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呜……”6月12日10时11分,K770次列车缓缓停靠在陕西城固站,一场从广州至陕西的千里护送,也“到站”了。

“老赵,到了,我们准备下车吧。”广州市救助管理站(下称“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轻声对着护送对象老赵说。“好的。”老赵回应得略显迟疑。工作人员明显觉察到老赵声音中的颤抖和哽咽。一个多月的相处,工作人员知道他有多迫切想回到家人身边,更理解他“近乡情怯”的感受。“终于回来了,回来了!”老赵抬起眼对工作人员说,两汪清泪已经模糊了他的双眼,这位离开老家10多年的老汉在工作人员护航下,一步步走向渴望已久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护送老赵返乡。

一进救助站,老汉反复倾诉“想回家”

老赵今年53岁,陕西人。今年4月18日下午,在广州流浪的他被群众发现后,帮忙报警求助。警察赶到后,将他护送至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救助站工作人员和驻站社工发现,老赵神情萎靡、脸色苍白、身体无力,于是让站内医务人员为他进行了身体检查。

原来,老赵是“累”了,他身体状态欠佳,行动不便,属于需要重点照料的对象。

“你想回家吗?我们护送您回去,好不好?”在初步接触谈话环节中工作人员与社工轻声询问,没想到,老赵的回答非常直接,他一遍一遍向工作人员念叨:“回!我想回家。”

市救助管理站立即安排专职解决帮助受助人员重返社会、回归家庭难题的“老魏工作室”,联合驻站的鼎和社工组成寻亲小组,一同跟进老赵的寻亲工作。

陈年“嫌隙”,成寻亲最后一道“坎”

尽管工作人员收集到老赵相关户籍信息,也借助社会资源展开联系老赵家属的工作,但随着工作的步步深入,老赵的寻亲之路却走得并不容易。

寻亲小组经多方努力,最先成功联系上老赵的弟弟。其弟弟得知情况后,显得平静。原来,他早已从当地警察处知道,离家十几年的哥哥老赵被找到了。

然而,工作人员经过深入交流后了解到,老赵的弟弟与他之间“发生过不愉快”。因为这段“不愉快”,兄弟心结难解,两人还曾互相放话“老死不相往来”。

面对这种兄弟“嫌隙”,工作人员颇为无奈,但他们不放弃,又继续尝试从其他方面找突破口。

工作人员辗转发现,老赵曾经有过一段婚姻,并育有一个女儿。“联系上女儿,会否有转机呢?”如今,赵女士已经长大成人,且有了稳定工作。寻亲小组几经周折,终于找到赵女士电话,并拨通。

“他在2006年就离开家了,一直没回来过,那时我才10岁,他对家里、对我从来没有尽过责任。”接到电话的赵女士先是沉默,后逐渐情绪激动,被问到是否想过来探望父亲时,赵女士表示联系其他亲属沟通后再说。之后,赵女士没有回过电话,也没有再接电话。“没想到,女儿与老赵的关系同样‘僵’。父女间的‘心结’是当初老赵因离婚、抚养等带来的家庭矛盾。”寻亲小组了解具体情况后,进行了深入分析。

跨省联动,耐心解难助受助人圆梦

“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每每和老赵谈心,老赵都会问起这个问题,说到激动时,老赵还会流下泪水。

“老赵,你放心,我们正在努力。”工作人员耐心安慰老赵。虽然接连遭到老赵亲属拒绝,但寻亲小组未想过要放弃,他们联同公安、民政、救助站,一次次和老赵家乡当地相关部门电话沟通,协商解决方案。还携手当地的街道,努力对老赵女儿和其他亲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他们放下多年的“嫌隙”。

6月初,当地救助站发来了信息:“可以送老赵回来了,终究还是血缘亲情,家属这边工作做通了。”当工作人员把可以回家的好消息告诉老赵,在救助站休养的老赵开心地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与当地救助站工作人员及老赵合影。

6月11日,换上了一身新衣的老赵,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启程回家。

“寻亲是我们救助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多受助人员在外多年,回家是他们最急迫的心愿。但多年不与家里联系,突然有了消息,亲属们有时一下子会难以接受,这类情况背后都有很多的原因,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就尤为重要。找到原因,化解中间产生的情感埋怨,才能让亲人间的情感真正连接起来,一个家庭就会重新团圆,一份缺失的亲情就会重新回归。事实也证明,最真挚的情感可以化解一切。家才是一个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 屈丽丽 梁舒淇 王海丽 粤红

■图片:受访机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