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良

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帮扶工作

既能完成一台台精密的脑部手术,也能做出一个个精巧的手工艺品,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周良是一位"爱动手"的医生。

面对不同病例,研究手术入路及操作技术,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凭借一双灵巧的手,在方寸之地抽丝剥茧、刀走毫厘之中,他为患者精准扫除病灶。而在临床之外,他则通过制作各种创新手工,沉下心来打磨自己。

目前,周良正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帮扶工作。记者与他的对话,在线上完成。"我们计划将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引入当地,按照计划,下周有望开展医院首例手术,这对患者来说是一大利好。"他的语气中透露着兴奋。

工整的缝合伤口,照见医生的用心

行内有句话:一名外科医生要具备鹰眼、狮心以及灵巧的双手。所谓鹰眼,说的是外科医生对疾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狮心则象征着外科医生要具备勇敢、果断的手术意志;至于灵巧的双手,自不必多说,是所有优秀外科医生的"标配"。

"一台神经外科手术是否完美,除了术后效果,最直观的便是缝皮线迹。看到工整的缝合伤口,家属也更能体会到医者的努力和用心。"周良说,手上功夫是一名外科医生的基本功,而"爱动手",是他自小养成的习惯与兴趣。

周良的父母是知青,他幼时成长在黑龙江省的一个边陲小镇。"我的父亲负责机械加工,常常承接一些高难度的大型器械维修工作。"少年时的周良学着父亲的模样,开始动手拆东西、做玩具。"学校布置的手工劳动制作,我一直是全班里做得最好的。"

周良后来与医结缘,则与母亲有关。他的母亲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在他的童年记忆中,母亲经常深更半夜被同事喊去医院接生,待回家时,往往天已大亮。周良感慨,母亲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很受人尊敬,邻里街坊都与她颇为亲近。学医的种子,自此在他心中埋下,"白大褂能给人很多帮助,即使累也值得。"

2004年,周良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进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在神经外科扎根下来。虽然工作日益繁忙,但他"爱动手"的习惯并没有改变。"但凡家里有东西坏了,女儿都会说,‘爸爸,修!’"他直言,在维修家里一切可修之物的过程中,追求细节与完美,亦是外科医生自我修炼的一个过程。

患者的真诚谢意,千金难换

神经外科被誉为"外科医学皇冠上的明珠",手术如同在"豆腐上雕花",周良也在此找到了兴趣与专业的结合点。

"这就如同制作手工皮具一样,如果想在柔软的纳帕皮上缝出整齐的线迹,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稳定的心态,一步一步,不骄不躁。"在周良看来,当外科医生同样如此,不仅手术要做得完美,更要把控术后每个细节——这就离不开"匠人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良手术中

多年前,周良遇到一名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老太太。"老人家很瘦,由于脑血管严重痉挛,人的意识评分非常低。"当时他心中警铃大作,瘦弱意味着老人的既往营养状态不太好,这类患者术后并发症相对多,救治无疑充满挑战和风险。

但老太太命悬一线,必须手术。经急诊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老人渡过了第一道难关。可术后,因底子太弱,严重的肺部感染还是不可避免地"找上了门"。"查房看着患者急促的呼吸、岌岌可危的氧饱和度,我在心里为她捏了一把汗。"可这名年轻的医生并未就此放弃救治的希望。

"团队每天为她调整内环境、抗生素,并先后做了两次纤支镜肺泡灌洗。"在神经外科与呼吸科等多学科的联动下,老太太在生死关头徘徊了好几天,情况终于稳定了。

两个月后的复查,老太太肺部炎症已完全吸收,"她握着我的手不住流泪,还送来了几乎跟她本人一样高的锦旗。"那一刻,周良也红了眼眶,"当一个难题出现时,尽快找到解决办法,坚持不懈不放弃。医生这份职业可以最大化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患者康复后真诚的谢意,千金难换。"

用"手艺活",给临床诊疗带来更多便利

"爱动手"的周良,也有不愿动手的时刻。

他的一名患者因外伤导致额叶脑挫裂伤,在保守治疗期间脑水肿逐渐加重,达到临床手术指征。"手术清除挫伤脑组织并切除部分颅骨可以做到充分减压,确保患者无性命之虞。"周良说,这对于医生而言是一台符合诊疗规范的常规手术,可对患者而言,切除部分颅骨可能影响一生。

"我得替患者多想想。"考虑到患者的水肿症状相对较轻,他决定,和患者一起"冒一次险":每天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并调整用药,终于,在一天天的如履薄冰中,这对医患熬过了水肿高峰。

"就像我们老主任说的,外科医生把需要手术的疾病通过保守治疗治好了,也是真本事。"今年是周良在上海五院神经外科工作的第20年,回顾从医多年的点点滴滴,这位"斜杠医生"见证了科室的发展:从昔日17张病床逐步发展到如今40张床并配备神经重症监护室。与此同时,他也为自己设立了新目标:通过设计并制作简易装置,去解决临床上的一些小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良手工作品

不久前,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创新工作坊正式启用,周良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创新从构思、设计到实物验证,跨越了基础物理知识、机械机构、电子编程、后期加工组装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他直言,创新工作坊链接多方资源,给医生们临床创新提供了资源和条件,"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艺活’造福临床,用小发明和小创造,给诊疗过程带来更多便利。"

作者:李晨琰

文:李晨琰 图: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