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第五次战役,东线主战场位于以县里为中心的地区。

1、东线的地理条件

县里是麟蹄郡的一个小城,坐落在昭阳江东南,内麟川和芳台川两条河流交汇处。

志愿军、人民军此次作战锁定的主要歼击目标——韩军第3师和第9师,就配置在县里以北及麟蹄东南地区,第3师指挥部驻县里,第9师指挥部驻县里南面的龙浦。

从地形上看,县里地区是太白山脉向西伸展形成的一片高峻山地,地势险要,海拔多为800~1500米,坡度达60度,部队机动特别是重型装备移动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东线战场,南北走向的道路有3条:

一条是靠近前沿的24号公路,志愿军方面称之为洪(川)杨(口)公路,从杆城经麟蹄、自隐里、寒溪,至洪川;
一条是位于纵深的2号公路,从襄阳经西林里、丰岩里至横城;此外,还有一条从麟蹄经县里、上南里、坊内里、栗田里,通往束沙里、下珍富里的山间道路,位于24号公路和2号公路之间。
这是一条窄小的单行道,在地图上没有编号,但位置相当重要。

东西向的道路有两条:

一条从县里至西林里,另一条从寒溪经丰岩里、束沙里通江陵。

这两条路分别与24号、2号公路相接,是战场横向机动的重要通道。

以上道路穿行于高山深谷之间,狭窄弯曲,通行条件不好,易被切断。县里一带山区林木生长茂盛,山谷被大片松树、杂木和葛藤覆盖,有利于部队隐蔽,不便于观察和射击。昭阳江自东北向西南流过,在春川附近与北汉江汇合,在北部前沿构成一道天然水障。

江面宽50~100米,水深2~5米,难以徒涉。区内还有一条名为内麟川的河流,由南向北流入昭阳江,县里城就在这条河边,沿河有美山里、龙浦诸点,均有相当的战术价值。

这一地区气温昼夜变化大,夜间温度下降急剧。志愿军、人民军向该地出击时已是5月中旬,但高山深谷内还有积雪存在。

东线战场的地形条件,对攻守双方都形成一定的制约。

对进攻一方来说,山区隐蔽接近地多,便于突然发起多路攻击,便于穿插迂回,割裂敌方防御部署,但攻击方向和行进路线受山谷通道限制,攻取敌凭险而守的据点难度较大,也不易对守敌形成严密合围。
对防御一方来说,可利用山区特有的天然障碍,沿通道形成居高临下的防御配系,便于以少量兵力控制要点,提高防御效益,但防线间隙较大,部队横向机动困难,一旦侧后遭到包抄和迂回,就将陷入不利境地。

2、战斗分界线划分的致命错误

第9兵团的进攻地段处于加里山、麟蹄之间,突破地段总宽度约31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兵团所属3个军沿3个方向实施攻击——第20军朝富坪里、美山里方向,第27军朝新丰里、坊内里方向,第12军朝自隐里、丰岩里方向,这三个攻击箭头与人民军金雄集团,在正面和侧面的行动相配合,共同形成对县里地区之敌的围歼之势。

战前分析,此战要达成围歼目的,主要取决于两个动作:

一是迅速突破昭阳江江防;二是实施远距离穿插迂回,在韩军撤逃前断其退路,切实形成战役上和战术上的层层合围。

实际作战过程表明,后一个动作更难,也更为关键。

配置在县里地区的韩军第3师和第9师,隶属于刘载兴(后来官至韩国国防部长)为军团长的第3军团。

5月上旬,该军团进至“无名线”布防,右与韩军第1军团所属首都师为邻,左与美军第10军指挥的韩军第7师相接。

军团指挥部设在下珍富里。第3、第9两师均展开为后三角队形,各以2个团守一线,1个团在后面作二梯队。军团防御正面直线宽约26公里,但因地势起伏大,实际宽度远远大于此数。

军团整个防区由北到南呈一长条状,从前沿到底部,上百公里纵深内没有任何预备队,也没有横向机动的道路。2个师的后勤补给全靠沿内麟川河谷那条狭窄崎岖的单行道,从上南里,经县里,再北上到麟蹄。

这样的防御部署,其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翼侧保障。一旦翼侧被击破,整个部署就会崩溃。

特别是位于后方补给线上的要点上南里,北为五马峙(美山里),南为砧桥,两处均为志愿军迂回目标,一旦志愿军穿插到位,就会对这两个韩军师形成合围。

据第9师师长崔锡战后提供的证言,当时对第10军和第3军团战斗分界线的划分犯了大错。

不晓得第8集团军根据什么地图,把上南里及其以南地区划归第10军。他指责说,此举违背起码的战术常识——在确定作战责任区时,对关键地形作了不恰当的分割。

刘载兴事后回忆:

