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话史上,有两个泰斗级别的人物,一位叫石挥,一位叫于是之,这二位在解放前后驰誉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时间太久远,基本上年轻一代,甚至中年一代的人都不知道他们。

但是在文艺界,这二位老师的名字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现在的老戏骨,都将二位当成自己终生学习的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之老师是饰演老舍的话剧出名的。

如《骆驼祥子》里的老马、《茶馆》里的王利发、《龙须沟》里的程疯子等,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剧抛脸”。

于是之饰演的老马,一上场就给现场和观众带来寒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头上裹着破烂的白毛巾,雪白的眉毛、胡子似乎也带着霜。

进门时先是踉跄了几步、整个人打着寒颤、嘴唇都已经被冻麻木……

虽然他出场时间还不到10分钟,主要的任务就是在漫天大雪中进屋,踉跄昏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他就是有本事在出场的那一刻开始,抓住观众的眼球,让观众的视线不舍得离开他。

这个边缘人物老马是于是之极力争取的,当时他递交给团里的申请比老马的台词都要多。

最重要的是他懂老马,当时的年代,穷人没钱买棉裤,为了抗寒只能把报纸一层一层地缠在腿上,然后外面套上一条单薄甚至缝着无数补丁的裤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就是于是之饰演的老马,步态为什么身子歪斜,走路时不稳,腿缠着报纸,关节的灵活度自然受到影响。

一千个角色,一千种面孔,一个种不同的于是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之在选角色的时候有自己的原则。只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无论是不是主演。

于是之的一本书《我们所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中写道“演员们不想演的角色不一定就是配角。如老舍先生的《青年突击队》,我就被戏份不多的吕若冰一角吸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舍先生观看完于是之的话剧舞台后,寝不安席,坐在书桌前大笔一挥,为于是之写下了这样的墨宝---“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

当于是之收到这幅横条后,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一声不吭地锁在了抽屉的最底层,既没有想别人提起,更没有将其裱起来显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0年的时间了,这幅题词就一直在抽屉里锁着,如同没有发生过一样。

对此,于是之回应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演员”。

于是之除了演老舍先生的话剧出名以外,1951年歌剧《长征》可以说是他的巅峰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剧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将毛主席的形象搬上了舞台。

而出演毛主席的演员,正是于是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的毛主席还健在,并在看完后提出了建议。

1、因“大脑门”被选上,24岁出演毛主席

1927年,于是之出生于河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就患上了重病,在扛过儿子百日宴后,他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无奈之下,于是之的母亲只能带着他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北京挣钱,由于于母是位单身妈妈又带着孩子,很多的岗位都不要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只能抱着孩子在集市里蹲活,靠打零工维持生活,由于家中付不起学费,于是之也没有上学,早早的就开始帮母亲一起接零活补贴家用。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于是之的舅舅及时的向他们娘俩伸出了援手,时不时的接济他们。

于是之的舅舅并不是一名泛泛之辈,他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话剧之王”石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也是受舅舅的影响,逐渐对表演产生了兴趣,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他选择勤工俭学,白天在社会上打工,晚上在夜校里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

但是好景不长,还没有正式步入学习正轨的于是之,因为家中贫困选择了辍学,痛失了即将在大学深造的机会。

辍学后,于是之进入了职业话剧团,开启了自己话剧的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剧团后,于是之的表演天赋展现了出来,他很擅长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也许是和他小时坎坷的经历有关吧!

在剧团的几年里,于是之出演了大大小小的几百场话剧,全部大获成功成为了经典,他本人也有了名气。

1951年,北京人艺准备排练一部歌剧《长征》,主要创作人员 更是个顶个的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歌剧的作曲者是《游击队歌》的作者贺绿汀,另一位是冼星海的徒弟梁寒光。导演更是北京人艺的创办者刘郁民、李伯钊、焦菊隐三人。

长征的胜利,离不开毛主席。

因此,李伯钊想在舞台上讲述革命英雄的事迹,“毛主席”的形象应该在舞台上出现。

这样的提议得到了认可,但是扮演毛主席的演员选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给李伯钊提了个建议,他觉得《龙须沟》里程疯子的扮演者于是之可以一试。

