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北京天坛祈年殿前,毛泽东被众星拱月般簇拥在人群中间合影留念,身后站着刘伯承、陈毅、粟裕等开国将帅。

合影结束后,毛泽东用洪亮的声音冲人群后面喊道:“子良将军,来,来我身边,我们两个单独照一张相!”

陈明仁不知所措被人群推搡到了毛泽东身边,两人并肩而立,毛泽东突然低声在他耳边劝道:“只要站在人民这边,反蒋、反美、反桂,我们就可以重用你!”

听到这话,陈明仁一脸震惊看着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对一个国民党将领说出这样的话,究竟有何目的,陈明仁是否听从了毛泽东的建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桀骜赤诚陈明仁

1903年4月7日,陈明仁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洪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世世代代为农,等到他父亲继承家业的时候,陈家早已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富户。

陈明仁自幼聪慧调皮,五六岁时曾爬上神龛将祖宗的供奉牌位拿下来当玩具,在家族中闹出了不小乱子,上私塾后陈明仁格外用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深得先生青睐。

1913年,陈明仁进入新式学堂读了一年,因为负担不起学费而辍学。在这里,陈明仁接触到了先进的西方教育和文化知识,对外面广阔的天地产生了无限向往,父亲察觉到了儿子不安分的心思,匆忙找来当地的一个农家女子与陈明仁结婚。

婚后,陈明仁来到当地的一所小学担任教员,当时教师收入很低,常常入不敷出,祖母为此大感不满,经常用言语侮辱他,再加上母亲的去世,让陈明仁对这个家彻底失去了信心,产生了离家出走、闯荡世界的念头。

1924年春天,孙中山大元帅府到湖南招收青年学生,陈明仁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管三七二十一,铁了心要去,他暗地里向父亲要了30元钱,只身辗转到了广州,结果招生早就结束了。

陈明仁只能四处托关系,最终,因其出色的文化水平被破格招入第一学生队,正式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陈明仁性格桀骜不驯、卓尔不群,发起脾气来简直目中无人,据黄埔军校的同学回忆,陈明仁性格暴烈,曾多次当面顶撞蒋介石,许多部下和同事都很怕他发火,吹胡子瞪眼,属下暗地里都称他为“扁嘴巴”。

陈明仁也从来不把顶头上司放在眼里,当排长看不起连长,当连长看不起营长,也就蒋介石能入得了他的法眼。

1924年9月,陈明仁就读的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从此他成为了蒋介石的学生。其实他早就对黄埔军校崇拜已久,学校一合并,陈明仁就去见了蒋介石,蒋介石对这位虎虎生威的学生印象极好。

东征的时候,蒋介石以黄埔军校第1期学生为基础,成立了两个教导团,陈明仁担任第2团第5营排长,两个多月的东征中,陈明仁表现十分勇猛,很快就被提升为少尉排长。

7月,陈明仁又参加了第2次东征。东莞战斗中,他重病在身,依旧率领一个排的兵力缴获敌方一个营,辅助主力部队迅速占领东莞,立下卓越战功,被破格提升为第三连连长。

在后来的惠州之战中,蒋介石亲自督战,惠州地理位置特殊,四面环水,只有一座桥可通入城内,因此这座桥也成为了双方主力军战斗的阵地。

当时东征军第1营和第2营从北门攻城失利,伤亡极大,陈明仁临危受命,率领三连冒着猛烈的炮火来到了城边。

何应钦下令当晚必须攻下惠州,否则军法从事,但陈明仁来到前线才发现,部队伤亡极大,此刻攻城显然不现实,便力谏何应钦将时间改为第2天,在一晚上的充足准备后,陈明仁带领两个营150多人,于第2天下午1点开始攻城。

战斗打响后,陈明仁单枪匹马,带着一个号兵高举旗帜向前猛冲,纵马一跃来到城墙下的一处死角,但身后的部队并没有跟上来,陈明仁手持一把驳壳枪和4颗手榴弹,顺着登墙梯来到了城墙顶,连投4颗手榴弹歼灭了周围守军,并将旗帜插在了城头。

蒋介石用望远镜远远看到了城楼上旗帜飘扬,兴奋问道:“手持大旗第一个登上城头的是谁?”

身后的李明灏响亮回答:“陈明仁!”

听到这个名字,蒋介石脑海里浮现出了当初那个虎气十足的学员,满意点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陈明仁的带领下,攻城部队很快就占领了惠州城,蒋介石大摆庆功宴。

在酒席上,蒋介石亲自带头高呼:“全体部队向陈明仁看齐!”

