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是钱塘江的主要发源地,这里自然风光秀丽,生态资源禀赋极佳。1997年,开化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2016年,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获批,成为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近年来,开化县通过推进国家公园创建、数字化赋能生态保护、全域旅游致富农家等探索实践,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在生态优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钱江源莲花塘景区。齐溪镇人民政府 供图(下同)

守护钱江源头最优生态

谷涧交错,茂林修竹,走进位于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区钱江源园区(以下简称“钱江源”),这里不仅拥有全球罕见的低海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还是中国特有、国家级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麂和白颈长尾雉的集中分布区,生物资源丰富,物种古老、区系多样。钱江源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且人类活动频繁,如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发展,是摆在试点区面前的重大课题。

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处常务副局长汪长林表示,“钱江源通过集体土地地役权改革和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实现了百姓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重要转变,形成了‘国家公园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格局。在实现对国家公园范围内重要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同时,从源头上落实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整体保护和系统保护,从机制上保障了国家公园的长治久安。”

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已累计投入近1亿元资金,用于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2020年7月,钱江源国家公园绿色发展协会成立,致力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这几年,围绕钱江源生态特征和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通过创新地役权改革、强化科研监测,推进数字赋等实践,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明显改善。据测算,持续释放的生物多样红利,每年可为当地带来近4800万元的收入。这为中国东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钱江源”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开化水库

数智赋能生物多样性监测

每5年复查一次;每周收集313个凋落物框,进行凋落物、种子雨的监测;5月和8月进行幼苗和草本调查;4月和9月监测超过3000个个体树木的生长……记者来到位于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时,办公室里几位工作人员正在仔细地将面前的植物标本进行分拣、称重、装袋和标注。赖正淦指着一袋袋的标本如数家珍,“这是木荷,这是甜槠,这是马银花……”这位58岁的古田村村民早年间在外打工,后回乡成为钱江源的护林员,从事钱江源生态保护和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已经13年了,他熟知区域内各种植物和野生动物,是远近闻名的“农民科学家”。谈及这些年工作的变化,赖正淦感慨道“以前干啥都得人去跑,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很多高科技设备,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记者从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处获悉,钱江源通过遥感、林冠塔吊、红外相机、无人机巡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构建起“天上看、无人巡、视频探、网格管”的全域生物多样性“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试点区全境、重要生态系统及关键物种的长期动态监测。

“天”指利用飞机获取钱江源国家公园高精度地形信息、冠层结构信息和光谱信息;“空”指利用无人机巡航检测系统,对关键和重点区域进行高频次、高分辨率巡航监测;而“地”则包含了由750个样地组成的全域植物多样性监测平台,由507台红外相机组成的全域网格化动物多样性监测平台、森林冠层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三缘堂民宿

全域旅游催生“民宿经济”

齐溪镇,素有“钱江源头第一镇”之称,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这里的民风民俗淳朴而浓厚。全镇区域面积128.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总人口7461人。近年来,齐溪镇镇村联手,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催生了全镇民宿、农家乐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共有登记注册民宿农家乐215家,床位2607张。

这个曾经有客难留的旅游小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变化从何而来?2003年,依托景区地理优势,时任齐溪镇里秧田村书记张长班第一个利用自家的房子申请营业执照,“拿起菜刀”在村里办起路边饭店,成为全镇农家乐开路先锋。那年,里秧田第一家农家乐开张营业,迅速带动周边12户农户开办农家乐。有了里秧田的致富先例,齐溪村、龙门、仁宗坑等村村民纷纷办起了农家乐。一些农村妇女看到开办农家乐的甜头后,纷纷拿出自家土特产兜售,在景区周边开设路边摊发展“沿路经济”。

近年来,随着当地生态旅游产业的兴起,齐溪镇抢抓机遇,坚持“一村一景”理念,提升各村旅游基础设施,以水赋能,打造了里秧田“源头观水”、仁宗坑“漂流激水”、上村“露天戏水”、大龙“龙顶品水”、龙门“九溪亲水”等“水”品牌特色旅游资源,带动了当地民宿产业发展。其中,对于远偏远村落如何发展乡村旅游,龙门村进行先行探索。村领导班子提前摸清村级旅游资源“家底”,搭乘钱江源发展东风,实施“千万工程”,通过治水、造景、美村,创建九溪龙门国家4A级景区,打造隐龙谷、老龙源、桃花坞等景点,开发玻璃桥、龙滑道、水滑道等旅游新业态、新项目,构建起丰富的产品体系,打响旅游品牌,游客纷至沓来。

而对于缺乏旅游资源的村,就如何围绕旅游产业,自谋出路,也尝试着不同的发展模式。比如:江源村,采用“民企+村集体+村民+基地”的龙头带动模式,村集体流转农户耕地60亩、林地100亩,引进外地公司投资2600万元,建立铁皮石斛基地,2023年总产值达到800万元;又如齐溪村,采用“村集体+农业品牌+经营主体”的产业带动模式,打造特色渔村文旅品牌,发展渔家乐19家,解决本村闲散劳力就业100余人,带动周边餐饮及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年收入634万元……

“生态好了、环境美了、村民富了……”提起村里的变化,如今齐溪镇村民赞不绝口。村庄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文旅融合让大山里的“绿叶子”变成了“金叶子”,也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新民晚报记者 唐闻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