于是之在扮演程疯子的时候才24岁,为了体现出旧社会背景下风餐露宿、受尽磨难劳苦百姓的沧桑感,特意将额头前的头发剃掉了,透出自己的脑门,这样可以显得岁数大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于是之在彩排的时候,换上大褂,将头发背到后面,凸显出脑门的样子被摄像师拍了下来,不少的同事们都觉得于是之这样的打扮,有点像毛主席。

也就是这张照片李伯钊才选择由于是之出演毛主席。

于是之听到要让自己扮演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时,很是震惊,倍感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他出场的时间不是很长,但这个角色可是万众瞩目的,要想演得生动被观众认可是很难的。

2、舞台上第一次出现毛主席的形象,演出后轰动全国

于是之为了演好毛主席,找来了很多毛主席的生活照和文章集,尤其是对毛主席写的诗一一研究。

他觉得一个人写的诗,可以体现他的性格、思想。

李伯钊还特意将毛主席给她爱人杨尚昆写的信件,拿给于是之让他临摹毛式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于是之是第一位饰演毛主席的人,因此他没有任何可以参考、借鉴的,一切都需要他自己去摸索。

于是之找来了毛主席当初接宋庆龄到北京参加国庆大典的录像,然后又找到了毛主席多场开幕式的录音。

他反复地观看录像,观察到毛主席在等待火车到站时,站在站台上踱步的步伐和表情。

于是,他就在院中里练习了起来,迈着大步模仿毛主席潇洒的姿态和炯炯有神的眼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之是天津人,出生于河北,因此在模仿毛主席的湖南方言时,着实费了很大的功夫。

他每天都要听毛主席的录音,一遍不够再听一遍,毛主席的声音坚韧有力、声如洪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样还不够,他还找到了一位湖南的同事,请教对方当地方言发音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于是之用湖南话向大家朗读了毛主席的文章,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当年,于是之为了更好地诠释毛主席的形象,特意申请让他作为人艺乐队的一员,到中南海为毛主席和西藏的代表表演。

于是之当时离毛主席很近,这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毛主席,他小心翼翼地“偷看”毛主席,仔细认真的观察着毛主席的样貌、音色、腰背挺直程度,任何一个地方都不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住处后,他迫不及待的拿出钢笔,奋笔疾书的记录着自己见到毛主席的感受,观察到的特点,“毛主席会很诚恳的听对方说话,双手时而掐腰,时而背在身后”

于是之曾说过“毛主席总是给人一种很有魄力的感觉,我觉得这种魄力,就是因为毛主席有一双可以凝视看穿远方的眼睛”

有了这次近距离的接触,于是之在诠释毛主席时更加有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式开始彩排的时候,于是之非常紧张,他这几个月的努力就这时将会得到答案。

虽然于是之的戏份不多,却是剧情起承转折的关键。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节,台下的导演们都会“鸡蛋里挑骨头”要求整改。

“步伐快了”“眼神再坚定一些”“再老成一点”,全是给予是之提意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之并没有不耐烦,反而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在后台一一调整。

距离正式演出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杨尚昆、聂荣臻专门赶到排练现场,当他们看到于是之出场时,他们对视点头“是像的”。

1951年,在《长征》的首演上,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都到场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战士们准备渡河时,“毛主席”上场了,当说完台词后,台下掌声如雷,几位领导人也都洋溢着笑容。

于是之明白,这部话剧成功了,他饰演的毛主席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的几个月里,这部话剧一共演出了50多场,每场都是座无缺席,即便每天售1000多张票,还是一票难求,大家都想见一见于是之扮演的毛主席是什么样的,群众们从内心爱戴毛主席。

3、毛主席看完说“我不是菩萨”

无论演出多少回,只要于是之一出场,现场一定会掌声如潮,观众们都会很兴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于是之扮演的毛主席也受到了业界的认可。

在于是之的心中,“只有抓住了人物的核心精神,才可以说服观众,精神充沛,对观众才会有说服力!

