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北京海淀。

一些疑问

5月初,海淀区水务局水生态健康监测团队开始了海淀区内的水生昆虫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有人会去质疑这些工作的必要性,说出很多什么“百姓生活都还很艰难,专家还在研究昆虫?”“有这功夫,比如去防旱抗洪!”“我们这边很多这种动物!这些专家在天上看不见而已!”之类的话。在这里我忍不住想说,中国人是很多的,人才也是很多的,不同方面的工作都会交给不同的人做,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维护治安,经济发展,动物保护,政治稳定等等,一切方面都有专门的团队在负责,这些工作之间完全不冲突的,我不了解有些人为什么总是去偷换概念,进行不恰当的类比,试图否定一些团队的工作,你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昆虫听起来很讨厌?但就这些拿淀区水务局水生态健康监测团队要调查的水生昆虫来说,水生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比人类高太多了,它们不但维系了水系的稳定和健康,其多样性和变化规律也是人类检测水系的重要指标。

水对人类来说难道不重要吗?

海淀上庄水库发现世界极危物种——低斑蜻

海淀区水务局水生态健康监测团队这次也有了令人欣喜的发现:它们在海淀区上庄水库沿岸发现世界极危物种——低斑蜻(Libellula angelina)。从拍摄的图片中可以看到,该蜻蜓的体长可能也就3厘米,身上大部分是深褐色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的2对翅膀的翅结处都有明显褐斑前缘,翅膀上沿的尖部、中部和基部也有黑色色斑,而其他翅膀部分则是透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是首次在上庄水库发现了类低斑蜻昆虫,因此专家组非常重视,他们根据对该昆虫形态学等方面的鉴定,又咨询了未参加监测的昆虫学家,多方确认后,才敢说这真的是低斑蜻。

为什么监测团队如此慎重?因为这种蜻蜓相当的稀有!

它是2023年国家林草局制定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保护动物名录中列入的唯一一个蜻蜓目昆虫;它是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6年ver3.1)中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的动物,这个等级甚至高于大熊猫,跟中华鲟、白鱀豚的濒危等级相同;2011年北京农学院吴超发表的《北京蜻蜓目昆虫名录及地理分布》中曾表示“低斑蜻在北京可能已经绝迹”。

低斑蜻

低斑蜻并非我国特有物种,除了分布在我国华北、华东等地区,它们还分布在日本、韩国、朝鲜的部分地区,听起来分布的区域不少,但其总数却很少。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评审低斑蜻等级时,被预估其种数数量不足5000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们大量消失的原因是因为城市化进程导致的水体污染,各种水源的消失以及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让低斑蜻依赖生存环境(带芦苇等水生植物的水塘或湖泊静水、水质较好的平原静水区域)不断缩小,导致对水域环境要求极高的低斑蜻大量消失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

上庄水库沿岸因为受到了合理的保护,使得这片区域的芦苇和睡莲等水生植物茂盛给低斑蜻提供了落脚的位置;水质良好且平静让低斑蜻的繁殖很顺利;良好环境使得各类昆虫数量众多,给低斑蜻提供了很多食物资源。这次的监测中,该团队一共发现了7只低斑蜻,据推测,它们已经在上庄水库初步形成了小种群!这对北京地区低斑蜻种群的恢复打下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