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5月3日,北京八宝山小礼堂内人头攒动,每个人的脸上都透露出一丝黯然。

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更是一脸悲容,他怔怔地站在人群之中,落寞的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前方。

就在他的正对面,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一张黑白遗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依稀记得,当初第一次见到李四光的时候,虽然也能明显地看到他的青丝之间有一些白发,但怎么突然之间就变得雪鬓霜鬟了呢?

就在几天之前,李四光因病去世了,这个消息让视之为至交好友的周恩来难以接受。

所以,追悼会这天,周恩来早早地来到现场,就是希望能在好友最后的这段路上、再多看他几眼。

可是,当他亲眼看到这张苍老的遗照时,不禁悲痛地感叹道:“仲拱啊,你是为新中国的建设累倒的!”

正当感慨之际,李先念、李富春、郭沫若等人也匆匆赶到。

就在这个时候,郭沫若的一句话、让深陷故交逝去之痛的周恩来回过神来。

“总理,按照先前大家讨论的决定,仲拱的追悼会由我来主持,不知道悼词准备好了没有?”

听到这句话,周恩来看向了与自己一同前来的助理。

可是,助理却神色慌张地说道:“总理……按照之前部分同志们的提议,追悼会一律不再致悼词,所以我们没有准备,我以为您也知道这件事……”

话还没有说完,周总理的眼神中透露出难以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万万没有想到,舍弃了国外优渥生活条件、选择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后毅然回国,并且为国家地质研究、能源开发鞠躬尽瘁的伟大科学家,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去世之后竟然连悼词都没有准备好。

周恩来摆了摆手、长叹了一口气,最后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走到台上,痛心疾首地说道:“李四光同志去世了,可是因为国务院的工作出现纰漏,我们没有为他准备悼词。”

此言一出,台下一片哗然,不少人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那么,对于工作人员犯下的这个巨大失误,周恩来总理是如何处理的呢?

为什么说,周总理与李四光是有着20多年交情的老朋友呢?二人的第一次见面,究竟有着怎样曲折的故事呢?

当新中国庄严成立的那一刻,身在国外的李四光、又是如何克服艰难险阻,回到祖国的呢?

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一起了解李四光先生的艰难回国路,和他与周总理的那份诚挚友情。

1

1945年8月底,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社会各界的目光全部聚集在了延安和重庆这两座城市身上。

国共两党未来的关系将会如何发展?成为当时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这个时候,身在重庆的蒋介石“心怀鬼胎”地一连给延安方面发去三封电报,邀请毛主席、周恩来等我党代表前往重庆。

“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虽然蒋介石表面上表现出了十足的诚意,但他背后打的小算盘却早已人尽皆知。

他之所以假惺惺地邀请毛主席等人前往重庆,明面上是谈判、实则是为了给自己调集部队争取时间。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能够争取和平建国,哪怕只有一丝渺茫的机会,毛主席也要试一试。

于是,1945年8月28日,由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组成的代表团飞抵重庆,与国民党展开谈判。

这场谈判持续了43天,最终签订了《双十协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在这场谈判期间,周恩来无意间结识了李四光,为之后两人坚定的友谊拉开了序幕。

那个时候,李四光在我国地质研究领域已经展露头角,不仅荣获英国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头衔,而且还在重庆大学担任教授,在他的牵头下、重庆大学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此外,李四光还是坚定的“反蒋人士”。

蒋介石企图挑起内战、建立独裁政府的野心已经人尽皆知,而李四光作为接受过民主思想熏陶的进步人士,对于老蒋这种矫情饰诈的行为嗤之以鼻。

对于李四光,周恩来早有耳闻,于是在谈判临近结束的时候对毛主席说道:“主席,听说重庆大学有个教授叫李四光,此人学识渊博,而且敢于挑战老蒋的权威,我想见一见他”。

闻听此言,毛主席也来了兴趣,笑着说道:“只要是追求民主自由的,都是我们的朋友、同志,与他接触没有坏处”。

在征求到毛主席的支持后,第二天一大早,周恩来便秘密赶到不远处的重庆大学。

然而不巧的是,当天李四光的课程早已安排得满满当当,周恩来找到他的宿舍时,早已房门紧锁。

但周恩来并没有气馁,而是倚靠在墙边静静等待,一直到中午休息的时候,李四光这才端着一个饭盒缓缓走来。

当温文尔雅的李教授刚刚拐过墙角、走到自己寝室门口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人正倚靠在门口,心中着实一惊。

他连忙问道:“你找谁?”

