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对于中美关系的预测一直是热门话题,尤其是中美之间“是战是和”,有不少专家学者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约翰·米尔斯海默就是其中一位。

他是进攻现实主义的代表,也是国际丛林法则的信徒。

22年前他就曾预测过中美关系,并且他指出的“美国最惧怕中国的能力”,正在成为现实。

那么问题来了,米尔斯海默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对中美关系又有何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争议颇多的美国学者

米尔斯海默是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是很高的。

然而,他在国人心中留下的印象并不算太好,很多人都表示,他是“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

这一切都和米尔斯海默奉行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有关,无政府状态和自主原则是他研究国际关系的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米尔斯海默看来,丛林法则在国际政治中非常实用,一个小故事就能讲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变化——

当一只处于壮年时期的狼看到幼虎却不将其吃掉时,就注定会在日后沦为对方的盘中餐。

代入到国际关系中去,米尔斯海默认为各国为了获取安全不得不采取进攻性战略,即“先下手为强”,尽可能扩充手中的相对权利。

而这虽然是获取安全的“最短途径”,却也容易引起冲突和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位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一切行为与观点当然都从美国利益出发,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会无脑鼓吹美国政府。

恰恰相反,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布什政府的反恐战争时,米尔斯海默直言政府偷换概念,并非先发制人。

美国“先发制人”观点,来自布什2002年发表的《美国国家战略》,此后美国政府长期奉行这一信条,比如说伊拉克战争就被称为例证。

然而,米尔斯海默却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这不是先发制人,而是预防性战争。

“先发制人是建立在情报或证据基础上的,各国能够接受,可预防性战争却只是对可能存在威胁的一种想象,并不合法,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自然也不能给战争贴上先发制人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布什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干,米尔斯海默给出的解释是重塑中东局势、介入中东问题。

如果美国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成功,那么也能够给接下来处理伊朗问题和巴以问题提供一定经验与借鉴。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布什政府一厢情愿的想法。

尽管这场战争中美国在军事方面取得了胜利,可是却没有获得太多好处,反而深陷泥潭之中。

正如米尔斯海默所说,这是场“不该打”的战争,也是场“打不赢”的战争。

“避免战争、继续查证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可惜美国因为这场战争错过了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最好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米尔斯海默对中美的预测

从米尔斯海默对伊拉克战争的评价就能看得出来,他本人并不是战争的支持者。

尽管因为奉行进攻性现实主义,他被人们称为“鹰派”,可在中美关系及未来的预测上,他给出的结论也是“和平的可能性远大于战争”

之前,就中美关系问题,米尔斯海默和董云裳、孙哲等人展开激烈讨论。

几人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即中美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很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人提到,在当下背景下广泛战争几乎不可能爆发。

因为它意味着外交约束、国际体系约束、全球化约束以及公众舆论约束同时失效,乃至于连“军事威慑”都失去了作用。

而想要同时实现上述条件,是非常困难的。

外交约束指的是中美之间坚持沟通,这有利于降低战争的风险;

与之相对的就是“隔离状态”,就像1949~1972年的中美关系一样。

不过中美关系早已走过了这个阶段,且目前双方外交关系较为稳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体系约束指的是中美同处于全球网络之中,并且和网络中的其他国家存在利害关系。

一旦中美之间爆发战争,几乎全球所有政府与机构都会蒙受损失,为了避免这种程序,各方必然会共同化解中美之间的战争风险。

全球化约束指的是中美在经济上已经逐步走向了一体化,一旦爆发战争,中美经济都会遭到损害。

公众舆论约束也与此相仿,尤其是美国,毕竟经历了过去二十年的反恐斗争,美国民众已对海外冲突抱有十足警惕心了。

即使上述约束全部失效,也有军事威慑作为最后一把安全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美都是有核武器的大国,一旦开战就很容易从常规战争走到核战争,到时候局面会彻底失控,中美两国恐怕都无法承担核大战的惨烈后果。

米尔斯海默在讨论中指出,中美关系趋于长期竞争。

安全竞争恐怕是无法避免的,不过战争完全可以通过一些选择来规避,只要认识到其危险性即可。

米尔斯海默认为,即使中国并不想去追求在亚洲和全球的首要地位,可随着中国实力不断发展,它与其“客观距离”也是在不断拉近的。

而美国不会坐视这一幕不管,最终的结果恐怕是美国会像遏制德日苏一样遏制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美国过去一直是这么做的。

二战后美国曾经大力扶持日本,可是眼看着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有追赶美国的可能性,美国就立即拿出广场协议,给日本送去了“黑暗十年”,日本至少用了二三十年平复这一创伤。