接到上级决定的军团战斗分界线后,研究左侧分界线时发现,从下南里至上南里、蕨莱岭、城内洞、苍村南部3公里处的军团唯一的主要补给路在美军第10军的管辖之下,不禁使人惊讶。也就是说,只有从龙浦至麟蹄的师前方地区的公路属于我军团,而下半段属于美军第10军。从原则上讲,不应将一条补给路分割给两个军使用。结果,成了导致失败的原因。

为防止志愿军迂回攻击和切断后方补给线,刘载兴曾在上南里以北的大岩山和五马峙山岭配置了1个团,但遭到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的强烈反对——美军的地盘,岂能让韩军随意摆兵布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载兴解释说:

“五马峙是我军最重要的要地,我们警戒此地,不会对美军带来任何影响。如果美军让其指挥下的韩军第7师到这里设防,我们就可以撤走。”

阿尔蒙德执意不准,经再三交涉无效,这个团只得于5月11日撤出五马峙。

结果,志愿军攻击发起后很快插到五马峙,一举切断了县里韩军的退路。

刘载兴气愤地说:

“美军第10军军长的固执和指挥上的失误,带来了我们与他们都被打垮的后果。”

3、五马峙战斗

进占五马峙的志愿军部队是第20军第60师第178团。

第20军受领的任务是在蓝田里、九万里地段突破昭阳江,向富坪里、美山里实施主要突击,割裂韩军第7、第9师之间的联系,协同人民军第5军团构成对韩军第3、第9师的合围;尔后,由南向北攻歼县里、龙浦地区之敌,另以一部协同第27军攻歼韩军第7师。

由于军长兼政委张翼翔于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后回国养病,第二阶段作战指挥的重任就落在副军长廖政国肩上。

第20军进攻正面宽15公里,廖政国决定编组两个梯队:

一梯队2个师,右为第60师,左为第58师,在蓝田里两侧实施突破;第59师为二梯队,在第60师之后跟进,视情投入战斗。

廖政国的意图很明确:

集中兵力于主要突破地段,形成拳头,确保一举成功;向纵深穿插的路线选在韩军第3师和第7师的接合部上,以便突得进、插得快,按时到位。

16日16时30分,为志司统一规定的战役发起时间。

这一天,天色阴沉,细雨连绵,昭阳江两岸被一片浓雾笼罩。

担任主攻的第60师(配属炮兵第26团、第11团2个营、第17团1个营)于16时30分开始炮火准备,比预定计划提前了1个小时。

这一变动是彭飞师长提议的,经廖政国同意并报兵团批准。彭飞考虑,该师突破昭阳江后穿插距离较长,而初夏夜短,打晚了恐怕时间来不及,提前1个小时发起攻击便能争取1个小时的主动。

后来证明,这一改变是正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炮火准备效果明显,第60师当面之敌阵地全被摧毁。17时许,各突击连向河岸运动;17时30分涉水过江,最快的仅用9分钟便冲上对岸;至18时20分,占领阴阳里以北一线高地,打开了向纵深穿插的门户。

担任助攻的第58师由于攻击发起前突破地段临时向南调整,战斗准备较为仓促,炮兵来不及转移阵地,影响了炮火准备效果,未能对守敌实现有效压制,连续突击三次均未成功。

经重新组织战斗,于19时越过昭阳江。

韩军第7师阵地最先被突破。

据韩国战史记述,战斗一打响,第7师就受到“敌人前所未有的猛烈而准确的炮击”,师指挥所与一线团、营完全失去联系,师长金烔一还是通过右邻部队转报才得知本师主抵抗阵地已被突破,部队已被打散。

第20军各部趁敌方混乱,迅猛向纵深穿插。

第60师第178团担负抢占五马峙、美山里要点,建立内层包围圈的任务。该团2营从刚刚打开的缺口快速插了进去,直奔预定目标。

穿插过程中,两次发生先头连因尾追逃敌走错路的情况,指挥员一面令其马上回转,一面果断命令后续分队接替先头连,不停顿地向预定方向猛插。

12个小时内,发生大小战斗13次,前进30公里,歼敌500余名,缴获汽车70余辆,于17日晨7时30分进占五马峙及其两侧高地,成功截断县里以南公路。

彭德怀、邓华、朴一禹联名通电嘉奖第178团。

稍后,第58师先头第173团于18日凌晨1时占领龙浦公路以西高地,与人民军第5军团第6师合钳,共同构成对县里韩军包围圈的对内正面。

4、砧桥穿插战

担负建立包围圈对外正面任务的第27军迂回部队,此时也在向砧桥疾进。

从第27军进攻出发位置到砧桥,图上距离约60公里,是内层迂回部队穿插距离的两倍以上。

按兵团命令,同样要在战斗发起第二天拂晓赶到。有过山地行军经验的人知道,光是在崎岖山道上一夜行走60公里都是相当困难的,何况整个行程还包括从突破前沿到克服纵深障碍的一系列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阶段作战中,第27军因未能大胆实施穿插迂回,致使当面之敌从容撤退,不仅未完成歼敌任务,自身还在行进间遭敌军火力杀伤。

