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一天清晨,身为开国上将、同时也是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刚刚推开办公室的房门,就被桌子上放着的一个信封吸引了注意。

他走过去拿起信封,瞥了一眼后便喊来警卫员:“这封信是什么时候送来的?”

年轻的警卫员想了一会儿,便回答道:“这个好像是昨天夜里送来的,因为时间太晚了,我就没有通知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震轻轻点了点头,等到警卫员转身离开后,便打开了信封。

这是一封刚刚刑满释放的地主寄来的信件,信纸上只有短短的一句话:“您还记得当初在湖北地主家借的一千石救命粮吗?”

虽然只有十几个字,但王震却怔怔地看了许久、眉头也不自觉紧蹙起来。

“一千石救命粮?”王震的嘴中反复念叨着这句话,脑海中却始终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记忆。

毕竟早在秋收起义之后,毛主席就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有一条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对于这项命令,红军队伍中上到各级军官、下到普通的战士都严格执行,而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从来没有和老百姓借过什么东西,更不要说是从地主手里借一千石粮食这么大的数目。

在理清思绪之后,王震便认定这是有人在编造谎言,便准备将这封信扔掉。可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信纸的背面却还有四个大字:“马兴代笔”。

看到这个名字,王震觉得无比熟悉,仔细回忆后恍然大悟,马兴正是自己担任八路军359旅旅长时的一名老部下。

而且,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初这个马兴离开部队的时候,自己曾对他许诺过:“往后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你就直接给我写信,免得层层上报耽误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这几十年来,自己从来没有收到过马兴的求助信,说明这位老部下不想给自己添麻烦。可时隔数十年,马兴第一次寄来信件,竟然没来由地提起一千石救命粮的事情,说明此事绝对不可能是编造的、而且事关重大。

想到这里,王震当即派人经过多方打探、找到了马兴,随后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团。

那么,那位锒铛入狱的地主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份?王震究竟有没有借过粮食呢?那位地主又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时候给王震写信呢?

这一切,还要从1944年中央军委做的一个重要决策开始说起。

1

1944年10月,也就是抗日战争末期,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同志们经过磋商,决定派一支队伍南下广东开辟革命根据地。

那么,该选哪支队伍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毛主席看中了正在南泥湾执行屯垦任务的八路军第359旅,当即将这支部队改番号为南下支队,由王震担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委,全军约5000人左右。

为了避开敌人的重重封锁,王震带领部队昼伏夜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队伍便开拔行军,天刚蒙蒙亮便要找安全的地方休整。

可即便是如此谨慎,他们一路上还是不可避免地与侵华日军、国民党反动派部队交战。

直到1944年底,南下支队才抵达湖北省枣阳县。当地的老百姓听说八路军到来,纷纷拿出家中舍不得吃的猪肉送到部队驻地。

当天夜里,这些跋涉千里的将士们终于吃上了一顿饱饭,只不过每一个人的脸上不仅没有半点喜悦之色、反而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

原来,由于连续两个多月的艰苦行军、再加上战斗减员,当时南下支队只剩1000余人,伤亡极其惨重。

而身为司令员的王震,看着面前肥瘦相间的肉块却显得难以下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见他沉默良久,最终叹了一口气小声呢喃道:“这顿饭算是吃饱了,可是下一顿呢?”

“眼下大雪封路,恐怕要在这里待几天,可是队伍里的粮食却要见底了”。

由于当时正值寒冬,暴雪毫无征兆地袭来,短短几个小时的功夫、漫山遍野便被积雪覆盖,队伍只能等雪融化之后才能继续赶路。

可是,粮食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成了王震的一块心病。

身旁的政委王首道一眼便看穿了他的心思,沉思片刻后便出了个主意:“要不找李实想想办法?”

闻听此言,王震紧蹙的眉头这才有所舒展,当即便拉着王首道便朝着门外走去。

这个李实正是我党在鄂东边区的行署专员,在当地颇有声望,他或许能帮忙解决粮食问题。

当王震、王首道抵达鄂东边区行署之后,便说明了来意。李实听说南下部队面临困境,也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要让战士们吃上饱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天一大早,李实就来到了环潭镇。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廖家是远近闻名的大家族,可谓富甲一方,从清朝初期开始经过家族近十代人的努力,廖家积攒了丰厚的家资。

现任族长廖复初虽然年纪轻轻,但却早已在商场里摸爬滚打多年。更重要的一点是,廖复初乐善好施,是众所周知的大善人。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人便进入湖北,对于廖家这样的地方豪门也是竭力拉拢,但都被廖复初委婉地搪塞过去。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实认为廖复初是个爱国人士,也有把握从他那里借到粮食。

当李实风尘仆仆地敲响廖家的大门后,却从管家口中得知廖复初早在十几天前外出做生意去了,根本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回来。

