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端午 其一

五月榴花照水红,菖蒲艾叶满江中。

谁人为采灵均佩,散作龙舟竞渡风。

首句“五月榴花照水红”,诗人用石榴花的红色来描绘五月的景象。五月正是石榴花盛开的季节,红艳艳的花朵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不仅描绘了端午节的自然美景,也寓意着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次句“菖蒲艾叶满江中”,诗人描述了端午节的一个传统习俗,即把菖蒲和艾叶放在江中,以驱邪避疫。这里,诗人用“满江中”来形容这一习俗的普遍和盛况,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气氛。同时,菖蒲和艾叶的香气也象征着端午节的清香和洁净。

第三句“谁人为采灵均佩”,诗人提到了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即佩戴香囊或艾草。这里的“灵均”是指屈原,因为屈原在端午节这一天被投江,人们为了纪念他,会在这一天佩戴香囊或艾草。诗人用“谁人为采”来提问,既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也反映了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的忙碌和喜悦。

最后一句“散作龙舟竞渡风”,诗人描绘了端午节最热闹的活动——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人们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江上竞渡,以纪念屈原。诗人用“散作”来形容龙舟竞渡的壮观景象,仿佛整个江面都被龙舟和人们的热情所充满。而“竞渡风”则形象地描绘了龙舟竞渡时的热烈气氛和人们的激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端午其二

五月江南暑气浓,蒲觞角黍斗鲜丰。

儿童竞说端阳节,笑指龙舟上碧空。

首句“五月江南暑气浓”,诗人开篇即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五月的江南,暑气正浓。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季节特点,也为接下来的节日活动营造了气氛。

次句“蒲觞角黍斗鲜丰”,诗人提到了端午节的两个重要习俗:一是喝菖蒲酒(蒲觞),二是吃粽子(角黍)。这里的“斗鲜丰”不仅形容了粽子的美味和丰富,也暗示了端午节时人们欢聚一堂、共享美食的热闹场景。

第三句“儿童竞说端阳节”,诗人将视线转向了孩子们。在端午节这一天,孩子们是最快乐的。他们聚在一起,兴奋地谈论着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这里的“竞说”二字,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争先恐后、争相发言的热闹场面。

最后一句“笑指龙舟上碧空”,诗人描绘了孩子们观看龙舟竞渡的欢乐场景。他们指着江面上飞驰的龙舟,欢笑声回荡在碧空之下。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孩子们对龙舟竞渡的喜爱,也进一步渲染了端午节的喜庆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端午 其三

五月端阳吊屈公,江边谁复采芳丛。

龙舟竞渡千年后,犹有离骚怨楚风。

“五月端阳吊屈公”:这句诗直接点明了端午节的主题,即纪念屈原。五月端阳即端午节,而“吊屈公”则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和哀悼之情。

“江边谁复采芳丛”:这句诗通过“江边”和“采芳丛”两个意象,描绘了端午节时江边的景象。同时,“谁复采芳丛”也暗示了端午节采艾草的习俗已经逐渐淡化或遗忘,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节日习俗流失的担忧和感慨。

“龙舟竞渡千年后”:这句诗描绘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传统习俗。龙舟竞渡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诗人通过“千年后”这个时间词,强调了这一习俗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犹有离骚怨楚风”:这句诗既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赞美和怀念,也表达了诗人对端午节文化内涵的认同和传承。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哀怨。而“怨楚风”则是对楚国文化和风情的描绘和赞美。诗人通过这句诗,将端午节与屈原及其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了端午节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端午 其四

角黍香浮艾叶中,菖蒲细缕荐芳盅。

年来老去心情懒,閒向窗前数落红。

首句“角黍香浮艾叶中”:这句诗描绘了端午节时,粽子(角黍)的香气与艾叶的清香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而艾叶则常被用来制作香包或悬挂在门前,寓意驱邪避疫。这里的“香浮”二字,既形容了香气四溢的情景,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氛围的喜爱和沉醉。

次句“菖蒲细缕荐芳盅”:这句诗继续描绘了端午节的习俗。菖蒲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在端午节时,人们常用它来泡酒或制作饮品。这里的“细缕”形容了菖蒲的纤细和精致,而“荐芳盅”则是指将菖蒲放入酒杯或茶盏中,寓意着对健康和平安的祈求。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三、四句“年来老去心情懒,閒向窗前数落红”:这两句诗则突然转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身状态的认识。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的心境逐渐变得淡然超脱,对世事的热情也慢慢减退。他闲坐在窗前,数着飘落的红花,享受着这份宁静和闲适。这里的“心情懒”并不是指消极颓废,而是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心态。而“数落红”则是对时光流逝的具象化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