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4时50分

迎节气“夏至”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

盛夏始,雨电频,荷芳遍,木槿荣

万物在此达到繁盛的极点

代表着盛夏的开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至·三候

一候 鹿角解

阳极阴生,鹿角脱退

二候 蜩始鸣

知了感阴,鼓翼而鸣

三候 半夏生

半夏育新,夏光既半

夏至·农事

夏至前后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期。

早稻抽穗扬花,棉花现蕾,果蔬待摘,农事活动以中耕除草、防旱防涝、防治病虫害为主。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夏至农田草,胜如毒蛟蛟。”

夏至时节,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需加强田间管理,抓紧中耕除草。

东北地区夏播扫尾,华北地区抢晒冬小麦,高原牧区草肥畜旺迎来畜牧黄金季。

华南地区确保早稻足水抽穗、湿润灌浆;雨水多的地区做好农田排水;华南东部预防伏旱,抢蓄伏前雨水,增强抗旱能力;华南西部针对可能出现的大范围洪涝灾害,做好防汛准备,确保农田及作物安全。

夏至·文化习俗

夏至时值麦收,自周代就有天子夏至祭神、举行尝黍仪式的习俗,祈求消灾年丰。民间将竹叶或苇叶把黍包成牛角形状,先祭祀祖先,再把角黍蒸熟品尝,庆祝丰收。

夏至祭地是古代皇家的重要活动,这一传统始于周朝,清朝的皇帝每年都会在北京地坛举行夏至祭地仪式,祈盼五谷丰登、海晏河清。

古代民间有夏至日女子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的习俗,用于驱散体热、防生痱子。夏至之后,皇家会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来消夏避伏,此制度始于周代,历朝历代沿用。

古时还有夏至数“夏九九”的习俗,是古代人民为适应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而创造的计算方法。以夏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共八十一天。这段时间是一年中天气由热转冷的过程,也反映了夏季气温的变化趋势。

古人还有夏至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盛行于山东临沂等地,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饮用后身体会更强壮,劳作时不易流汗。

夏至时节,枣花盛开,女子头戴枣花,据说可辟邪、治疗腿脚不适。

夏至夜晚,民间还有放河灯活动,用以怀念亲人、寄托祝愿。

夏至·食养

夏至前后是麦子丰收、新面粉上市的时候,故有夏至日吃面尝新的习俗,庆祝粮食丰收,祛湿避暑,降火开胃。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和“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人们还会用新麦做麦粽、包子、馒头,用麦粉调成糊糊摊成薄饼,烤熟后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俗称“夏至饼”,食之清新爽口。

夏至饮食宜多食酸味食物,如柠檬、醋、山楂等,可固表止汗;绿豆是消暑佳品,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功效;各种新鲜蔬菜瓜果上市,如卷心菜、黄瓜、番茄、空心菜、刀豆、茄子、南瓜、芒果、红香蕉、樱桃、荔枝、西瓜、猕猴桃、火龙果等,营养丰富,解暑解乏。

夏至·诗词

夏至时节,炎曦急雨,蕤宾清景,耕耘倍忙。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唐·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宋·范成大《夏至》

夏至午之半,一阴巳复生。

坚冰亦驯至,顾岂一朝成。

——元·赵孟頫《夏至》

山庄逢夏至,斋戒禁中同。

翠渚萍先绿,荷池花未红。

——清·玄烨《夏至》

风蒲猎猎,盛暑流萤。

愿夏至,云卷云舒,时有微凉。

天气趋势

随着雨带北抬, 漫长的降水集中期已结束, 不过接下来 仍会多局地分散性的阵雨或雷雨天气。 明天相较今天天况稍好,阴到多云, 不过午后局部仍会有阵雨或雷雨; 周六应该算是接下来几天里 天气相对不错的一天,多云为主; 到周日时预计又会有 “午后局部有阵雨或雷雨”天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气温方面

随着降水集中期结束,气温也会有所回升,但幅度有限。明天最高气温33℃左右,后天34℃上下,预计下周又会有所回落。所以从眼下的情景来看,“炎热的盛夏”感还没那么快到来。

温州逐日天气播报

6月21日(星期五):

多云,午后局部有阵雨或雷雨 25-33℃

6月22日(星期六):

多云 25-34℃

6月23日(星期日):

多云,午后局部有阵雨或雷雨 26-33℃

6月24日(星期一):

阴有阵雨或雷雨 26-31℃

6月25日(星期二):

阴,部分有阵雨或雷雨 25-30℃

6月26日(星期三):

多云到阴有时有阵雨或雷雨 25-31℃

来源:央视新闻、温州气象

爆料加微信 :kkwz0577 商务合作:mochen0577

爆料加微 : wzs112 务合作: mocheng0577

更多新鲜资讯,关注温州鲜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