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时间是每年的公历6月20~22日交节。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入伏时间不固定,每年三伏天的时间也不固定,有些年份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

夏至节气和三伏天关系不一般,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老话说“夏至三庚便入伏”,也就是夏至节气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每年三伏天入伏的开始。

关于这两者的关系,民间也流传着一些农谚,不少农谚中提到,通过进入夏至节气当天的天气,可以预测当年三伏天的冷暖,以及三伏天降雨的多少。

有朋友会问了,今年三伏天热不热?降雨多不多?本篇内容,笔者就通过具体农谚,详细说说这些事,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至大晴天,三伏似火烧”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夏至这一天,天气晴朗,没有降雨,那么到了三伏天期间,天气会非常炎热,如同被火烧烤一般。

夏至当天是晴天,可能意味着后续一段时间内,积雨云层难以聚集水气,因此降雨的可能性较小。在三伏天期间,若长时间无雨,太阳直射,地面蒸腾作用量大,容易形成高温干燥的天气。

从农业生长的角度来说,三伏天期间,长时间的干旱少雨对农作物生长不利。比如北方地区的玉米需要雨水滋润,南方地区的早稻抽穗扬花、中稻插秧也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持续缺水,农作物生长不良,可能导致减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至一日雨,三伏有寒天”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在夏至这一天,如果下雨了,预示着在接下来的三伏天里,可能会出现相对凉爽的天气,“寒天”并不是指严寒,而是相对会凉爽一些,不会感到那么炎热。

从大多数人的感官和喜好上来说,并不喜欢三伏天过于炎热,适当的凉爽,有利于正常的日常生活。

而对于农作物而言,三伏天期间如果持续炎热,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是一个考验。长时间的高温,预示着或会干旱。如果出现了相对凉爽的天气,可以适当减少高温干旱对作物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有雨应秋早”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如果夏至这一天没有下雨,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将会非常炎热。如果夏至这一天下了雨,那么预示着秋天会来得比较早,即夏季的炎热天气可能会提前结束,三伏天期间也不会感到那么炎热了。

古人们发现,如果夏至这一天没有降雨,那么在当年三伏天期间,会出现少雨的情况。由于三伏天期间温度高,蒸发量大,如果缺乏雨水补充,土壤水分会迅速蒸发,导致地表温度上升快,形成炎热的三伏天。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三伏天期间的炎热天气和秋季的早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都有重要影响。如果三伏天过于炎热且雨水偏少,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干旱、减产;而秋季提前到来则可能使得农作物提前成熟,需要农民朋友们提前做好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至响雷三伏冷,夏至西风三伏热”

这句农谚的意思也很好解释,如果在夏至这一天出现了打雷天气,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可能会相对凉爽,“冷”指的是温度较为宜人,不会特别炎热,而不是寒冷。

另外,如果夏至这一天刮起了西风,那么预示着接下来的三伏天将会非常炎热。

据悉,通常情况下,打雷伴随着降雨,而降雨能降低空气温度和湿度,带来短暂的凉爽。夏至打雷可能预示着后续一段时间内雨水较多,让三伏天不会过于炎热。

而西风通常与高压系统相关,预示着晴朗、少云、日照强、气温高的天气。夏至的西风可能导致三伏天期间,晴朗、干燥的天气较多,增加了三伏天的炎热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上述4句农谚可以看出,夏至节气当天的天气表现,的确和当年三伏天热不热?降雨多不多?存在一定的关联。

大概总结一下,单从农谚的角度分析,如果夏至当天下雨了,则当年三伏天相对凉爽一些,降雨也相对多一些。反之,夏至当天是晴天,则当年三伏天相对炎热一些,降雨也就少一些。

今日就是夏至节气,我们这里下雨了,你们那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