正在闭目养神的周总理循声望去,见面前的人正是自己等候多时的李四光,连忙露出笑容。他伸出手说道:“我叫周恩来,今天是特地拜访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四光比周总理大九岁,又是全国闻名的地质学家,所以周总理对待他十分客气。

听到对方是周恩来,李四光的脸上露出一丝欣喜又不可思议,他连忙腾出一只手、与对方紧紧握在一起:“原来是周恩来先生,我也久闻大名,没想到您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来看我,实在受宠若惊”。

紧接着,李四光便打开门锁,把周恩来请进了房间。

两人的此次谈话十分融洽,李四光不仅向周恩来讲述了许多地质学上的专业知识,还谈了自己对于当今局势的看法。

在他看来,此次蒋介石邀请中共领袖来重庆会谈,其实是一场阴谋。对此,李四光还特意提醒周总理,一定要万事小心。

当解放战争开始之后,周恩来十分牵挂身在重庆的李四光的安危。毕竟李四光曾在公开场合多次发表演讲、公开反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行为。

于是,周恩来便给李四光发去一封电报,劝说他能够出国避一避,以免遭人陷害。

对于这份苦口相劝,李四光记在了心里。

直到1948年初,他趁着前往英国参加国际地质大会的机会,带着夫人许淑彬从上海启程、远赴伦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从1948年初到1950年中旬,在英国生活的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李四光倍感煎熬。

他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战事,盼望着战争能够早日结束,这样他也能够早日回到祖国。

直到1949年4月,李四光收到了郭沫若的一封信。

当时,郭沫若带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布拉格召开的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在发出之前,周恩来特意委托他给远在英国的李四光带一封信,殷切盼望他能够早日回国。

看到周总理诚挚的问候与邀请,李四光的内心动容了。他怔怔地坐在书桌前,靠着台灯微弱的光亮、将这封信看了一遍又一遍,不知不觉间,一滴滚烫的泪珠竟滴落在纸张上。

刚刚走进书房的许淑彬不明所以,因为自两人结婚后、她从未见过丈夫落泪。

满心疑惑的许淑彬走上前去,抚着丈夫的肩膀关切道:“仲拱,你怎么了?”

李四光缓缓摇了摇头,只是哽咽着回答道:“没什么,只是想回家了”。

1949年9月,解放战争已经临近尾声,第一届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战后秩序恢复阶段,部分航线还没有恢复、再加上英国政府的阻挠,李四光没能及时回国。可即便是这样,周恩来还是在会议上亲自提名他为政协委员。

不久之后,新中国成立,李四光也幸运地办理好了签证、并且提前预定了船票。“回家”,仿佛已经成为近在咫尺的事情。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英国政府却突然下达命令:要求李四光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新中国的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采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手段,逼他就范。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让当时的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做说客,打算对李四光软硬兼施。

面对郑天锡的威逼利诱,李四光不为所动,每当对方讲到关键的时候,他总是敷衍道:“好说、好说,我就是一个做学问的,在哪里都不耽误嘛。”

得到这句“承诺”之后,心满意足的郑天锡这才匆匆离开,赶到英国人那里邀功。

可是,郑天锡和英国人哪能知道,这只不过是他的缓兵之计。

为了掩人耳目,第二天夜里,李四光就孤身一人赶到法国。一个多星期之后,妻子许淑彬才带着行李与他会合。

随后,夫妻二人辗转瑞士、意大利,终于在1949年底踏上了开往香港的轮船,几经周折才来到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李四光走下火车的那一刻,周恩来带着几名随行人员早已在此等候多时,故人见面、自然是满心的欢喜与激动。

李四光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总理,我终于回来了,劳烦你等我了这么久”。

周恩来打趣着说道:“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吗?我等了你半天时间,差点倚着墙角睡着了。”

随后,他话锋一转,正色说道:“不过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对于你李四光同志,我无论等多久都是值得的!”

