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肩负着引进海外文化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使命,所以岭南文化具有创新与传统的双重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特的地理空间,千年的历史绵延,造就了丰富的岭南文化。近日,广州大学文学地理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曾大兴教授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通过追溯岭南文化的来源、梳理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大家一起感受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下是演讲主要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大兴教授在演讲中。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供图)

『岭南,五岭之南』

岭南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岭”是指五岭。这五岭由东到西,分别是广东南雄市和江西大余县之间的大庾岭、湖南境内的骑田岭以及广西境内的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这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就是岭南。今天的岭南主要是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澳门。

五岭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五岭以南是南亚热带,五岭以北是中亚热带。大家熟悉的昆曲《牡丹亭》中,书生柳梦梅是广州人,杜丽娘则是江西南安人。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其实是从广州到江西,过了五岭,气候有了变化,所以一下子就感冒了。因为感冒,他在梅花庵里住了下来,才遇到了杜丽娘。所以,《牡丹亭》是一个广州小伙子和一个江西赣州姑娘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与气候、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五岭也是一条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线。五岭以南属于岭南文化区,五岭以北属于荆楚文化区。在古代,荆州属于《尚书·禹贡》所记载的“九州”之一,它的范围很大,不仅包括湖南,还包括广东的部分地区。

岭南有两个地理特点:一是地处中国大陆的最南端,二是濒临南海。有人说“岭南”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因为唐代有个“岭南道”。其实,“岭南”最早出现于东晋。东晋医药学家葛洪曾写过一本《肘后备急方》,其中写道:“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这是历史文献中最早提到的“岭南”。

『土著文化留存的印记』

岭南文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土著文化阶段,第二阶段是秦汉至晚清阶段,第三阶段是晚清至今。

先来讲先秦土著文化阶段。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前,岭南这个地方属于楚国。在今天的广州越秀山上,还有一个古迹叫“楚亭”。但实际上,楚国并没有派官员来治理,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版图很大,它没有那么多官员,也没有那么强的能力来治理岭南。所以,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前,它就是一片蛮荒之地。

最早的岭南人属于先秦“百越”的一支。先秦时期的越人广泛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由于部落众多,故称“百越”。在广东境内的叫“南越”,这也是后来“南越国”名称的由来。

南越的土著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文字,也有自己的习俗。他们主要从事渔猎和农耕,特别信巫鬼,而且还行鸡卜。所谓行鸡卜,就是把鸡吃了之后,用鸡骨头来占卜。南越部落以龙、蛇、鸟为图腾。农业以稻作为主,兼及粢、黍、赤豆、粟、麦、大豆、蔬菜等,能驯养牛、羊、鸡、鸭等,此外还善使舟楫,长于水战,手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端午节划龙舟是岭南重要的文化习俗。 新华社 发

今天的岭南本地人仍信鬼神,善舟楫,仍以稻米为主食,喜食蛇、蚌、鸡、鸭、鹅、海鲜及蔬菜,喜穿拖鞋,不喜住楼房的首层,等等。这些都是岭南土著文化遗留的印记,其源头就是先秦“百越”文化。

『南下的人带来了中原文化』

第二个阶段是从秦始皇统一岭南到鸦片战争时期,它是岭南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海外文化长期交流、碰撞、融合的阶段,也称为贯通南北、融合中西的阶段。

岭南文化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之际就已开始。秦始皇平定岭南后,建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由四会县、番禺县、博罗县、龙川县、揭阳县组成,郡治设在番禺(今广州)。龙川县县令赵佗后来自立为王,成为南越国国王。

很多南下的中原人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岭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留驻岭南的中原军人及其配偶。《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赵佗“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这条记载非常重要。秦始皇派50万大军平定岭南之后,留下10万军人留驻岭南,因为大多数军人都没有成亲,所以赵佗请人向皇帝上书,要找“女无夫家者三万人”,结果秦始皇答应了派1.5万人来到岭南,成为这些士兵的家属。

