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活动中,最为理想的策略是采取“一报还一报”的原则。

曾有人说,短暂的困境并不可怕,真正令人担忧的是持有贫困者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从而陷入持续贫困的境地。

正如部分人士,对于重大事务缺乏清晰判断,却在小事上过于斤斤计较,过分算计,甚至独揽功劳。

虽然他们可能暂时占得一些便宜,但却如同捡拾芝麻而丢弃西瓜,最终将导致财富与人脉的双重损失。

根据“财富守恒定律”的深刻揭示,当一个人的内在品德不足以支撑其外在成就时,其所得将难以持久。

贫穷并非注定的命运,而贫困者的性格特征才是导致长期贫困的根本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人品穷”作为一种“穷人性格”的表现,在社会中屡见不鲜。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被人戏称为“钱九两”的米商,他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竟然偷偷将一斤的秤砣改为了九两,并以此自得。起初,他的这一行为并未引起公众的警觉,人们依然如常前往他的米铺购买粮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有人察觉到了其中的问题,纷纷上门质询。面对质疑,钱九两不仅拒不承认,反而变本加厉,指示其子将秤砣进一步改为八两。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原本顾客络绎不绝的米铺就变得门庭冷落,钱家父子虽然短暂地尝到了一些甜头,但最终却失去了世代相传的基业,可谓是得不偿失。

这种“九两秤”的愚蠢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时有发生。曾有打假博主多次在市场中遭遇所谓的“鬼秤”。其中最令人震惊的一次,是博主在海鲜市场上的一次经历。当博主对某家海鲜摊位的秤斤两提出质疑时,竟遭到了商贩的辱骂和驱赶。在争执过程中,商贩自知理亏,竟公然在光天化日之下砸毁电子秤,并抢夺博主的手机。该视频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最终证实了商家的不诚信行为。

如今,那家海鲜摊的老板不仅声名狼藉,连带着整个市场的声誉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顾客稀少。这再次验证了古人所说的道理:贪求眼前的小利,往往会导致未来信誉的损失;昧着良心赚钱,终究会遭受更大的报应。世间最愚蠢的精明,莫过于为了贪图一时的便宜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天道轮回,不义之财终将导致祸患,亏心的买卖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穷人性格”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眼光短浅。

近日,我重温了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对剧中年轻人谢晓夏的抉择深感惋惜。

谢晓夏原本跟随一位师傅学习手雕技艺,然而他却因觉得木雕工作回报缓慢,转而偷偷涉足网络直播行业。面对他如此浮躁的心态,师傅严厉地批评了他。然而,谢晓夏并未听从师傅的劝告,反而一气之下前往上海投身于基金炒作。最终,他不仅未能获得预期的收益,反而将仅有的三万元积蓄悉数赔光,只能无奈地返回故乡继续从事体力劳动。

此事充分印证了“富人思来年,穷人顾眼前”的道理。那些急于求成、追求快速回报的人,往往容易陷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境地。他们看到哪个行业似乎赚钱,便盲目跟风;听说哪里有利益可图,便不假思索地转行。一旦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便立刻失去耐心,像无头苍蝇般四处追逐眼前的微小利益。

这种“穷人性格”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短视行为,缺乏对长远规划和个人成长的深入思考。正如曹德旺在老家建厂房时遇到的情况,他将工程承包给了一位闽侯人。然而,在签订合同的当晚,这位闽侯人却偷偷向曹德旺行贿送礼,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抬高合同价格。曹德旺察觉到其中的蹊跷,经过询问得知,这是当地的一种陋习,承包方往往通过低价获得合同,再通过行贿找关系抬高价格。闽侯人正是打算采取这种手段谋取暴利,根本没有打算与曹德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然而,曹德旺对这种“一锤子买卖”的做法表示无法接受,他严厉警告闽侯人:“希望你以后能够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总想着这些歪门邪道。”这充分展现了智者与愚者在眼光上的差距。真正的聪明人,从不为眼前的得失所动摇,他们懂得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只有抵挡住诱惑,保持冷静与沉稳,才能避免急功近利、错失良机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穷人性格”的显著特点之一便是:格局狭窄。

