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16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内,一众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们齐聚一堂。

这次会议,气氛显得与以往大不相同,没有了平日里的激烈讨论,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几丝阴郁。

原来,就在一周之前,毛主席去世了,而这场会议,就是为了讨论接下来追悼大会的相关事宜。

当诸多事项基本讨论完毕之后,突然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主席追悼大会上,该由谁来致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言一出,会场上陷入一片沉默。

毕竟,这个问题有些尖锐,谁在毛主席的追悼大会上致悼词,就相当于无形之中敲定了接班人的问题。

过了大概几分钟的时间,在党内威望颇高的叶剑英元帅终于开口了。

“我的意见是,追悼会最好是由华国锋同志致悼词。”

此言一出,在场的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华国锋。

而华国锋则是十分诚恳地拒绝道:“我认为还是叶帅致悼词吧,您德高望重、同志们也是服气的。”

看到华国锋一再推辞,叶剑英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是毛主席的遗愿!”

那么,毛主席的遗愿究竟是什么呢?

在生命最后的那段时光里,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又经历了些什么?

最终,华国锋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最后的时光。

1976年的元旦刚刚过去,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呼啸的寒风在北方肆意横行。

正当人们躲在家中的炉火旁避寒的时候,大街小巷上却响起了一阵哀乐。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去世,享年78岁。”

当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猛地一惊。

面对几十年革命老友的离世,他的心中有着说不出来的滋味。

这份友情是难以割舍的,但作为具有坚实信念的唯物主义者,毛主席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这是每个人都无法规避的。

为了悼念这位老友,毛主席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放下了一切娱乐活动,他甚至给自己的机要秘书张玉凤下令:不许打开电视机、也不许播放任何录音。

一连几天的时间,毛主席都是孤身一人静静地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回忆着与周恩来的点点滴滴。

当1月11日上午,周恩来的追悼会即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时候,毛主席特意嘱咐张玉凤,陪同他一起去送周恩来最后一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此时的毛主席已经80多岁了,常年病痛的折磨早已让他年迈的身躯不堪重负,他坐在椅子上、用尽了全力,却始终无法站立起来。

无奈之下,毛主席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只好安排人送去一个花圈,以此来表达对周总理的思念。

1976年5月,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第二次访问中国,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当布托来到中南海之后,毛主席心中十分高兴,强撑着身体准备站起来与布托握手。

看到这一幕,陪伴在一旁的张玉凤等人连忙走上前去,将毛主席搀扶起来。

这是毛主席生命中最后一次接见国外领导人,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毛主席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仔细听着布托的每一句话,并且时不时地微微点头示意,来表达自己对他的赞赏。

当谈话结束之后,毛主席还想站起来为布托送行,但他的体力已经无法支撑,只好坐在沙发上目送客人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这次谈话会之后,中央的同志们经过慎重的考虑,并征得毛主席的意见之后对外发表声明:毛主席将不再参加今后的外事活动。

然而,就在毛主席积极接受治疗的时候,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却再次对他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1976年7月6日,朱德元帅去世。

不久之后(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2万余人死亡,16.4万余人受伤。

一连串的打击,让毛主席的身体不堪重负,原本将要稳定的病情也开始加剧。

1976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3岁。

主席的追悼会事宜。

毛主席去世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紧急会议,商量接下来的治丧事宜。

在这次会议上,身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1,毛主席的追悼会该如何举办。
2,毛主席的遗体该如何处理。
3,是否邀请外宾来京吊唁。

经过一整天的磋商,中央政治局的成员们最终达成一致的意见:要尽最大努力,将毛主席的遗体保护好,并且让社会各界代表前来吊唁。

会议一直持续到了凌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周启才快步走进了会场,直奔华国锋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简单的交流之后,华国锋这才缓缓对众人说道:“讣告和悼词写好了,大家看看有没有需要修改或者补充的意见。”

“如果没有的话,就送去加急印刷,人手一份。”

话音刚落,华国锋就示意周启才读了起来。

当整篇悼词读完之后,会场上的众人脸上再次挂上了悲伤的神色,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如同匕首一样,划割着在场所有人的心。

此时,汪东兴平复情绪之后,才缓缓说道:“这份悼词写的很好,但我认为有一点需要补充,那就是需要加上毛主席关于‘三要三不要’的重要指示。”

这个“三要三不要”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毛主席在1971年南巡时,对各地负责人提出的指示与期盼。

“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

对于这个提议,华国锋深表赞同。

他点头说道:“这个意见非常好,毛主席关于‘三要三不要’的指示对党和国家的建设有深远意义,我同意加上。”

随后,作为军队中的元老级人物,一直沉默不语的叶剑英元帅也举手同意。

众人也跟着纷纷举手,这个建议得到大会一致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看诸多事宜已经讨论出了结果,大会也即将宣告结束,突然有人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追悼大会该由谁来致悼词?”

就在众人沉默的时候,叶剑英果断推举华国锋在追悼会上致悼词。

这个人选问题可是十分重要的,给毛主席致悼词的人,必须在党政军中都具有崇高的声望。

而华国锋虽然此时担任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但和在座的国家元老们相比,无论是年龄还是资历,都是远远不及的。

所以,当叶剑英话音刚落,华国锋就连忙婉拒道:“叶帅,我看还是您来致悼词吧,毕竟您的身份和声望摆在这里。”

可是,叶剑英却十分坚决,他严肃地劝说道:“在这里你的职务最高,既是第一副主席、又是总理,理应由你来担任这项工作。”

说到这里,叶剑英顿了顿,随后拍了拍华国锋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再说,这也是毛主席的生前愿望。”

听到此话,华国锋不再推辞,担下了这份艰巨的任务。

9月18日下午,毛主席的追悼会在天安门广场正式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国锋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心情,面对台下聚集的几十万群众,几度哽咽,才将悼词宣读完。

中央决定修建主席纪念堂。

1956年4月27日,为了保护耕地、节省土地资源,毛主席曾带头签署了遗体火化倡议书。

但毛主席的追悼会结束之后,中央的同志们却决定违背主席生前的遗愿,保留他的遗体,让全国人民都能一睹主席的容貌,以此寄托哀思。

于是,1976年10月12日,中央召开会议,决定要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的时候,建成纪念堂,让人民群众能够永久瞻仰。

经过紧张复杂的选址、设计、取材、施工等一系列工作之后,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建成竣工。

一座占地57000平方米,主体呈正方形的宏伟建筑坐落在了天安门广场上。

8月20日凌晨,毛主席的遗体被转移进了纪念堂内,而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则是第一批在纪念堂内瞻仰主席遗容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7年9月9日,正是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的日子,毛主席纪念堂也正式对外开放。

从那之后,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华国锋都会带着妻子来到毛主席纪念堂,并且对伟人的遗体深深地鞠上三躬。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来到新世纪,2007年12月26日,年过八旬的华国锋不顾自己病重的身体,执意要去毛主席纪念堂。

此时,华国锋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容乐观,无论是家人、还是主治医生,都竭力阻拦。

可华国锋却铁了心一般,他红着眼眶、用沙哑的嗓音对妻子韩芝俊说道:“这恐怕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了,难道你还不让我去吗?”

看着丈夫近似于哀求的样子,韩芝俊于心不忍,便陪伴着他一起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

当华国锋缓缓来到主席的遗体前时,他颤抖着高喊道:“向伟大领袖毛主席鞠躬。”

随后,他深低下头,久久不愿抬起,任凭妻子如何劝说,也无动于衷。

毕竟,这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来到这里,想用这种方法,和这位自己人生路上的导师多待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