这十多万人是最早一批来到岭南的中原人,他们把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化带到了岭南。在此之前,岭南还是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经营方式,而中原人来了之后,带来了耕牛和农具,有了成熟的农业。

还有一部分中原人是仕宦、贬谪和流寓岭南的朝廷官员。一项统计显示,从东汉到明代,仅仅“谪宦”广东一地且有著作传世的官员就有271人。所谓流寓,就是在异乡定居。根据黄雨所编《历代名人入粤诗选》一书统计,从西汉到晚清,有128位有影响力的中原诗人在广东留下了至少400多首优秀作品,仅唐代就有28位诗人留下了100多首优秀作品。

此外,南下的中原人还包括因战争和其他原因迁徙岭南的中原移民以及来往两地贸易的商人。他们都把中原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了岭南。

『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除了中原文化,岭南文化还深受海外文化的影响。

1983年,位于广州象岗的第二代南越王赵胡的陵墓被打开,墓中出土了大量来自海外的珍宝。比如,波斯帝国的银盒、金花泡以及非洲原支象牙等,这些东西显然都是通过海外贸易传到南越国的。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汉代,中国和东南亚、印度之间有一条海上通道,由番禺出发,经过徐闻港(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港(今广西合浦县境内),过南海、马来半岛海域,进到印度洋、印度半岛南部海域,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汉武帝派出的使者曾经到达此地,后沿原路返回。这条路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

很多人可能有一个误解,认为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在泉州。而事实上,据考古学家推断,这条南海交通航线早在南越国时期就已经开辟,始发港就是徐闻港和合浦港。正是通过这条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波斯帝国的银盒、金花泡和非洲原支象牙才得以进入南越国。所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在南越国。

正因为岭南文化最早接受海外文化的影响,所以,曾经是南越国国都的番禺早在汉武帝时代就成为国内的九大都会之一,是一个重要的滨海贸易城市。至唐代,朝廷在广州专门设置了“市舶使”这个官职。到北宋初期,朝廷最早设立了官衙“市舶司”。到清代前期,广州成了“一口通商”之地。因此,广州作为一个最早进行对外贸易的城市,在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生长在岭南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也由于较早地与异国人交往,较多地接触异国文化,而更具有包容和开放的文化气度,由此不断地发酵和催生出一种与中原文化不同的、以“折衷中西”为重要特征的岭南文化。

『在社会变革中引领潮流』

第三个阶段是从鸦片战争至今,也就是岭南文化引领时代潮流的阶段。

鸦片战争至今,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变革,其中很多是由岭南知识分子发起或参与的。

比如,由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的族弟、太平天国后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洪仁玕撰成的《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资本主义建国纲领,他提出学习西方的治国理念,进行多方面改革。

著名的戊戌变法是由康有为和梁启超主持和推动的。康有为是广州南海县人,梁启超是广州新会县人,都是典型的岭南人。

孙中山是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市)人,其领导的辛亥革命,“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此外,岭南人之所以能够引领时代潮流,还在于他们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1872年至1875年间,由首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容闳(广州香山县人)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批幼童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当时招募出国留学的幼童,不需要考试,只要报名就行。但是,全国各省很少有人报名,经容闳四处奔波才招满,120个幼童中绝大部分是广东人。内地省份的孩子为什么不报名呢?因为家长不舍得孩子远隔重洋,而当时的广东省已经有很多人在海外打工、经商,因此他们有了敢于走出去的眼光和勇气。这些孩子学成回国之后,成为洋务运动的技术骨干,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岭南文化始终处在不断地更新、变异、扬弃和丰富之中。如果说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前,它还只是一种相对落后的、纯粹的土著文化,那么,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尤其是赵佗建立南越国之后,它开始不断吸收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精华,并逐渐成长为一种贯通南北、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极具个性的地域文化。由于完成了长期的积累,所以到鸦片战争以后,岭南文化就由一种地域文化上升为一种引领时代潮流的时代文化。

