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起新城 登高攀新再出发

福州新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5年8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福州新区,赋予其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定位。

多年来,作为全国第十四个、福建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福州新区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坚定“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城市发展方向,紧紧围绕“三区一门户一基地”战略定位,以占全市6.6%的土地,实现全市24%的地区生产总值,为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福建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发挥重要引领带动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滨海新城。记者 包华 摄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增强新区科技和产业竞争力、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支持新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方面勾勒出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新蓝图。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福州新区正以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谋划未来,以锐意进取、创新实干的作风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

向新提质

构筑产业发展现代之城

产业,经济崛起的基础;创新,产业发展的动力。

《行动计划》发布以来,福州新区高度重视,组织制定并印发《福州新区贯彻落实〈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福州新区核心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跨区域高水平协同创新、巩固提升千亿级主导产业竞争优势、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有序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建设现代产业发展重要基地,让经济活力在福州新区竞相迸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龙网络公司用AI为教育赋能。记者 包华 摄

钢铁、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焕新转型。恒申集团实现从化纤到化工再到新材料的跨越,并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福建福州和江苏南京建立三大生产基地,率先完成锦纶6产业链8个环节的完整布局,己内酰胺年产能达150万吨,位居全球第一;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福建分院、中国联通(福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辅布司等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成功赋能传统行业,推动新型工业高质量发展。

光电显示、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福米产业园内,恒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产出的偏光片达到全球最大宽幅2600毫米,作为全球偏光片产能最大的单体工厂满产年产能可达9000万平方米;“天上三朵云(数字福建政务云、商务云和福州政务云)、地上两条路(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海峡光缆一号)、中间两中心(省超算中心、省智算中心)”为数字新区夯实发展底气。

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未来产业欣欣向荣。百度、神州数码等企业纷至沓来,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包括文松路、万新路、金滨路等道路在内的26平方公里区域顺利开放测试;网龙网络公司以AI赋能,引领全球教育领域变革,教育版图覆盖192个国家和地区、200余万间教室,惠及超1.5亿用户,为世界奉献“中国方案”……

如今,福州新区锁定新质生产力,聚焦“5+4”产业空间布局,围绕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显示、粮储食品、医药健康、文旅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以人为本

建设“产城人”融合幸福之城

多年来,历届福州市委、市政府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将当年“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壮美蓝图,落实为生机勃勃、幸福宜居的幸福之城。

城市发展,交通为先。东南快速通道、道庆洲大桥、316国道开通运营,城际铁路F1线、福州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建设如火如荼,不断丰富的路网正拉开城市骨架,助推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

产城融合,配套为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全省最大智慧化三甲康复专科医院省康复医院滨海院区和福州市疾控中心等高水平医疗配套等,成为新区居民的有力“医靠”;建立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福州三中滨海校区、群众路小学滨海校区等,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已在新区落地;为各园区内的就业人才量身打造“租、售、补”多元化人才住房保障体系,让他们安心创业。

消费业态,丰富多元。依托“海滨城市、山水城市”优越的生态底色,福州新区以下沙海滨度假村为重要载体,打造福州新区海滨旅游区等文旅消费特色品牌,并引入海鲜啤酒音乐节、下沙音乐节、汽车文化旅游节等丰富的主题活动,激活市民游客消费热情。与此同时,依托数字教育小镇,建立数字文旅产业交流平台,举办产业高峰论坛、数字文旅项目对接会等,持续提升会展影响力。

5月28日,福州新区召开产城人融合发展政策介绍会,推出《福州新区产城人融合专项行动方案》,聚焦产业园招商、房地产盘活、教育聚人气、商业提升、综合配套保障等重点领域,针对性地制定一揽子政策,进一步推动福州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循环,向着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现代化新城不断迈进。

牢记嘱托

打造对外开放活力之城

《行动计划》提出,福州新区与平潭综合实验区探索建立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对台合作共建发展模式。

作为唯一明确对台战略定位的国家级新区,福州新区充分发挥政策、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探索“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城市。

放眼福州新区,海峡青年节、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峡两岸电视艺术节、船政文化研讨会等对台交流活动常态化举办,核心区打造高品质、具有影响力的两岸融合社区,让台胞安居更乐业。截至2023年,福州新区推动198家台企、1524名台胞入驻台湾青年创业基地。39名台胞入驻今年建成开放的两岸融合社区。此外,福州新区还依托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探索实施对台“招教引师”工程,与铭传大学等20所台湾高校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立足两岸,面向全国,通联世界。作为开放前沿,多年来,福州新区始终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不断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格局。

截至去年底,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与印尼合作项目达54个,其中引进来项目13个、走出去项目17个、贸易项目24个,总投资989.1亿元,园区商贸服务类市场主体达593家。

依托临空、临港和开放平台优势,福州新区将进一步做大做强福州新区国际空港、国际海港、国际信息港,承接两岸融合、“两国双园”、闽港合作等重要机遇,积极服务和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建设。

未来,福州新区将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记者 吴桦真/文 包华/摄)

来源: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