随后蒋介石要求全体官兵向陈明仁致敬,当场提升他为第三营营长。

在向陈明仁致敬的全体官兵中,还有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49年陈明仁应邀进京的时候,周恩来一见他就打趣道:“你还认识我吗?打惠州的时候我还向你举枪致敬哩!”

惠州战役后,陈明仁一路平步青云,27岁就当上了少将旅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明仁从陆军大学毕业,调任预备第2师师长。预备第2师前身是贵州部队,战斗素质极差,无组织无纪律,难以管教。

陈明仁一上任,就带着部队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大搞军事训练,仅用一个星期就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九江会战中,其余参战部队均溃不成军,唯独预备第2师完成了预定任务。

1944年春天,陈明仁率部来到攀枝花渡过怒江,与日军第38师作战,当时日军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和大量的堡垒群,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火力网。

强敌在前,陈明仁临危不惧,他先是派出第36师围攻日军前沿阵地,随后又指挥主力部队从左翼迂回包抄,在盟军航空兵的配合下,大规模摧毁了日军的坚固工事,步兵在烟雾弹的掩护下,很快就包围了日军的前沿阵地。

等日军反应过来时,已经深陷泥沼,只能负隅顽抗,陈明仁亲临一线督战,组成多支敢死队昼夜轮番攻击,在7天7夜的猛烈进攻下,成功歼灭这一股日军。

抗日战争年代,陈明仁率领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蒋介石手中少有的得力干将。

1947年6月,林彪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约10万余人,围攻四平。四平之战是我军少有的“顺风战”,林彪的兵力5倍于陈明仁,并且配有强大的炮火。

陈明仁破釜沉舟,拼死抵抗,最终还是被解放军突破了核心阵地,在这个节骨眼上,蒋介石紧急派遣53军,支援四平,解放军见状便下令部队主动撤出战斗,因此陈明仁暂时守住了四平。

蒋介石十分高兴,升任陈明仁为兵团司令,还给他颁发了青天白日勋章。

四平之战后,陈诚带领参观团来到四平阵地视察,美国顾问来到阵地后,看到成包的面粉和大米被垒成工事,当即向陈诚提出抗议。

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趁机向陈诚告发陈明仁“纵兵抢粮”,也许是因为蒋介石心里并不信任陈明仁,未经调查就将陈明仁撤了职,虽未查办,却让他当了一个有名无权的参军。

陈明仁闲居南京期间,蒋介石曾问过他:“你的兵团司令是谁撤的?”

对于这样明知故问的问题,陈明仁无奈回答:“是国防部的命令。”

蒋介石假惺惺安慰:“你是有功劳的,我是支持你的,这件事要查。”

因为这件事,陈明仁认识到了蒋介石的虚伪奸诈,71军高级将领也纷纷写信给陈明仁,劝说他无论如何不要再为蒋介石继续卖命了。

被解放军俘虏过的弟弟陈明信也劝道:“不要再替蒋介石卖命,要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蒋介石政权早晚要被中国人民打倒的。”

弟弟的话对陈明仁触动很大,他开始反思这些年蒋介石的反动行为,终于意识到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需要和平,我们的军人应该靠拢人民,而不是成为别人的野心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走到十字路口的陈明仁

1948年,陈明仁重新被蒋介石起用,原因很简单,蒋介石手下无人可用,一说陈明仁要回来了,国民党集团中那些雄霸一方的势力纷纷抛来橄榄枝。

胡宗南承诺会将一个兵团全权交给陈明仁指挥,还派人送来了路费,杜聿明也愿意将一个兵团交给陈明仁,白崇禧则请陈明仁去武汉当警备司令。

此刻的陈明仁再也不头脑发昏了,他很清楚,如果自己继续为蒋介石卖命,最后只会落得个卸磨杀驴的下场,反倒是白崇禧和蒋介石存在无法化解的矛盾,可以利用一下。

几经周折后,陈明仁出任武汉警备司令兼第39军军长,他信誓旦旦对白崇禧保证:“要坚决保卫武汉,战至最后一人!”暗地里却释放了武汉大学的进步学生和被关在狱中的共产党人。

随后,白崇禧让陈明仁回湖南,因为他认为桂系主力在湖北孤身作战十分不利,必须要和湖南、广西连成一片才能进退自如,可当时的湖南主要被蒋介石控制,因此白崇禧才派遣陈明仁回湖南自立门户。

没想到陈明仁回到湖南,屁股还没坐热,解放军的大部队就包围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