对这一教训,该军及时作了总结,决心在第二阶段作战中打出一个好样子。

为确保按时穿插到位,彭德清军长决定逐级加强指挥。军指挥所随担负纵深穿插任务的第81师行动。其他各级指挥员均深入到下一级,师下到团、团下到营、营下到连,层层实行越级指挥。

第81师师长兼政委孙端夫下到一梯队团(第242团),直接指挥先头营行动,该团团长则直接指挥到前卫连。

这一超常措施效果明显。

第81师战后总结说:

此举“不仅可以在指挥上解决许多问题,而且对部队士气的鼓舞上作用很大,增加了执行任务的决心与信心”。

第81师穿插分两路:第242团在左,第241团在右,并列突进。

攻击发起前一天,为改善出击条件,这两个团都进行了以扫清敌前哨警戒阵地为目标的先期战斗。

第242团提前扫掉当面障碍,占领了有利的出发阵地,出击时比较顺利;第241团因事先未能拔掉前沿前的“钉子”,攻击发起后还得从警戒阵地开始打起,延长了突破时间,加上兵力使用不当(将突破任务与迂回任务同时赋予一个营),耽误了5个小时。

第242团突破后沿公路穿插,第242团突破后沿公路穿插,先头营采取奔袭战法,途中战斗18次(最大一次战斗歼韩军1个营),以平均每小时4~5公里的速度边打边插,于17日5时10分占领砧桥以北上南里、严达洞一带高地,切断通往县里的公路。

该营刚进入阵地,韩军南撤部队就来到面前,发现退路被切断又缩了回去。11时,第242团全团抵达砧桥地区。

该团因此立集体三等功,先头营获“穿插战斗模范营”称号。

第20军插到五马峙,第27军夺占砧桥,均按时到达预定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支部队都把握了“宁打一条路,不爬一座山”的原则,遇上敌人,宁可拼命打开一条血路,也要尽量避免费时费力爬山绕行。穿插中,部队保持随时能打的状态,遇到情况即按遭遇战处置。

小情况不作停顿,以少数兵力警戒或将敌赶走;遇到大情况且又绕不过去时,便以一部兵力牵制,主力仍不停地向目的地前进;如果正面受阻、两侧无路,就组织全部火器,不顾一切猛打、猛冲过去。

穿插前,部队进行了彻底的清装,除枪、弹和作业工具外,每人只带一块雨布、一双鞋,但仍抽调人力为伴随火器携带尽可能多的弹药。

每连主要伴随火器弹药携行量为:

六○迫击炮带弹20发(5人),九O火箭筒带弹10发(6~8人),美式重机枪(重20公斤)带弹600~800发(5人),苏式重机枪(重45公斤)带弹600~700发(6人)。

营属炮火除迫击炮、五七无坐力炮外,还以驮载与人力搬运相结合方式,带2门山炮随队前进。

这些火器,在纵深战斗中起到显著作用。

在第20、第27军部队实施迂回穿插的同时,与之合钳的人民军部队也按计划展开行动。

第5军团第6师第1团于17日晨攻占县里以北的贵屯里,尔后坚持白天行进,于当日13时30分插到镇东里南山,切断县里韩军向东南的退路,与第20军迂回部队会合。

中朝联司对该团也予以通电嘉奖。

第20、第27军和人民军第5军团第6师穿插到位,形成了对县里韩军合围的对内、对外正面,对战役进程影响甚大。

5、韩军的溃败

然而,此时包围圈还是不完整、不严密的。由于人民军第2军团迂回路线过远,途中有雪岳山阻隔,行进受阻,未能在规定时间里与第27军在坊内里、梨岘合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要达成歼敌目标,一方面要继续完成外层包围,确保将预歼对象封闭在一个大包围圈内;另一方面要在战术上实行小的分割包围,分头截歼各部韩军,使其既不能分散逃脱,又不能相互靠拢形成新的防线。

17日凌晨1时,彭德怀致电宋时轮、金雄,指出:

此战役第一阶段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将美军调到春川及其以西到汉城线,使我在第二阶段中才有机会以消灭伪军为主。
因此,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坚决贯彻多消灭伪军的精神,即是孤立美军,分散美军,创造今后消灭美军有利战机。
必须贯彻大胆迂回与分割包围,以达全歼敌人的作战思想。必须利用天候和敌混乱时,不放松白天作战的任何机会,并须有计划地组织军、师、团直属队配以适当战斗部队,认真搜索溃散之敌和武器弹药。预祝你们胜利。

