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骏在昆明因病逝世,享年98岁。

提及杨维骏,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对云南省人民来说却是印象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以89岁高龄带领村民上访,被人们称之为“最可爱官员”,后又以91岁高龄实名举报了云南省委书记的严重贪腐问题,被称作“反腐愚公”、“举着长矛的唐吉坷德(极具冒险精神、行侠仗义、对信仰十分执著的一个又瘦又高的干瘪老头,西方小说主人公)”。

而他之所以做这一切,可以说和他个人在特殊历史时期跌宕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1922年,杨维骏出生在昆明。用杨维骏自己的话说,他是在国仇家恨中长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父亲是民国陆军中将杨蓁,毕业于民国三大军校之一云南讲武堂,在辛亥革命时期立下卓越功勋,在滇中赫赫有名,还曾加入同盟会,担任孙中山的参谋长。

杨维骏出生的那一年,因为政见上的分歧,杨蓁被军阀单独骗上昆明五华山,差点被击杀,后经杨母联合亲信将领,调兵包围五华山,几经谈判才最终被释放。

后杨蓁带妻儿赴广州投奔孙中山,也因为从娘胎开始到襁褓中便受到惊吓,杨维骏小时候的身体很不好。

再后来,为躲避军阀迫害,杨蓁又带着妻儿迁往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5年春,杨蓁奉孙中山之命,赴范石生军任总指挥,率师入桂讨伐叛军,同年6月,在广西遇刺身亡。

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阎下令用一艘兵舰将这位孙中山的代参谋长的遗体运到广州。

这一年,杨维骏年仅3岁。后来,杨维骏谈及父亲的故事时曾直言:

“父亲毕生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虽然为国为民坚贞不渝,却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看不清南方军阀的面目,没有死在战场,却死在伪装革命的军阀之手。这是一个血的教训,值得我们杨家子孙后代牢记。”

杨父去世后,杨母独自带着6个孩子躲进了上海的法租界。

杨维骏在这个被称作“有钱人天堂,穷人地狱”,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的法租界长大,自小便养成了耿直正义、嫉恶如仇的性格,他同情底层人民,更痛恨欺压平民的达官显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15岁的杨维骏回到了昆明,后考入云南大学政治系。

在云南大学,他第一次接触到各个学派的理论,并参与组建了学生自治会,担任了自治会主席,和李公朴、闻一多等共同串联了学运,成为坚定的民盟盟员和民主斗士。

1945年7月,杨维骏大学毕业,受党指示,加入了民盟,并当选民盟西南支部支委。

紧接着就在1946年,因风寒在家养病的杨维骏突然接到噩耗,李公朴遭国民党特务开枪暗杀,牺牲了。

没过几天,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直斥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结果就在大会结束返家,刚到家门口的时候就被潜伏的国民党特务开枪杀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接二连三的噩耗,令杨维骏愤恨不已,与此同时,他也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只能暂时离开昆明,避风头。

这期间,杨维骏去了上海,担任上海民盟学生支部负责人,经常给学生们开会,讲形势、讲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组织上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学生负责跟杨维骏联络,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告诉杨维骏:“我们让你开会,实际上是党组织在考察你。我们觉得你不错,想发展你为中共党员。”

杨维骏当时闻言,十分兴奋,但在兴奋之余,他更挂心着昆明的局势。

略作思忖后,他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入党以后,还能继续原来的工作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维骏口中原来的工作,即策动“云南王”龙云在西南发动武装起义一事。

而当被告知之后工作不好说,需要听从组织安排后,杨维骏回答:“我暂时还是不入党,完成这个任务比入党更重要。”

于是就在1949年,为策动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龙云表弟,龙云被武力赶下台后,拥兵8万的卢汉执掌云南,成为新的“云南王”)起义,我党华南地方组织指派杨维骏以个人身份赴滇做争取卢汉起义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在杨维骏的努力斡旋下,1949年12月9日,卢汉率云南5万军政人员,在昆明发表起义通电,宣布脱离国民党反动政府,接受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昆明和平解放。

杨维骏终于完成了这个对他来说无比重要的任务,身上背负多年的国仇家恨终于可以放下,不久后,他向组织上提交了入党申请,不过这时,组织上却给了他不一样的答复,那便是:“你留在党外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起初,杨维骏并不能理解,后又申请了一次,但得到的答复依旧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数十年岁月,杨维骏先后担任云南省政协副秘书长、统战部副秘书长、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云南省民盟副主任等职务。

在工作中,他慢慢懂得了组织上的用意所在,并心甘情愿地扮演起了“言官”的角色。

1998年,年逾古稀的杨维骏正式离休,过起了深居简出,简单低调的生活,除了每天去游泳200米,然后会午睡,睡醒后到院子里散散步,剩下的时间,他都呆在家里。

了解外面的信息,他主要通过电视和报纸,电视他一般只看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台,偶尔再看看昆明本地的电视台,报纸他总是先瞄一眼标题,假大空的内容直接选择性跳过,国际国内本地新闻他都看。