这个消息,无疑像一盆冷水浇在李实的头顶,正当他失望地准备打道回府时,那名管家却突然着急忙慌地把他叫住。

“先生留步,我们家老太太想见您”。

原来,廖复初还有一个90多岁的奶奶,熟悉她的人都称呼为“毛老太太”,因为年事已高,整日待在房间中吃斋礼佛,向来不和外人打交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当毛老太太听说八路军的人登门拜访时,便急忙让管家把李实请进了府中,并且许诺可以借一千石粮食。

听到这个好消息,李实心中虽然激动、但还是没有忘记原则,当即写了一张借条、方便以后偿还这些粮食。

而毛老太太接过借条后却撕得粉碎:“要是小鬼子来、我这儿一粒粮食也没有,可现如今你们八路有难,我这些粮食权当送给你们了”。

从毛老太太慷慨解囊这件事来说,廖家对于中国革命也做出了贡献,可为什么建国后、廖家后人却锒铛入狱了呢?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伪军和土匪的不断骚扰,导致廖家旗下的矿场、纱厂等产业频频蒙受损失。

于是,廖复初便找到一位在国民党政府做官的远房亲戚,联合成立了一支矿警队。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矿警队根本不受自己的控制,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他们打着廖家的旗号为非作歹,甚至大肆搜捕共产党人、敲诈工人和农民。

新中国成立之后,廖复初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些曾饱受矿警队欺压的人们要求严惩罪魁祸首,廖复初此时也有口难辩、最终锒铛入狱。

一直到40年后,也就是1990年,廖复初才得以出狱。

虽然重获自由,但廖复初心中却不甘心,因为他身上背负的冤屈还没有洗刷,他迫切地想要找到能够为自己证明清白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40年的光阴飞速流逝,曾经的那些人也大多故去,想要找到能够为他证明的人实在太难了。

就在廖复初打算放弃的时候,一篇名为《我为三五九旅筹军粮》的文章却吸引了他的注意。

廖复初仔细翻看了几遍,发现文章中所描述的事情、正是当年李实到自己家中借粮的事情。

这无疑让廖复初再次看到了希望,然而当他四处打听李实的消息时,却被告知此人早已在多年前去世。

希望的火苗再度被熄灭,廖复初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只能将自己关在屋中,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捧着那份报纸暗自神伤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文章最后面竟然还有一串小字:本文由李实口述,马希良整理。

廖复初意识到,这个马希良肯定了解事情的经过,于是再次踏上了寻人之路。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一个多月后,廖复初终于找到了马希良,向对方哭诉起自己经历。

这位名叫马希良的人,正是当年359旅的战士马兴,因为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深受旅长王震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马兴响应组织号召光荣退伍。对于即将离开部队的老部下,王震十分不舍,还专门找他谈过话,承诺如果以后生活上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而马兴是个踏实本分的人,他不想给首长添麻烦,于是回到家乡后便改了名字,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当马兴得知廖复初蒙受的冤屈后,便决定帮他证明清白。

3

那个时候,马兴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首长王震,毕竟他已是国家副主席,肯定有这个能力。

于是,不久之后的一天,一封极短的信件便出现在了王震的办公桌上:“您还记得当初在湖北地主家借的一千石救命粮吗?”

起初的时候,王震看着这句话感到一头雾水,毕竟年代如此久远,一时之间记不起来也情有可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王震得知这封信是马兴寄来的之后,便意识到这件事绝不可能是编造的,于是立即派人找到马兴了解事情原委。

二人刚一见面,马兴就把当初李实前往廖家借粮的事情、以及后来廖复初蒙冤入狱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

得知真相的王震不禁叹息道:“没想到啊,咱们的恩人竟然受了这么大的苦,这是我工作上的失职”。

王震也顾不得感叹,当天下午便指示中央办公厅给湖北省委发去电报,要求当地法院重新审理此案。

在电报的最后,王震还着重强调:如果审理过程中缺少证据,我可以去给他作个证。

1991年秋天,湖北人民法院做出最终判决,时隔40余年、廖复初终于沉冤昭雪。

王震心里是希望有机会见一见这位恩人的,但奈何两人均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不好,这个愿望也一直没有实现。

为了不留下遗憾,在廖复初洗刷冤屈之后,王震特意给他打去电话祝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话刚一接通,王震就听到对面传来喜悦的声音:“是王副主席吗?”

王震也十分激动地说道:“是我啊,恭喜你终于获得了无罪之身。虽然咱们没有见过面,但你和毛老太太为革命所做的贡献,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359旅每一位战士永远不会忘记这份恩情!”

这件事情在当时也引起过轰动,尚在人世的几位原八路军359旅老兵听说后,还自发地来到廖复初的家中看望。

毕竟在那段战火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如果没有廖家援助的那一千石粮食,恐怕他们早已饿死在千里行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