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佳县王家砭镇打火店村有这样一个店,简陋但不失干净,素朴却充满温情。每天到店的人络绎不绝,只要一提到店家,大家都是称赞不绝,竖起大拇指。这便是张怀成郭彩英夫妇开办的“爱心理发店”。

家贫辍学重务农 少年“义剪”展初心

张怀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被迫退学,回家务农。某天,刚从田里满头大汗回来的怀成看见父亲急匆匆跑出去,便询问啥事如此着急。父亲说:“趁晌午不用下地,赶紧去镇上把头发理了。”烈日炎炎,十几里的路程,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张怀成心里不大是滋味。张怀成从小心灵手巧,擅长剪纸绘画。此后,他便在空闲之际自学理发,刚开始拿家人朋友练手,凭借着天赋和苦练,手法逐渐熟练起来,最后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少年意气的张怀成便生出来一个想法——免费替村民理发。家人们听说后也都赞成这一举动,特别是张怀成的妻子,愿意主动和他学习这门手法。一双灵巧的手,“咔、咔、咔”几下,几缕发丝落下,村民的头发被剪得干净又利索。有时村民理完发后要强行掏钱,张怀成应声拒绝道:“我不收钱,这么点小事情,都是乡里乡亲的,我怎么有那个脸面收呢?我的手艺比不上专业理发师,只要你不嫌弃我手艺不好,我给你理一辈子头发!”

“忙里偷闲”去生活 风雨无阻做“义剪”

每次乡亲们去理发时,二人总是微笑相迎,热情接待。一间简陋的小屋子、一套老式理发工具、两把椅子和一排凳子就是他们的“爱心理发店”。一个理发、一个剪发,一对“义剪”夫妻组合。

张怀成夫妇时常为了理发卸下手边的事情,舍小家为大家。比如刚刚端起饭碗,有人来理发,他们当中一人便放下饭碗拿起推剪,先理发后吃饭。有时拿起锄具准备下地干活,遇到理发的,便一人先干农活,一人先替村民理发。默默无闻,从无怨言。对于行动不便、卧床不起的老人需要理发,张怀成夫妇也是主动上门服务,奉献爱心。在村里,经常见到他们拎着个小袋子,袋子里装着用了几十年的理发工具,走家串户上门理发。

村里有位90高龄的老人,行动不便,儿女常年不在家。老人平日凑凑合合、稀里糊涂地过日子,更别谈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居住环境。张怀成主动定期去老人家里,帮忙洗头剪发,妻子则是打扫杂物,清理房间。老人常说道:“谢谢你们啊,好人有好报啊!”某次张怀成答应了给老人理发,但天有不测风云,暴风雨来袭,道路顿时泥泞不堪,老人电话也打不通。张怀成一方面害怕老人出了啥事,一方面又不愿食言。当下,披了件雨衣就匆忙跑了出去,到了老人家中,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殊不知自己已经淋成落汤鸡,头上身上都是泥水。老人看到后感动得说不出话,只是紧紧握住张怀成的手。

开服务室葆初心 置募捐箱延爱心

岁月如梭,张怀成如今已八十岁高龄,妻子也到了古稀之年。但对于“义剪”这件事情,他们仍毅然决定坚持做下去。2018年,在大家的建议和村委会的帮助下,于村服务站开办了便民义剪服务室。一开张,前来理发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开心地说:“人老了腿脚不方便,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理发,真是为我们解决了‘头’等大事,每次剪完都感觉自己变年轻了。”

七八十岁的两位老人有时连续站立几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可他们从不叫苦叫累。张怀成的子女经常规劝父母安享晚年,搬到城市居住。但他们毅然决然地拒绝,说道,“干了一辈子的剪发,在还能动弹的时候,能为村民继续做点好事,我们打心眼里感到踏实和高兴。”

多年来,很多善良的村民都执意要给钱以表达自己的感谢。张怀成夫妇最后实在拒绝不了,便在服务室门口放置一个募捐箱,来理发的人可自愿投放现金,积攒到一定数额,便以集体名义捐给需要帮助的人。有村民笑着说:“这样子我们也就心安了,总不能次次吃白食嘛!”“不光这样呢,有了这个募捐箱,我每捐一次都有极大的成就感,想着我也能帮助其他人就开心。”在张怀成夫妇的模范带领和引导下,募捐金额自2018年到如今共计5万元。

“群众之事无小事,服务群众让我踏实,让我心安,群众满意,我就开心。”这是张怀成常挂在嘴边的话。五十年里,夫妻二人将“义剪”观念贯彻到底,落到实处,从未间断。经计算,他们五十年服务辈分最多达五代人,服务总数达二十万人次。真正体现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李欢欢)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