另外在读报和看电视之外,他就写写政论文章,写写回忆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可以说是很符合人们想象中的离休高管的生活,而令人们意想不到的是,2010年12月,已经89岁高龄的杨维骏,竟然坐着政府专配用车,为两辆小面包车开道,高调驶进了云南省政协。

当时那两辆小面包车上坐着的,是12名失地农民代表,全部来自昆明市西山福海社区韩家湾村。

此前,韩家湾村拆迁,1700亩地被征用,房屋也在2010年初被限期拆除,但是当地政府却始终为出示征地手续,每亩25万元的征地款也未发放,就这样从年初拖到年底,冬天到了,村民们的安置房也没有下落。

为此,村民们上访过80多次,省里、市里、区里、街道办事处,从上到小,都跑了一遍,却都没有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他们遇到了杨维骏,并在杨维骏的带领下进入到了省政协大院。

当日下午,杨维骏又只身去了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找到了专门负责耕地保护的副厅长。

此后,杨维骏为着这件事情又跑了不少地方,手里握着村民们的举报材料,他表示一定将此事过问到底。

说这话时的杨维骏,斗志满满。谁又能想到,其实他早身患白内障,下楼梯需要人搀扶,坐久了容易晕倒,此前由于用脑过度,免疫功能失调,肾也不太好,被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极高危病人”,每天需要服用多种西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幸最终在杨维骏坚持不懈地过问下,有关部门同村民代表们进行了谈话,占地一事终于被解决。

事后,村民们亲自为杨维骏定做了一块“中国好官”的匾送去。

而有关杨维骏“公车上访”为民请命的事情也传了出去,尽管杨维骏这时已经离休,不再是“官”,但还是被人们称作“最可爱的官”。

此后,越来越多的访民找到了杨维骏,杨维骏的家里,堆满了别人给他的材料,有些人他并不认识,但慕名打来电话,杨维骏每每接起,总是认真听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熟悉杨维骏的一位离休老干部对此直言:“他(杨维骏)就是这样的人,他是真心想为人民做点事情的。”

“公车上访”一事后三五年,杨维骏又做了一件大事,那便是实名举报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

按理来说,杨维骏同白恩培本没有交集。

2001年,55岁的白恩培临危受命,从青海“空降”云南时,杨维骏已离休3年多。

彼时,云南省在全国GDP排名中,持续靠后,云南省的不少老干部都寄希望于这位新上任的云南省委书记,希望在他的带领下,云南可以走出困境。

结果最终事与愿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恩培上任后,即提出了在昆明市推行“一湖四片”的城市开发决策,即围绕滇池造城,打造大昆明。

而杨维骏观察下来,很快便察觉,白恩培要打造的所谓“大昆明”,以“大”字当先,而未经科学论证,未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实属毁乡造城,盲目开发,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大量农民的耕地被圈占,生态毁坏严重,矿产被变卖,民房遭强拆”。

为此,杨维骏和许多专家老干部苦口婆心地提出意见。

但无奈的是,起初和杨维骏一样提出反对的声音还有很多,到后来,就只剩下杨维骏一人在坚持了。

几乎没有人相信,杨维骏能以一人之力改变现状,另外还有不少人劝杨维骏,不要再管这些事情了。

但杨维骏从不听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他所说,他是在国仇家恨中长大的,嫉恶如仇的性格特色早已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

从2001年离休3年后第一次见白恩培时的当面提意见的苦口婆心,到后来的疾言厉色,杨维骏作为革命年代走过来的老干部,一路坚持到了最后。

2013年8月,杨维骏这位已经退休15年的副省级官员,以91岁高龄实名举报了云南省多起贱卖矿产案,并举报省委书记白恩培参与其中,引起了各方关注和中央重视。

2014年伊始,白恩培昔日的3位下属接连败露,2014年7月,白恩培开始接受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10月9日,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白恩培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其死刑缓期执行2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自此,一位高龄退休副省级干部举报省委书记成功的事迹写就,盛名之下,杨维骏创造了中纪委实名举报人中年龄最大、职务最高的纪录。

此后,杨维骏依旧坚持在为民请命,花费大量时间写材料上,他能熟练操作电脑,坚持写博客,发表一些政论文章,时常还刷一下微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伴王婉蓉理解他,但又觉得他这样“太危险了”,她敬重丈夫人品好,一生为国为民,又怜惜丈夫身上“负担太重了”。

2020年,杨维骏坚持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在昆明因病离世,享年98岁,自此走完了耿直正义,为国为民的一生。

素材来源:
[1]刑人俨.杨维骏:“我跟大多数人站在一起”[J].理论导报,2011,(01):61-62.
[2]周向东,杨得意.把“牢底坐穿”第一人[J].检察风云,2016,(22):18-21.
[3]黄玉浩.退休副省级官员带领村民上访[J].共产党员,2011,(04):26.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