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文化沙龙活动。来源: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官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燕京学堂学生在川渝进行实地调研时,燕京学堂副院长范士明(左二)在为学生讲解。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供图

“我在学堂约你来见……与你见证这美好十年。”伴随着萦绕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中外学子的歌声,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走过的10年岁月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培养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人才

10年前的5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正式成立,基本定位为“跨文化交流:聚焦中国、关怀世界”,依托北京大学人文、社科领域的历史积淀和师资力量,围绕中国问题,开展跨学科交叉学术研究,培养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人才。

十年知行探索。自成立以来,燕京学堂在试验、反馈、调适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追求学术性与实践性、专业知识与通识视野、中国问题与世界意识的融合贯通,也在建设中国学硕士项目方面进行了探索。

“通过燕京学堂这样一个平台,让更多世界上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的学生,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国家。而且,这个了解相对来说更强调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全面深入的了解。”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首任院长刘伟说。

从燕京学堂2015级到2023级学生的录取情况看,学生来自北京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各地的高等院校。

这也正是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所讲到的燕京学堂的独特之处——立足北大、读懂中国、连接世界,立足当下、连接历史、塑造未来。

王博认为,燕京学堂从历史中走来,始终对当下议题抱有浓厚兴趣,并将致力于开创新的未来。“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国际化人才,让中外青年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燕京学堂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对‘新时代中外青年人文交流’这一命题做出的回应。”

“燕京学堂和中国成就了我”

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还记得,2015年她作为教师代表欢迎第一届燕京学堂学生的情景。当时到场的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96位同学,如今,燕京学堂已经培养出972名学生,他们来自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跨文化、跨学科的集体探索和实践能够不断激发年轻人的活力、好奇心和想象力,文化的力量正在于此。”袁明说。

“在过去的10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一堂,持续推进文化交流,构建桥梁推动中外对话。履行这一使命并非易事,但燕京学堂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沟通的环境。”来自德国的林西孟是燕京学堂2021级学生,对文化交流感触颇深。

在燕京学堂成立十周年,学生课程论文集《新堂燕语》正式发布。该书共选录14篇课程论文、3篇院长研究基金结项报告,作者来自澳大利亚、巴西、波兰、德国、美国、南非、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燕京学堂学业主任陆扬介绍,这些论文的研究方向涉及中国古代文学、汉学与中国研究、比较文学、中国艺术史、全球人口研究、语言研究、家庭与性别、国际教育、城市规划、国际经济等领域,充分体现了燕京学堂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培养特色。

10年来,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学子从燕京学堂走出,奔赴国际组织、海内外学府及企业等,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为传递中国声音、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持续贡献青年力量。但无论是治学、为商,还是公益等,未名湖畔的学习和生活都是他们与北大割不断的纽带。

来自南非的天佑是燕京学堂2016级留学生,曾在学堂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发现燕京学堂给予我许多宝贵的人生体验。老师们带我认识中国,让我爱上了中国,而同学们让我领略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

艾诗玛来自摩洛哥,是燕京学堂2017级学生。“到燕京学堂学习是我第一次到中国。我选择到中国、到燕京学堂学习,是因为我对中国,对这里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所有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从某种意义上说,燕京学堂和中国成就了我。在这里,我遇到了最励志的人,而且我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说。

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

说到燕京学堂的学生,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安乐哲说:“从国外看中国和在中国看中国,是不一样的感受。燕京学堂的学生们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中国。”

据燕京学堂院长董强介绍,燕京学堂每年招收约120名学生。“他们在这里了解中国,坚持从跨学科的视角开展文史哲或政经法研究,并获得第一手宝贵的‘中国经验’。”在董强看来,在燕京学堂,无论是修读核心必修课“转型中的中国”,还是参加“实地调研”、全球青年中国论坛等,年轻学子们都能够获得许多机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术探索,通过实践来回答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就读于燕京学堂的学子们文化背景各异,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愿望却一致。来自英国的白艾栩18岁时移居天津,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出于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爱,进入牛津大学继续中国学研究。她在燕京学堂的专业方向是法律与社会。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郭雳在燕京学堂担任《转型中的中国》《中国的商业与社会:法律视角》等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主讲教师。他认为,在世界这个大课堂上,中国不再是一门“选修课”,而愈发成为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必修课”。学堂的中国学项目强调“国际化、跨学科、实践性”,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选课机制、实地调研,燕京学堂都为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青年提供了卓越的教育资源,让充满活力的中国学研究徐徐展开。(记者 赵晓霞)

链接

燕京学堂依托多元的文化氛围,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广泛接触中国社会的机会,搭建学生与各界人士深度交流的平台。例如“大使讲座”系列活动、实地参访活动等。除此之外,燕京学堂还定期组织文化沙龙、教授午餐、论坛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21日 第11 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