1950年5月,李四光被委以重任,身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工作委员会主任、自然科学联合会主席等诸多职务。

在他的带头下,我国地质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学科,还主导了石油的勘探开发,将我国从一个“贫油国”、变成一个能够实现石油自给的产油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李四光对于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也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当初他回国时,曾随身携带了一台伽马仪,靠着这台先进的仪器,成功找到了多处大型铀矿,保证了我国“核建设”的原料需求。

3

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河北邢台接连发生两次大地震,造成8千多人死亡、近4万人受伤。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和巨大的伤亡数字,周恩来总理痛心疾首。

他不顾余震带来的危险,亲自来到灾区指挥救援,当看到眼前的一片废墟时,周恩来痛心疾首地说道:“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地震预报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项重担自然被交到了李四光的手中。

然而,就在李四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报的工作中时,却因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累倒了。

1971年4月28日的深夜,被病痛折磨的李四光久久无法入睡,他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用尽力气、牵起女儿李林的手透露心声。

“地震预报工作还没有完成,外国人的路子是走不通的,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预报系统。只是……不知道我还有没有时间。”

病魔终究没有给他时间,就在第二天,李四光的一生走到了尽头,享年82岁。

李林为了替父亲完成未了的心愿,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交到周恩来总理的手中。

几天之后,也就是1971年5月3日,正是父亲的追悼会,而且李林还得知,周总理会赶来参加。

李林的心中十分欣慰,毕竟周总理能够亲自出席父亲的追悼会,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且,她终于有机会将那封饱含父亲遗愿的书信交给周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天清晨,周总理便匆匆赶到八宝山的小礼堂,对着正中央的那张遗照深深鞠了一躬。

而李林也看准时机,将那封书信交到了他的手上。

“总理,这封信里有父亲临终前的遗言,希望您回去后能看一下。”

闻听此言,周恩来重重地点了点头,并将书信小心翼翼地放进了口袋里。

就在这个时候,郭沫若也走进了礼堂,他与李四光相识多年,并且在李四光回国后共事多年,便当仁不让地担任追悼会的主持。

郭沫若看到周总理在场后,连忙走上前去问道:“总理,按照先前大家讨论的决定,仲拱的追悼会由我来主持,不知道悼词准备好了没有?”

当周总理询问身旁的助理后才得知,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竟然没有准备悼词!对此,向来待人宽和的周恩来罕见地发了脾气。

但毕竟木已成舟,眼下最要紧的是想办法补救,以免让李四光同志的英灵、和他的家人们心寒。

忽然之间,周恩来想到了口袋里的那封信,于是当即走上前台,满怀悲痛地说道:“因为我们工作出现了纰漏,没有来得及为李四光同志准备悼词。”

“不过,我刚到礼堂的时候,李林同志给了我一封信,希望我回去之后看一看。”

“但我想,既然这样,不如就把这封信、当作李四光同志的悼词,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音刚落,周恩来将目光看向李林,征求她的意见。

李林则轻轻地点了点头,表示了赞同。

随后,周总理便捧着信纸,深情地念了起来。

“父亲去世的前一天,曾指着墙上贴的毛主席语录这样说过:一直以来,我都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在他弥留之际,也曾对医生说过:我无论何时、都遵照主席的这句话,我是不怕死的,希望你能实话实说,我究竟还有多少时间?我的要求不高,半年时间就足够了,我就可以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可是,第二天他就去世了......”

当周恩来读完之后,再次将信纸折好、揣进了口袋中,紧接着环视台下的众人,大声问道:“你们都听清楚了吗?”

在场的人员异口同声喊道:“听清楚了”。

周恩来深呼了一口气,转身对着李四光的遗照再次三鞠躬,随后转过身来、随着众人也深深鞠了一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场的诸位,有不少也是搞地质工作的,李四光同志的这份遗愿,就拜托给你们了……”

追悼会结束时,正是黄昏。

众人依稀记得,当走出礼堂的那一刻,远处的夕阳格外绚烂,残阳如血!

正如李四光那样,他将全部心血倾注到新中国的科研事业上,燃烧自己、用一腔热血照亮国家的发展之路。

这,正是当之无愧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