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完美的日子》剧照

狭义上说,"多元视角"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个单元,尽管其下还包括若干国别或流派子单元,但理论上是电影节整体放映布局的一部分;广义上来说,"多元视角"可以涵盖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影片整体内容。兼容不同国家新片、影史流派、大师经典及修复成果的影展阵列,构成上影节向观众展示世界的丰富视听矩阵。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继承了过往展映累积的经验与传统,以点带线,覆盖观众既有需求之外,仍能提供意料之外的片目,甚至可以驱动观众自己依照某种主题完成观影"策展"。

此处推荐的单元及影片,必定不能完全达到"包罗万象"的程度,但希冀多少能够经由"推荐"动作,为"电影之城"的六月狂欢提供一些或许可以被延伸的"多元视角",亦为电影文化在上海继续枝繁叶茂,打开一种个性化的接近路径。这种个性化,事实上对所有热爱电影的人来说,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影展精粹"+"名导新作":"同此凉热"的全球共同话题

精选过往一年全球重要影展获奖作品的"影展精粹"及关注知名导演新动向的"名导新作",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世界电影新动态的凝缩观察入口,在风云变幻的当代世界,不同国别及作者电影中不约而同出现了一些微妙的联通。

本次"影展精粹"中个人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一部保加利亚电影、曾获去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的《布拉加的教训》,影片以一位退休保加利亚语女教师卷入诈骗集团陷阱为线索,勾勒出当代保加利亚社会转型中的众生相。近年来中国电影中"反诈"题材开始盛行,观察置身巨变时代的东南欧国家同类事件,无疑令人更深切感知到人性弱点的普泛存在,电影在揭露特定群体痛点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民族个性亦跃然银幕。

另一部颇有意思的是欧洲与拉美国家合拍影片《佩佩》,以"河马自述"的形式,结合电影融并的当代艺术展示,对拉丁美洲通史进行个体化的宣述。这正与"名导新作"中来自德国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聚焦日本厕所清洁工的《完美的日子》构成了意味深长的对照。在《完美的日子》片中,日本老牌巨星役所广司将一个活得井井有条并不断追寻生之况味的普通人演到纤毫毕现,斩获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东西方个体在不同视角下,呈现出了殊途同归的生命动力。

"百年造梦"VS"4K修复":重现影史鼎盛春秋

作为今年独有的特设单元,哥伦比亚影业"百年造梦"庆典遴选了百年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比如经典好莱坞时代的《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50年代大卫·里恩导演、荣膺奥斯卡七项大奖的战争片《桂河大桥》,1970年代以降"新好莱坞"主将马丁·西科塞斯的代表作《出租车司机》等。

此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出品于1979年、获得奥斯卡五项大奖、在好莱坞编剧与表演领域常年成为教科书引用经典案例的《克莱默夫妇》。影片通过一对普通夫妇的离合及与儿子的关系,编织出了四十年来历久弥新的夫妇关系终极迷思。达斯汀·霍夫曼与梅丽尔·斯特里普这对新好莱坞时代崛起的美国电影表演双璧,在影片中贡献出了突破常规表演方法的精彩演出,配合剧作设定的对照式动作情境,将人物不同情境下的心路毕显无遗。本片在今年上海电影节以4K规格放映。

而作为十多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王牌节目,"4K修复"单元无论从时间跨度与国别广度,都对电影史经典名作有更深层次的展示。今年的展映片目包括日本战后社会派名导山本萨夫的《白色巨塔》、上影节"老朋友"小津安二郎的《父亲在世时》、老导演山田洋次上世纪中后期令无数中国观众落泪的《幸福的黄手帕》及《远山的呼唤》等。

在本届电影节上作世界首映的《铁扇公主》,是今年修复电影中的重头戏。一方面,生产于1941年的本片是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另一方面,经由讲述"西游故事",以"有声立体"技术形式呈现的《铁扇公主》无论在美学层面还是应对当时时事的议题性,都成为亚洲电影的一支标杆。影片修复过程也历经曲折,对中国电影经典文本的当代重现亦有极大的镜鉴意义。

"杜比视界"+"午夜惊奇":营建极致视听体验

在"杜比视界"单元中,包括《绿野仙踪》《悲惨世界》《寂静之地》系列在内的数部影片,以高规格技术呈现,带领观众展开无限逼近真实世界的全方位视听假定性。

此中《寂静之地》两部曲,作为曾经在中国院线上映的末世科幻片,以"不许发出声音"作为主人公生存的条件,看似减弱了声音的功能,实际上是凸显了"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听觉悬念,在杜比影厅中这种声音的极限体验亦得到最大程度还原。

"午夜惊奇"作为"多元视角"下的一个子单元,以主打"惊声尖叫"的体验,对放映规格较高的"杜比视界"有限篇目形成了有效的补充。本届影展片单类型纷呈,其中更包括了一部复合了多样类型的日本新片、导演山下敦弘的《告白》。影片全程以受困在雪山小屋中两名登山队员围绕过去的隐秘展开的愈演愈烈杀机为主线,在有限空间内上演一幕幕悚动逃杀。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其独属于影院观影的集体效应。观众看到最后甚至会先于银幕场面自觉尖叫,这是在任何其他场合观影所无法享受到的体验。

多元狂想与名作重生:跨界洞彻见天地

"多元视角"的特色子单元"SIFF狂想曲",一直是影迷"淘宝"的重点关注序列。本次归于此单元的数部剧情/纪录片完美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发现的深度与广度,比如聚焦鬼才达利的套层梦叙事作品《达达达达达利!》、在监狱中践行当代艺术项目的纪录片《脸庞,高墙》等,都从不同维度回应艺术与现实的种种关系。

由《万物理论》导演詹姆斯·马什执导的新片《先跳舞》聚焦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人生,令不同人格的贝克特自我对话,令艺术家的个性自我碰撞,呈现"荒诞"之下的真实现实选择。某种程度上此片也是对"狂想曲"的一次无意识回应。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部分包括过去甚少进入中国观众视野的日本导演增村保造与捷克动画大师杨·史云梅耶,展映片目也比较全面。而散落在部分单元中、堪称"遗珠"的经典影片更值得关注。今年的"城市·光影——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的单元中,包含了若干过去难得在大银幕出现的经典上海电影,比如张建亚导演、郑大圣主演的《绑架卡拉扬》,李国立导演、与今年大热剧集《繁花》形成有趣互文关系的《股疯》等。其中,王光利导演于本世纪初的纯沪语电影《横竖横》以一群真实的下岗工人出演以及他们的创业奋斗史为线索,勾勒出彼时上海精神侧面,片中出现的陆家嘴工地、金杨社区风貌以及上海世俗百态,今天看来犹如影像文献,弥足珍贵。

最后单独提出来重点推荐的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主将谭家明拍摄于1982年的代表作《烈火青春》,这部集合了张国荣、夏文汐、叶童、汤镇业四大生旦的作品,上映至今,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尽显导演原意。此次展映的是谭家明的导演剪辑版,亦是观众重新认识上世纪这场对华语电影美学有深远影响的电影新浪潮运动的最好契机。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的香港地区出品电影,向来不多,这部无论在影史意义还是美学层面,都值得"从头认识"。

作者:独孤岛主

文: 独孤岛主(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影评人) 图: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邵岭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