根据彭德怀的指示,宋时轮传令各部“以勇猛神速的动作,按预定计划猛插猛打,准确合钳”,争取于拂晓前或拂晓时打掉敌指挥机关及炮兵阵地,以利白天继续作战。

这时,县里地区被围韩军已呈溃散之势。

战后,美军将韩军第3师和第9师在县里地区的覆亡,作为韩军作战能力低下的例证,大加指责,并以此为由,撤销了第3军团的番号。

对此,韩方人士多有怨言。他们认为,韩军固然未能顶住中朝军队攻势,但这个责任相当程度上要归咎于左邻的美军第10军。

由于该军与韩军第3军团作战分界线划分不当,该军指挥的韩军第5师、第7师阵地又率先被志愿军突破,才导致县里韩军侧后被围,落入中朝军队“口袋”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国战史记述,当美军第10军防区内的韩军第7师主抵抗阵地被突破,部队被打散时,第3军团参谋人员曾向刘载兴军团长建议:

与其坐等中国军队打进来,还不如主动将县里一带的第3师、第9师撤到上南里一线。

刘载兴将此意见上报韩军陆军总部并请示握有作战指挥权的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部,得到的答复却是:“不管发生任何情况,绝对不能撤退。”

范佛里特的决心是就地坚守,当然不能允许韩军稍战即退。

据称,当日美军第10军还给刘载兴发出了其左翼的韩军第7师“仍在勇敢战斗”的战况通报。

而实际上,这支归美军指挥的韩军部队早已分头撤逃,志愿军迂回部队已经穿过该师防区,直奔预定的合钳地点。

17日凌晨4时,传来上南里北面的五马峙被切断的消息。韩军第3、第9师闻讯阵脚大乱,一线部队纷纷撤出阵地,四下逃散。在县里地区收拢部队时,各部建制已被打乱,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刘载兴怎么也没料到,灭顶之灾来得如此之快。

为了拯救危局,刘载兴在美军顾问陪同下乘轻型飞机飞到县里,在与第3、第9师师长共同研究后决定:

以第9师主力突破五马峙,打开撤退通道;第3师在现阵地采取环形防御,尔后跟在第9师后面逐次转移;撤退目标线为苍村里东西连线。撤退行动由第3师师长金钟玉指挥,刘载兴本人则以请求炮兵、航空兵支援和协调空投补给为由,飞回下珍富里的军团指挥部。

然而,没有等到韩军开始行动,志愿军的迫击炮弹便落到县里、龙浦之间的公路上。已成惊弓之鸟的韩军官兵乱作一团。

被认为战斗力最强而奉命攻取五马峙的第9师第30团,竟吓得转而向东逃进芳台山,其余部队一哄而散,跟在后面落荒而逃,重装备全部遗弃在公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兵败如山倒,场面惨不忍睹。

6、何以没能大量歼敌?

韩军迅速溃散,却是志愿军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意味着很难完成预定的歼敌任务。

当时,第9兵团各部都对没有抓到太多的俘虏,而大伤脑筋。

19日中午,宋时轮接到第60师关于韩军第3、第9师大部,仍在桂芳川以北山中的报告,即命令第20军合击搜剿,具体部署为:

以第60师由东南向西北、第59师由南及西南向北及东北,第58师以一部控制后坪里要点,主力分路向九龙峰周围地区合击。宋时轮电示廖政国:对于完歼韩军第3、第9师,“你军应负全责,坚决迅速歼灭该敌,得手后,并由得力干部负责指挥必需部队进行搜山捕俘”。

第20军立即部署清剿,要求“在政治上应进行深人的动员,说明清剿任务是完成战役任务的重大关键,要大家克服一切困难、想出一切办法,为完成一万俘虏而努力”;在战术上则作出如下布置:

(1)除控制大小要道外,在分剿区内安置大小据点,实行驻剿与奔袭、突袭等手段相结合;
(2)在清剿某一地区时,将各要点道路控制,然后执行拉网梳篾战术,务求不漏一个山沟、一个山头;
(3)为便于搜剿,可在夜间封锁道路控制要点,白天实行搜剿,一发现有敌即日夜不停止搜捕,务求不使漏网。

从19日拂晓开始,第20军部队以芳台山、主亿峰为目标,展开清剿行动,3天俘敌千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志愿军战史称韩军第3、第9师大部被歼,实际上这2个师的人员大都逃散,歼敌仅8000余人。

不过,这2个师的重装备倒是全部落入志愿军手里。

彭德怀曾以“易打难捉”来概括韩军的作战特点。县里围歼战的不彻底结局,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