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仅被誉为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更是无数家长与学生的噩梦。

有多少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而夜不能寐,又有多少学生因为成绩的“稳定”而焦虑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能够提高那一两分,家长和学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寻名师,访名校,做名题,排除万难,费尽心血只为了在高考那次考试中夺得不俗成绩,从此走向更高的跳板,奔向人生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学生而言,在这崎岖又艰苦的奋斗之路上,有苦你就受着,有泪你就憋着,有时间就去学,没时间更要去学。

什么好玩的好吃的、什么想要的想去的,都要为学习退后,都要为高考折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就在越来越卷的高考形式下,一所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以黑马之姿骤然出现于众人之间,以它那堪称奇迹般的傲人升学率力压群雄,引起不少家长学生的“觊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它就是在知名度上能与蓝翔技校齐头并进甚至稳压一头的“卷中之霸”——衡水中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坐落于高考大省河北省的一隅之地,衡水中学并没有什么宽敞的校园,豪华的食堂或干净明亮的教室,它所拥有的无外乎是一群为了追梦而不敢做梦的少男少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你走近他们就会发现,这些学生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亢奋。

似乎有什么魔咒在阻止他们离开书本,他们的笔刷刷刷地写个不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班级的垃圾桶里最多的是写得满满的草稿纸与没油的笔芯。

教室里的空气凝滞中带有酸臭,有一股黏稠的气息笼罩全局,使人不敢去做一些多余的行为,更不敢放声大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不宽敞的教室里挤满了课桌与学生,甚至于时不时还有新学生往里面挤。

就仿佛这不是教室,而是开向成功的最后一班公交车,所以即便拥挤,也是费尽心思往里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就是衡水中学,俗称“清北加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1年,衡水中学便以极高的进入清北的升学率震惊全国。
在往后的几年里,衡水的升学率只高不低,更是在2019年,创造出270多名学生考入清华的壮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辉煌的成就决定了衡水中学必然会被无数家长与学生关注。

在这个“分是学生命根”的时代,衡水狠狠地拿住了家长与学生的七寸,成为无数人梦寐以求的高考圣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少人费尽心思地将孩子塞进衡水,期冀着能够鲤鱼跃龙门。

而衡水中学也因为万千人的推崇好似成为现世版的孔庙,它的衡水模式更是成为一种传播性极强的“宗教”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衡水,德智体美劳被应试教育所裹挟,学生们所需要关注的只有智,只有应试的智。

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时间表,堪比军事化的校园管理,学生们看似是求道者,实际上却好似囚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教室里,学生们不喜走动,不是因为人太多路太挤,而是因为要将挤出的时间留给学习。

题海战术,疯狂刷题,学生们的自觉性不用老师去操心。

因为在那种范围下,那么多人都在学,自己若不去学的话是会被严肃的环境给硬生生压出恐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也是衡水模式的一种“优势”,逼得学生不得不学,不得不卷,而且看上去还是“自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学习,其他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争分夺秒去完成。

就拿吃饭而言,衡水的学生们往往要将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内,并且在排队等饭时还要看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短暂的进食时间本身就不利于健康,甚至于毕业的很多孩子都有胃病。

可大家都选择无视,因为比起不健康,没有出路才更可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实的就是真实的?

就这样,在一种内耗的焦虑下,衡水模式得到了扭曲的认可,得到了极其强大的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往小了说便是衡水体的字体样式成为不少学子模仿的典范。

在一笔一划的勾勒下,衡水体如同机器打印那般完美,完美到失去了人的特性,仅留美观的功利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往大了说,不仅是衡水中学实现了分校的建立,那些已经成型了的学校也开始大刀阔斧地借用衡水模式来提高自己学校的升学率。

说得好听些是为了孩子们着想,说得难听些还是为了升学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运用衡水模式对于学校而言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学生成绩提高,学校升学率提高,貌似是一个良性循环,如果把学生当作机器看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渐渐地,衡水模式融化于教育当中,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教育方法,成为一种功利性的必备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好在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开化,社会上人们的逐渐反思,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衡水模式似乎是一种反青春反人性的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大众视野更多地看到在衡水模式下有多少人考上名牌大学时,很少有人关注在此等严苛模式下究竟毁掉了多少学生本该拥有的少年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班族们可以抱怨自己上班模式的不合理,可以抱怨自己这牛马一样的生活。

而被捆绑起来的木偶学生们,他们所能发出的呐喊只能是早读时那呜哩哇啦的背书声,只能是被强行打鸡血时所喊出的“我要上清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真实的声音在哪里?可是谁又愿意去听真实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毁灭容易,创造却难。

三年衡水模式所造成的缺憾有可能需要这些孩子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去找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只将得失放在眼前,有人觉得辛苦三年值得。

如果将得失放在长远,也有人会说:“吃三年的苦,换一辈子的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言论似乎是很多人的共识,就好像真的有很多成功人士权威人士明明白白地告诉众人:苦三年就能幸福一生。

其实是太多“想当然”成为了“所以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网友针对衡水模式批判道:“衡水模式是中国现代科举制度的缩影,无数青少年成为升学机器,失去了青春的快乐,用眼泪埋葬了灵魂。”

也有人无奈地说:“我们能有什么办法,生在了大省,竞争如此激烈,不这样的话孩子怎么能有更好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似乎教育成为了非黑即白的东西,但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与其制造出考试的机器,还不如教育出一个活生生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衡水模式也许会让孩子获得成功,可成功的背后所付出了什么,真就没人在意吗。

疯狂地趋向于应试,成为应试的天骄,这样以后的日子便会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眼如今大学,有多少大学生是情商堪忧,又有多少人是应试考试可以,但一碰到开放性的题目便两眼一抹黑。

国家如今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不是应试的机器,因此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可以刻苦学习但不可过于劳累,学校可以严格管理但不可严苛管控。

给孩子们留些喘气的空间十分必要,因为窒息的孩子很难走远人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