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雄安地标中国中化大厦每7天“长高”一层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昱霖 通讯员 刘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0日,记者从河北省建筑业协会指导的中建二局新质生产力之智能建造观摩会上了解到,作为雄安地标、建成后将成为雄安新区最高建筑之一的中国中化大厦项目,目前已实现项目核心筒及外框钢结构施工完成、塔冠拼装完成。

据中建二局三公司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雄安新区第一批智能建造的试点项目——中国中化大厦项目从绿色低碳、智能建造、智慧运维、全程协同管理五个方面均实现应用突破。项目采用钢结构焊接机器人、激光除锈机器人等10余种智能装备,全过程运用BIM数字化建造技术、Ai智能安全管控、车辆管理等技术以及卫星遥感技术、绿色低碳和智慧工地等各类新技术20余项。

据了解,中国中化大厦于3月27日实现项目主体结构封顶,是首批疏解央企中国中化的总部大楼。大楼设计结构高度150米、总建筑面积11.49万平方米。项目计划于2025年6月建成投用。

中化总部大厦项目作为雄安新区第一批智能建造的试点项目,全方位试点应用中建二局研发的一款基于BIM的全过程工作平台。该智能建造数字化平台基于“一模到底”理念,以服务项目生产为宗旨、以BIM+GIS数字底座为基础,延伸上下游产业平台和IoT设备终端,打造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集数字设计、数字工厂、数字施工、数字交付、数字运维的一体化“生产型平台”,并积累形成工程实体1:1的数字孪生产品。

中化总部大厦项目的智能建造随处可见。如项目建设过程中大规模应用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幕墙BIPV面积超3700平方米,整个项目安装近45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产品,年总发电量超45万千万时,可满足项目一半以上的室内照明用电量,每年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达260余吨,相当于种植1.4万棵树木,是国内目前第一规模的超高层幕墙BIPV光伏应用项目。

智能墙面处理机器人融合了先进的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和L3基本自动驾驶技术,自动完成墙面的粗打磨、刮腻子、细打磨和喷油漆的墙面施工,确保墙面效果的一致性。与传统人工相比,智能墙面处理机器人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施工从0-6米的墙面及天花,净功效约等于传统人工的4-5倍。

中建二局中化大厦项目负责人表示,工会组织开展的劳动竞赛激发了职工积极性,大力推动智能建造工作,打造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学习的经验和做法。建设高峰期,大楼保持着每7天“长高”一层的“成长速度”。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