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身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去世,享年71岁。

这个噩耗传出之后,党、政、军的领导纷纷赶到医院,送老战友最后一程。

他们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悲伤,紧蹙的眉头似乎在诉说着与陈毅元帅浓厚的情谊,毕竟从战争年代并肩走来的革命者们,彼此之间都是惺惺相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毅去世,最痛苦的莫过于他的妻子张茜,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之下,这个女人的身体不堪重负,一下子病倒了。

身为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元帅听闻此事后,也是悲从中来,他叹息着对说道:“陈老总去世了,他的夫人又病倒了,我们不能让陈老总的英灵有牵绊,该帮的还是要尽力帮忙”。

向组织上汇报了这一情况后,叶帅便安排张茜住进了北京301医院接受治疗。

闲暇无事的时候,他便会赶到医院看望,向医生了解张茜的病情,并且苦口婆心地教导陈昊苏、陈小鲁兄弟,要像他们的父亲一样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后来一次探病的时候,叶帅刚刚走进病房,脸色煞白的张茜显然心事重重,她犹豫了好久,终于问道:“抓不住那个小东西了吗?”

听到这句问话,叶帅怔在原地,过了好长一会儿他才明白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只能无奈地轻轻点了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张茜突如其来的这句问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陈毅元帅刚刚去世,她就突然病倒了呢?

噩耗传来

1972年1月6日,陈毅在北京去世。

在他生命的最后这段时光里,张茜自始至终都守在病床旁,希望丈夫的病情能够出现奇迹。

然而,奇迹并没有到来,陈毅的病情就突发恶化。为了配合医护人员紧急抢救,张茜这才不舍地走出了病房,来到隔壁的一个房间失声痛哭起来。

虽然张茜并不愿意面对这个结果,但她心里也清楚,这个现实是无法避免的。想到这里,眼泪如决堤的洪水一般涌出,顺着脸颊滴落在身前的衣襟上。

等听到隔壁病房开门的声音时,张茜赶紧冲了出去,拦住医护人员问道:“情况怎么样了?”

此时,医生的脸上满是疲惫,他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叹息道:“夫人,我们尽力了”。

短短的一句话,如同晴天霹雳,张茜无论如何也不愿接受这样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亲爱的丈夫永远地离开了自己,从此以后,她将再也听不到那爽朗的笑声、和那熟悉的四川乡音。

等到医护人员全部离开后,张茜才缓缓地走进了病房,她怔怔地蹲在床边,握住丈夫那已经变得些许微凉的手轻声呼唤道:“世俊、世俊,你睁开眼睛看看我啊……你怎么舍得就这样抛下我?”

“世俊”是陈毅元帅的本名,因为张茜觉得喊这个名字更加亲切,所以私下里一直这样称呼丈夫。

以往的时候,只要张茜喊出这个名字,陈毅总是会干脆利落地应和一声,可现如今,无论她如何哭喊,都得不到任何回应。

一直到深夜,张茜才在子女们的劝说下回到家中,毕竟第二天会有不少陈毅元帅生前的好友赶来吊唁,张茜需要足够的时间休息。

但张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根本没有丝毫睡意。

丧夫之痛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虽然张茜明白人死不能复生,但心中的那份挂念与牵绊却久久不能平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在房间里漫无目的地游走着,竟鬼使神差地推开了陈毅元帅的书房。

房间本来就不算很大,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再加上中间的那张简单老旧的书桌,显得屋子更加逼仄。

看了一眼房间里简单的陈列,张茜的泪水再次涌了出来。

睹物思人之时往往最让人感到伤感,轻轻抚摸着房间里的每一个物件,张茜的脑海中总能浮现出丈夫生前在书房里的场景。

不知过了多久,书房门被推开,儿子陈丹淮轻轻走了进来。

他深知母亲对父亲的眷恋,但人死不能复生,万一母亲伤心过度、身体垮了怎么办呢?

陈丹淮小心地说道:“妈妈,早点休息吧,明天的事情还有很多”。

一声问候将张茜拉回了现实,她急忙伸手拭去眼角的泪水,强挤出一个笑容说道:“这就睡,这就睡……”

第二天一大早,张茜就拖着虚弱的身体守在病房前门口,迎接前来吊唁的故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病房内原本摆满的仪器早已全部被搬走,只剩下一张病床、和陈毅元帅的遗体,如同张茜的内心一般空空荡荡。

开国上将王震最先赶到这里,他先是安慰张茜道:“一定要保重好身体,这样陈老总也能走得安心一些”。随后便走进病房,向陈毅元帅的遗体深深鞠躬,表示缅怀。

随后,年满80岁的刘伯承元帅也匆匆赶来。

由于年事已高,他的双目几近失明,只能在助理的搀扶下来到了张茜的身边。

见是刘帅,张茜感到十分意外,连忙上前接替助理搀扶住他,感激地说道:“您老身体不好,就不要来了”。

刘伯承元帅当即说道:“仲弘(陈毅元帅的字)走了,我的故交又少了一个,怎么能不来送送他?”

