘉诚家族不是打七折卖楼吗?为什么不留着等待回暖赚更多的票子呢?对此,李家的回应是,促销本身就是企业的正常行为,是为尽快回笼资金,留住利润的同时,确保家族其他方面的运转,并不代表不看好这个行业,君不见,在促销的同时,也完成了多宗土地购入交易么?其实就是发现更优惠的价格进行抄底罢了。

李嘉诚家族的预判之所以受到业内的关注,都知道,李嘉诚成功预测了2021年至今的这波楼市调整,说是房企负债告一段落,要注意炒房风险。他们现在继续看好房地产行业,并付诸实际行动,笔者觉得,虽然我们不能照搬精明商人的操作,但起码有两点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是房地产行业跟大多数传统行业一样,只要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一直存在,这个行业就不会死,仍旧会持续发展下去。像发达经济体房地产已经发展上百年了,但在这两年就如他们的股市一样,走势仍旧很好。不同的是,我们高歌猛进的时候,他们低迷,而我们低迷的时候他们则反过来了。一句话,各有各的周期,涨久了就会跌,跌到位了就会涨,咱们经历过这波去杠杆操作,风险基本释放,相信房地产会迎来企稳回升的阶段。

二是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虽然行业还会长期发展,但打法、玩法会发生转变。正如融创孙宏斌所言,像他们的重点由三四线转移到一二线,就因为地区的供需关系出现转变,大城市需求肯定是比小城市要大。即便遇到市场调整,一二线可以等待回暖机会,而小城市就只能直接降价了,8000到5000,卖就卖了,不可逆。

当然,即便是大城市内部其实也在分化,所谓的需求,其实也是在分化的,刚性需求进阶后,就演变为改善需求,需要好房子,而与此对应的刚性需求就越来越少。何况,国家从去年底加大开启保障房和商品房的并行发展模式(一边发展保障房,一边建好房子),意味着大城市的刚性房将面临更多的竞品压力,即使市场回涨,他们与品质好房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以上两点认识,算是与大家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