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关于“返乡影视剧”的讨论悄然兴起。曾有大量影视剧刻画远在他乡独立漂泊的个体与守望相助的群像,如今,青年“返乡”“洄游”的身影在荧屏上逐渐增多。

故乡,开始成为一个大家愿意主动拥抱的选项。

过去一年,展现“洄游青年”的“返乡剧”就有好几部:《去有风的地方》中,曾在北京读书、奋斗的青年谢之遥回到云南老家,开辟个人事业是与助力故乡振兴双线合一的;《有生之年》里大哥高嘉岳拖着失败的事业和感情重回“逃避”数年的家,结果家中糟心事一点不少;《故乡,别来无恙》4个姑娘重返老家成都,“熟人社会”可以带来温暖,但也绝非世外桃源、easy模式,生活的暴击与生命的考验接踵而至……

最近,又有一部“返乡电影”上映。电影《走走停停》讲述“脆皮青年”吴迪(胡歌 饰)在大城市停下奔波的脚步,选择返乡寻求另一种生活可能性的故事。外人认为吴迪是“北漂失败青年”,但吴迪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因为决定自己拍一部以妈妈为主演的电影,在此过程中,吴迪重新体味到了家庭的温暖力量,也让他找到了自洽的人生答案。

导演龙飞认为,《走走停停》是一个不太传统的类型片。“创作灵感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碎片和细节,我们希望用生活细节和角色的丰富度来制造笑料,创作一个生活流喜剧。”

《走走停停》取材于电影主创团队身边的真实生活。在家里躺沙发上用脚夹手机的吴迪、每次去商场总要在按摩椅上躺10分钟的妈妈、扔出去的酒杯想教训儿子却正中自己脑门儿的爸爸、手脚并用压住桌子也压住老爸怒火的妹妹、被生活“鲜榨”却保持温柔与自我的冯柳柳、职场老油条但对镜头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的曹哥、在小城镇追求诗歌和远方的李远……每一个角色都如此鲜活生动,带给观众们十足的欢笑和感动。

有观众评价说,《走走停停》给“困在社会时间表”里的人一些踏实的安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走走停停》海报。片方供图

展现“洄游青年”的返乡题材影视剧,既有美好和温暖,也揭开了现实真相,透视我们面对“家”时内心思念与纠结杂糅在一起的状态。

出门闯荡有难处,返家重启赛道亦不易。那些“忽然回来”的年轻人,如何与原生家庭再次相处?一家人怎样说话?这成了令许多人困惑的第一道心理坎。

尤其是那些曾感觉自己不被家人足够理解、和原生家庭“格格不入”的人,或许都在决定重返的时刻,尝试“带着过去”,重新适应去成为一个家庭成员。

电影《走走停停》编剧黄佳表示,吴迪回到家乡让他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妹妹,这是支撑他继续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影片中吴迪母亲江美玲(岳红饰)是戳中很多观众的动人角色。片中,当她被问起没有去考北京舞蹈学院的进修生现在是否有遗憾时,脸上写着落寞。但是儿子决定拍电影的尝试,又在冥冥之中填补了自己年轻时的遗憾,成为儿子镜头中最棒的电影“女主角”。

演员岳红认为,片中妈妈是这个家的灵魂和纽带,“当你回头,爸爸妈妈就会站在那里,做你最坚强的后盾和底气”。

胡歌分享了自己对吴迪与家人关系的理解:“之前对吴迪来说父母、妹妹是在背后支持着他的,但在他回到家里与家人相处之后,吴迪在路的前方看见了他的父母,这时候爸爸妈妈成为了他的人生目标,因为他们那么善良那么可爱。”

在剧集《有生之年》里,高嘉岳一直是显得格外特立独行的那个儿子,和家“脱节”。后来回到他多年未曾承担责任的家庭,发现家里每个人也各有各的“一地鸡毛”。高嘉岳开始主动靠近每个家人,试图帮忙解决问题,聆听他们的心声。

在此过程中,高嘉岳慢慢感知到自己其实一直被家人深深在意着,他的内心并非无处安放、无枝可依,而是被一家人无言地“托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返乡“洄游青年”,走走停停重塑家庭关系“第二程”

也许往昔有些记忆的颜色显得黯淡无光,但是,只要有时间,有尊重,有愿意聆听与改变的心,有生之年,一切就不会太迟。

有心理学研究者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每个家庭内部随着孩子走向成年,一定会出现“权力更迭”的现象。这个权力意味着承担责任,而“权力+责任”就是独立。然而,即使很多孩子走向成年后,其家庭若未完成“权力更迭”这一过程,则会爆发许多冲突。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父母不要再拿成年子女当孩子,而孩子也要尽可能通过自己的表现告诉父母:我真的能独立了,承担起自己人生的责任了。如此,家庭“权力更迭”才能顺利完成。因此,请用诚恳的语言和可靠的行动告诉父母:“在这个家里,我是新的大人,我可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讲述“洄游青年”的返乡影视剧大火,让年轻观众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心境。那些选择中途返乡的“洄游青年”非常希望重返家中依然拥有自由自在的选择,其实,人到老年的父母们亦是。

当年轻人们重返故乡,我们不妨都跳脱出旧时的羁绊与模式,重新塑造人生第二程的家庭关系,尊重这个家里每个人的生存模式和价值选择。再次相逢,别来无恙。我们和他们,都要成为发光的自己。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