『创新与传统的双重特点』

岭南文化的突出特点,首先在于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充当时代文化的先行者的角色。

岭南画派是20世纪初期崛起的中国画流派,由广东籍画家组成,它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为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岭南画派的创始人最初并不满意“岭南画派”这个称谓,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作品主要体现的是时代特色,而不是偏于一隅的东西。“以中为体,以今为魂”,是岭南画派重要的艺术主张和主要的艺术特色。他们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作品以内容新、风格新、技法新而著称。所以说,岭南画派最大的特点不是它的地域性,而是它的时代性、创新性。

广东音乐也是如此。广东音乐是国内最早使用西方乐器的音乐。它原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因为加入了电子鼓、萨克斯等西方乐器,所以广东音乐人当时到上海参加会演时,大家都感到非常新奇,说这种音乐真是好听,于是把它命名为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在全国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岭南陶艺家黄古珍的陶塑作品。 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岭南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则是传统。所谓传统,其实质是坚守某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岭南地区保留了大量的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12年、2013年、2014年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全国28个省共有2556个古村落入选。其中广东126个,居全国第5位;广西89个,居全国第10位。

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国务院分三批公布了9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广东拥有6座,分别是广州、潮州、肇庆、佛山、梅州、雷州,数量居全国第二。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的3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中,广东拥有5个,全国排名第一。

2006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和竞技等10大类共1557项,广东拥有165项,占比为10.6%。

粤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它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还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因此,用粤语来朗诵古诗词特别有韵味。在客家话、潮汕话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由此可见,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的存量是很大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那么,为什么岭南文化既创新又传统呢?

一方面,岭南濒临南海,这使得它更容易受到海外工商文化的影响,更加开放,因此,岭南文化具有创新的一面。另一方面,岭南又处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线。历史上,当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时,广东军民总是奋起抗争,为的是守护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保留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一些民俗节日在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澳门地区都保留得比较好,就是这个原因。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岭南肩负着引进海外文化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使命,因而在文化上具有创新与传统的双重特点。

『岭南文化的局限性』

岭南文化也有它的局限性,主要是不够厚重,比较讲求实用主义。

在我看来,岭南文化是一种轻质型文化。所谓轻质型文化,是与厚重型文化相对而言的。轻质型文化所体现的是轻盈、明快、流畅、飘逸、清新、别致、自然、秀美、淡雅一类的风格,它与厚重型文化所体现的厚实、沉着、深刻、凝重、典雅、博大、悲壮、雄浑、绵密一类的风格不一样。中原文化就是一种厚重型文化。

《岭南文化百科全书》对岭南主要的文化样式有这样的评价:“岭南琴派形成了刚健、明快、爽朗的演奏风格”“广东音乐具有清丽、委婉、流畅的格调”“岭南园林已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务实兼蓄,精致秀美”。这些岭南文化样式都属于轻质型文化类型。

轻质型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便于创新、便于转型,而厚重型文化的创新和转型则艰难得多;轻质型文化往往与创新、新颖、新奇联系在一起,而厚重型文化往往与保守、陈旧、凝滞联系在一起;厚重型文化给人的感觉是厚而深,轻质型文化给人的感觉容易轻而浅。

再来看岭南的学者、文化人,他们往往有这样一个特点:开拓者多,而集大成者少。他们一般不太重视深沉之思和系统之思,也不太重视学术著作的结撰,更不要说大部头的学术著作了。许多人的新思想不是以学术著作的形式来表达,而多采用语录、札记、日记、谈话、演讲、杂文、时论一类的形式。梁启超先生就曾经对此深刻反思,称自己“入焉而不深”。岭南文化之所以缺乏集大成的人物、之所以不够厚重,与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人类文化史上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个文化不厚重的地方,其自主创新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对今天的岭南来说,增强文化的厚重感尤其重要。克服实用主义的倾向,让岭南文化逐渐厚重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人才,才能继续保持岭南文化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