闻听此言,张茜再次落泪。

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共同的理想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几十年,早已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份情谊,是寻常人难以理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的一个决定,让陈毅元帅的追悼会规格提升

1972年1月10日,也就是陈毅元帅去世后的第4天,追悼会正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内举行。

对于这件事,中央的领导们十分重视。

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之修改悼词,并且部署追悼会的各项工作。而毛主席则对悼词进行最后圈定,并且确定好追悼会的规格:参加人数为1200人,由周恩来主持追悼会、叶剑英元帅致悼词。

由于当时毛主席的身体情况不是很好,所以决定不参加此次追悼会。

对于组织上的周密安排,张茜十分感动,她不止一次地对陪伴在身边的孩子们说道:“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身体不好,咱们服从组织上的安排,不要提任何要求”。

当天中午,所有参加追悼会的人员已经来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等待着下午3点钟追悼会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间来到1点30分左右的时候,周恩来突然接到一通电话,在经过一番简单的交流后,他当即走到台上说道:“毛主席要来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请大家做好准备”。

话音刚落,台下众人便开始议论纷纷,不少人感慨道:“毛主席还是割舍不下与陈老总的情谊啊”。

原来,毛主席在简单吃过午饭之后,便准备回到卧房休息。

但他只是闭目养神了几分钟,便喊来秘书张玉凤问道:“小张,现在什么时间了?”

张玉凤走到客厅看了一眼时钟,便回答道:“主席,现在是下午1点多”。

沉思了片刻之后,毛主席当即嘱咐道:“你去帮我通知一下,我要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玉凤不敢耽搁,连忙将这个消息告知了周总理,并且调来一辆车接毛主席前往八宝山公墓。

既然毛主席要来参加追悼会,那么规格自然要提升,周恩来连忙宣布:原定1200人的追悼会改为1500人,邀请西哈努克亲王参加,并且由自己亲自致悼词。

当毛主席走进会场后,与早已在此等候的周恩来总理、朱德元帅、叶剑英元帅等人一一握手,随后便在张玉凤的搀扶下,径直来到了张茜的身边。

“主席,您身体不好,就不要来参加了,组织上已经安排得很周到了”。

看到毛主席的那一刻,张茜感动得热泪盈眶。

而毛主席则十分沉痛地说道:“陈毅同志走了,我很心痛,不来的话恐怕会留下遗憾……他是一个好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午3点,追悼会正式开始,周恩来走上前台,用沙哑的嗓音念着悼词:

“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战友、老同志,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我们沉痛地悼念陈毅同志,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化悲痛为力量,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在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完成国际国内新的战斗任务,争取新的更大的胜利而奋斗”。

毛主席站立在台下,静静地凝视着不远处陈毅元帅的遗容,不知不觉也湿红了眼眶。

因为身体原因,这是伟人最后一次出席追悼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茜的遗憾

当陈毅元帅的后事处理完之后,张茜便将悲痛藏于心中,强打起精神扑向了一份神圣的事业之中。

因为她清楚地记得,丈夫病重时曾经说过的那段话。

“等我好起来后,我还要再写一些诗,再花一些功夫把之前的诗稿整理修改一遍”。

可现如今,丈夫去世,这件事情则被张茜义无反顾地承担了起来。

然而没过多久,持续的高压和悲痛将张茜击垮了,还出现了咳血的症状。

当叶剑英元帅得知这一消息,便当即向组织上申请,将张茜安排住进北京301医院进行治疗。

叶帅是最先得知检查结果的,当天下午,他便一脸凝重地将陈昊苏、陈小鲁几个孩子叫了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们母亲得了肺癌”。

此言一出,陈昊苏几个年轻人满脸的不敢相信,父亲刚刚去世,母亲就被确诊为绝症,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叶帅自然明白孩子们悲伤的心情,简单地安慰了几句便走进病房。

为了让张茜安心一些,叶帅脸上挂着笑容,他考虑还是找个合适的机会,再告知她检查结果。

然而, 张茜似乎早已察觉到了异样,已经猜测到自己的身体情况不容乐观。

见对方装作一脸轻松的样子,张茜也没有撕破这层“善意的伪装”,只是忧心忡忡地问道:“抓不住那个小东西了吗?”

闻听此言,叶帅身体一怔,过了许久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原来张茜已经猜想到了结果。

叶帅只能无奈地点了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知自己的病情需要手术治疗后,张茜便让家人把陈毅元帅生前的诗稿全部带到了医院,时间已经不能再拖了,她必须争分夺秒。

3月17日,在医护人员的安排下,张茜接受了手术治疗,经过几天的恢复之后,她便开始动手整理诗稿文件。

她先是花费了大量时间,从堆成小山一般的诗稿中选出100多篇,在上面标注好时间、排好顺序,时间线贯穿了红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时间。

剩下的则是陈毅元帅生前未完成的诗作,张茜只能逐字逐句地阅读、斟酌,并且还特意找到老师请教,将这些诗句补充完整。

张茜最后的两年时光里,基本上都花费在了研究这些诗稿上,为了能够节省时间,她甚至顾不上吃饭,伏在书桌上便是半天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本就虚弱的身体恢复得很慢,虽然医护人员多次劝说,要她注意休息,但每次都被张茜委婉地拒绝了。

“我的身体感觉很好,更何况我得的是绝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才是我首要考虑的”。

经过漫长的努力,《陈毅诗词选集》终于整理完成,这让张茜长舒了一口气。

她还为这部《选集》题诗写道:强扶病体理遗篇,争取分阴又一年。把卷忆君平日事,淋漓兴会溢行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 虽然陈毅元帅的诗词整理完成了,但他生前留下的各种文章更加繁多,要想将这些全部整理一遍,张茜感到力不从心。

1974年初,病重下的张茜将孩子们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嘱咐:“原本还想花三五年时间,把你们爸爸留下的东西整理完,现在看来是不行了,希望你们能够继续下去,帮我完成这个遗憾”。

1974年3月20日,张茜在北京去世,享年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