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财政吃紧,各地掀起了精减人员,缩减编制的行动,结果吃财政饭的反而越来越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体制内到底有多少人?官方一直没有公开数据,外界的传言是公务员有700多万人,加上事业单位有3000多万人,总共差不多4000万人。

这个数据到底准不准呢?我们来看这张图,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72万个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人数是4835.9万人。看到没有,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体制内人员超过了480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2016年机关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是4213万人,也就是说过去7年,体制内的“铁饭碗”不但没少,反而增加了622万人,增长近15%。说好的砸碎“铁饭碗”呢?为什么越来越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体制内人员远不止这么多,还有大量的群团组织,包括各种协会,学会,联合会,同学会等等,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法学会,欧美同学会,它们属于参公单位,也算是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有多少?没有看到公开的数据,但预计也有个几百万。

而说到吃“财政饭”的人员,又不只是机关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还有大量的编外人员,这些人不属于体制内人员,没有编制,属于“合同工”,但他们的工资却是财政买单的。编外人员要么没有住房公积金,要么是在民企缴纳,所以没有算在机关事业单位里面。

那么,编外人员到底有多少?这个数量很庞大,在一些地方甚至超过了编制内人员。比如《半月谈》曾经报道在乌蒙山A县,编外人员有28806人,编内人员15580人,前者是后者的1.8倍,也就是说一个编内人员差不多配备了2个编外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实是一个正常现象,很多单位都有空编率,也就是有编制不用,但却大量招聘编外人员,原因就是编外人员工资低,但却是真正干活的。

所以,我预计全国编外人员数量也在千万级别,他们也都是吃“财政饭”的。

还有一类不是吃“财政饭”的体制内人员,可以理解为广义的铁饭碗,他们就是国企员工。从住房公积金缴存数据来看,2023年末全国共有27.12万个国有企业,3055万国企员工。国企员工不是吃“财政饭”,他们的工资是由企业发的。

算下来,真正的体制内人员包括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国企员工,合计有7900多万人。再加上群团组织的人员,预计接近9000万。

这几年,地方财政吃紧,开始对机关单位进行改革,最大的两个动作就是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和清理编外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口小县机构改革是由山西率先发起的,从2020年开始,先后选择了6个人口小县进行了改革。比如河曲县将186个事业单位整合为40个,事业编制减少了1305名,对因改革超编的903名事业人员,重新调整分配。看到没有,体制内是不会开除的,即便是改革,也最多是换个单位,还是要靠财政养着。

在山西之后,青海、湖南、福建、安徽等地,也都发起了人口小县改革试点,应该都会缩减一些机关部门和事业单位,但铁饭碗是不会少的。

清理编外人员倒是动真格的,毕竟他们没有编制,随时可以舍弃。比如湖南一个县,卫健系统,教育系统的编外人员各清退了500人。再比如前段时间,海南文昌要求编外占比不超过本单位编制数的10%。

所以,想砸碎“铁饭碗”很难,但减少吃“财政饭”的人还是很简单的。多清理一些编外人员,让编制内的人自己多干一点活,也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