从此以后,于是之的名气和咖位犹如坐上了火箭直线飞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于是之的爱人李曼宜出了一本名叫《我和于是之这一生》的书。

在书中描述了当时《长征》首次演出时,很多的领导人都去了,但是毛主席没去是一种遗憾。

歌剧过去一年以后,杨尚昆热情的邀请了毛主席观看此剧,毛主席坐在台下认真的看完后沉默了几分钟,并没有做出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了几天后,毛主席让自己的女儿李敏,将自己亲手写的信转交给了李伯钊,信中表达了毛主席对革命题材歌剧的看法“写革命、写长征很好,但不要将我毛泽东当菩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在信中写到“我们有很多的好同志,为了革命也有很多人牺牲了。长征期间一共经历了380多次战斗,有很多的军队在,有很多的好同志,可以写写他们,这一路没有他们,我毛泽东独龙能下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觉得,在革命的道路上可以取得成功,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不可以过度地凸显他个人。

既然要创作革命题材歌剧,应该将我军披荆斩棘、不惧生死的精神和群众们团结一心的精神体现出来,而不是单单歌颂他。

李伯钊在读完信后,可以说是“大彻大悟”,深刻地感受到了毛主席的胸怀和高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李伯钊铭记毛主席的指点,对此剧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

这一修改就是30年,剧中不仅有毛主席的形象,还要周恩来、贺龙等领导人的形象,同时名字也更换为《北上》,也由舞台剧转换为了话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上》当中的人物更加的饱满,剧情也更加的跌宕起伏,将毛主席等一代革命家大无畏的精神体现了出来,对于长征期间的战役、重要事件也都略有描写,是一部让人看了会热泪盈眶,感谢先辈们的付出,换来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的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剧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创作”的第一名。

4、于是之的最后一场戏

于是之人生当中最后一场演出是1992年,那年他65岁,也是北京人艺建院的40周年。

当时的于是之患有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疾病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他的思考和表演,面部会不自觉的抽搐,对于表演节奏的把握也不准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他坚持要演一场,他要向见证了他一生的人艺,向热爱的舞台,向亲爱的观众们告个别。

7月16日,对于于是之和喜爱他的观众朋友们,是非比寻常的一天。

《茶馆》这部话剧向来都是一票难求,更何况是又是于是之版的。

那个时候并没有网上抢票,观众们若是想买到票,只能乖乖的排队,于是售票处门口,堆积着一大批的拿着小板凳,连夜排队抢票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场中,观众席上并不像之前那般喧嚣,所有人说话都是细声细语的,他们都在等待于是之的出现,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幕是很神圣的。

坐在后台化妆的于是之,穿着一件普通的白衬衫,随后起身,抚摸着台上的每一件道具,他在和老伙伴们道别,他的神情有不舍、有不甘,五味杂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幕升起,演出正式开始,王利发麻利地干着活,给进店的顾客倒水……

观众们屏住呼吸,安静地看着于是之的表演。就在他享受着舞台时,突然到嘴边的台词忘了,但还好有蓝天野机智的接上了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他望着郑榕要说出“常四爷”时,嘴角开始微抖,一时间汗如雨下,他慌神了,细心的观众发现他的手也开始颤栗。

演出最后一幕,王利发将纸钱往天上一撒,他背过身去向后台走去,大幕缓缓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之踽踽独行的样子,不仅是剧情带来的,更是印衬了他心中的感觉,他怨自己的失误没有给观众带来一场完美无瑕的演出,他明白自己将永远的离开话剧的舞台。

演员谢幕,于是之缓缓的走向台前,观众们都高呼“于是之再见”,而他则是两行热泪,向观众们鞠躬,久久不愿起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台后,于是之一直念叨着“观众们太大度,太宽容了”,眼泪还是止不住的一直在流。

所有演出已经结束,观众们甚至到剧院的门口和于是之告别。

2013年,于是之离世,但观众们还是对他的表演念念不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他最后一场演出的失误,很多喜爱这部话剧的观众当然看的出来,但是观众们没有一丝责备的意思,反而更加敬重他.

于是之和观众们的情谊,多么让人动容啊!

总结

演员和观众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演员诠释、创作一个人物并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观众们想看好的作品提升自己、丰富自己,也离不开演员的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之是一位无愧于心、无愧于演员这份职业的艺术家,他从不因任何事动摇当一名好演员的心,不会为了名、利而改变自己的表演方式,这就是于是之对表演的初心,对观众的责任。

标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48小时与我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