在《人情世故》一书中,有一个关于徐小姐的故事引人深思。

徐小姐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从事销售工作。在职业生涯初期,她曾与其他新员工一同协助主管整理标书。期间,他们配合默契,共同完成了一份优质的标书。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向主管汇报时,徐小姐却独揽功劳,对同伴们的付出只字不提。

在月底发放绩效时,徐小姐将整个团队的奖金全部据为己有。尽管同事们对此感到愤愤不平,但碍于情面,他们并未与徐小姐争执,只能无奈地看着她独享成果。

不久后,销售部门进行了团队重组,但无人愿意与徐小姐共事。她只能独自承担工作任务,然而她却无法胜任上级所交代的任务。不久之后,她主动提出了离职。本以为能够轻松找到新工作,却不料她的事情早已传开,导致她在求职过程中频频受阻,无法通过背景调查。

曾有古人云:“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在社交场合中,独占利益、不顾他人,乃是极为忌讳之举。一旦你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便会遭到他人的记恨与排斥。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共赢与合作,懂得分享与让利,方能实现长久的成功。在狭窄的道路上,不妨为他人留一步空间;在享受美味佳肴时,也不妨减三分让与他人品尝。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商业世界中立足并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穷人性格”的显著特点之一便是:认知穷。

有人说,“赚钱之道,实则在于构建战略势能,并依托稀缺能力来支撑广阔的价值空间。”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举例一个企业家来说明。

有位企业家,在餐饮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依然实现了惊人的300%年增长率。

其成功秘诀,正在于他深刻领悟到:经营之道,不应局限于从客户身上获取利润,更应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帮助客户节省成本。

例如,他专注于为高端餐厅提供预制菜品,特别是那些制作工序繁琐的菜品,如红烧肉、糖醋小排、狮子头等。

通过此举,他不仅大幅降低了餐厅的人工和时间成本,同时也从为客户节省的开支中获得了合理的收益。

其稀缺能力在于高效集中地生产预制菜品,其价值空间则源于为客户创造的实际经济效益。

这种以利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正是其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比之下,其他餐饮企业的做法则显得短视和自私。

他们往往过于追求短期利益,通过恶性竞争或牺牲员工利益来维护股东权益。

这种片面追求利润的行为,最终只会使他们陷入困境,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我们对此不禁发出感慨:这位企业家用高维度的认知对竞争对手进行了碾压。

事实上,早在多年前,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便指出:利他,是经营活动的核心原则,也是实现长久发展的根本之道。

遗憾的是,许多经营者并未领悟这一真谛,反而背道而驰,只关注自身利益,甚至采取损人不利己的手段。

社会学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亦曾指出:在商业竞争中,最明智的策略是“一报还一报”,即在合作与竞争中寻求平衡,实现互利共赢。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往往建立在促进他人成功的基础之上。我们应当培养利他思维,在高质量的互惠关系中推动事业的繁荣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次逛超市,都可以看到一个世故老练的老妇人,她每次在超市购物时,总是充分利用试吃活动,时常能够在不花费任何金钱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有一次,一位小孩子想要模仿她的行为,他身边的妈妈严肃地告诫道:“不要学习这种贫穷的陋习,这种人一辈子没有出息”

所谓贫穷的气息,在知名作家马德的眼中,是指那些将人性中的卑劣特质逐渐转化为生活常态的负面习惯。为何有些人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依然停留在社会底层,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所携带的这种贫穷习性。只有从根本上摒弃这些贫穷的性格特质,才有可能扭转当前的困境,步入财富的良性循环。我们不应贪图小利,不应急于求成,而应持续提升自我认知,并在处理事务时多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越来越宽广。你们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