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段子说:自从上了大学,故乡再无春秋,只有冬夏。工作之后,连冬夏也没了,故乡,仅仅就是过年那7天。

在外的洛阳人,你们看看,这还是不是你们心里的那个老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光瑞、静静谢 | 撰文

杨光瑞| 图片

北方的好处就是四季分明,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天里,地上万物凋零,地下却在暗自涵养孕育,等待来春的勃发,洛阳老城也不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天是从办年货开始的

过年期间回到洛阳老城

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满大街张灯结彩

大家为办年货忙碌着

手写对联的大爷

身着睡衣在街上穿行的人

处处都是烟火气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在电动车上偷瞄面塑

随便看不要钱

青年宫广场的老大爷们在打康乐球

一杆进洞才是真本事

写着全民健身的广场上有人在唱戏

台下观众认真的像花一千八买的门票

或许上了年纪的人更懂珍惜

这是他们的娱乐世界

我不太懂,但被打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牡丹酥师傅一年四季都不识闲

巷子深处总有一些杂货门市

地上的娃娃头是表演用的吧

天暖了

夕阳也有了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天是洛阳老城最热闹的时节

全世界的游客前来欣赏国花

路上还有把牡丹画到纸扇上

四月的老集人气暴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龙鼎屹立

在车流里在春天里

生生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末夏初的早上

安喜门前放满了鸟笼

午后的树荫下

从不缺打牌的人

门口张望的孩子充满的了童真

从前的我们大概也是这种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字画在老城最常见

街边叫卖不绝

现场作画仅需十五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洛阳一定要喝一碗九府门不翻汤

酸辣香鲜、醒酒开胃

牡丹银丝酥的师傅从春走到夏

十字街的夜市坐满了人

可以从傍晚吃到凌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天来了

早上几根油条

傍晚又碰到牡丹酥师傅

晚上飘香茶叶蛋走起

美食面前

这世界充满善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穿过鼓楼往巷子深处走

养鸟的中年大叔并不油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车牛肉也是洛阳的一大特色

抬头看处处是锦旗

终于明白

那么多家字牌制作的生意如何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街巷里曾经的巨贾家族

在世代更迭中已经没落

留下来的深宅大院早已没有彼时的气派

大多成为民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街头还能看到的老式理发店

门口的海报很复古

里面的师傅很认真

回想起小时候我也在这样的店里理发

因为怕剪刀甚至还掉了金豆豆

秋天里老城的夜色很安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冬天来了

一场雪简化了老城的轮廓

城墙、楼宇、黛瓦、窗棂、

房檐、旗幌、脊兽……

都更有生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时候母亲就是这样拉着我们走在雪里

她在前面担心,我们在后头窃喜

无论雪再大

照旧要去老浆坊打一桶绿豆酸浆

一碗热腾腾的浆面条

慰藉了老城人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老集和四月千差万别

流光夜色

店还是那些店却已物是人非

十字街的行人虽然稀少

却不冷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雪下的鼓楼

老人背影蹒跚

像是走过了几个世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晴后的老城又是另一个样子

街巷拐角处的小店

门口的手写招贴很有设计感

卖毛主席像的小贩正在认真的摆货

老城人几十年如一日的穿行在这里

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