美国一直阻止中国解决台湾问题,这本身也是种证明。

只不过现在中国的实力日趋强大,美国能做的其实也很有限,中国崛起是不可抵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论文化影响

人们常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底色。

而过去长期奉行儒家文化的中国人,自然是追求和平、没有多大侵略性的,这也是中美和平的一大有力保障。

不过米尔斯海默在21世纪初来华访问之际,却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那是米尔斯海默首次来华,他深深为中国的发展感到震撼,现实中的场景比纸面上的数据更有震撼力。

可这并没有改变米尔斯海默的观点,早报记者问他如何看待中国文化时,他表示文化难以在对外战争中起到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政治是现实的,国际关系凶恶无情,每个国家都生活在危险之中,因此我并不看好文化在避免战争方面的效果……”

此外,米尔斯海默还提到了《孙子兵法》,他认为这是有关战争的说明。

尽管早报记者表明《孙子兵法》只是一种方法论,并不是中国的“道”,米尔斯海默依旧认为中国同美国没什么不同,记者强调的是中国例外论。

采访米尔斯海默的记者认为,中国例外论无从谈起,中国过去曾经有过朝贡体系,这本身就证明中国再度强大也不会和美国一样行事。

米尔斯海默却说这本身就是大国政治内容体现,是权力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单来说,米尔斯海默始终认为中国无法摆脱他理论中的“五个假设和两个目标”——

五个假设指的是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任何国家都有进攻性军事力量,都以生存为首要目标,都理性参与国际事务,其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特别清晰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发展目的”是什么。

两个目标指的是成为地区霸主,并且排除竞争者。

就像美国在过去200年做的一样,而类似的事情不止发生在美国身上,多数西方国家都发生过。

在美国崛起之前,也曾遭到过英国的打压遏制,只不过美国后来迅速崛起了,英国才选择了“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记者问及,美国对中国的大洋遏制是否会随着中国的崛起而停止,就像过去英国对美国做的那样时,米尔斯海默给出了并不看好的答复。

原因也很简单:今天的美国比过去的英国更“强大”,同时也有着更大的野心

当年,英国之所以向美国让步,同它跨区域干涉能力较弱不无关系,可美国绝非如此。

它在全球修建了大量军事基地,而且为了推行霸权做了很多事情,尽管美国霸主地位日益受动摇,可它对中国的遏制恐怕不会停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米尔斯海默还指出,不能指望依靠经济依存关系来避免中美之间的冲突。

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往来一度断绝,可双方并没有爆发战争,反倒是一战前欧洲国家之间经济往来密切,可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爆发了。

“安全比经济更重要,我不能说经济依存关系一点没用,可再紧密的经济交流,恐怕也无法阻止中美在安全领域的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 、预测与思考

当年接受采访时,米尔斯海默就指出,中国有两项能力,最令美国感到畏惧。

一项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能力,另一项则是军事迅速增强的能力。

事实证明,米尔斯海默的预测有一部分是正确的。

为什么署名“一部分”呢?

因为中国的军事实力的确日新月异,可是经济发展速度却并不像米尔斯海默预测的那样,连续几十年都维持在“两位数的增长率”。

实际上这恐怕也是任何大国都难以凭借自身做到的事情,它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米尔斯海默是美国学者,他的推测也都是以美国为出发点的。

我们可以听取他的建议并且展开思考,可全听全信倒也不必,就拿他所谓的“中国争霸论”来说,其实就不太靠谱。

首先,当下国际权力的结构性分配,就不利于任一国家取得主导地位。

苏联刚解体时,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它在国际上是没有什么对手的。

可如今不一样,日本、印度、欧盟乃至俄罗斯都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了,如果要“争霸”,面对的对手不只是美国,更是上述的所有国家

因此,中国不会像米尔斯海默所说的那样,同美国一样争夺霸主地位,而是继续作为几个大国之一,谋求和平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在中美关系问题上中方始终保持克制态度,也并非“国强必霸”

翻阅新闻不难发现,我们很少对美国高层进行公开批评。

尽管过去一段时间,对美国展开了一定反制措施,可无论是反制力度还是反制对象都是把控得恰到好处,我们依旧为中美对话留下了足够的余地。

米尔斯海默之所以认为中国必定会参与争霸,是从西方过去几百年时间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它囊括了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乃至于军国主义,这才有了“国强必霸”的结论,然而这其实并非真实的历史规律。

真正的历史规律,应当是“国霸必衰”,一个国家过于追求霸权,最终必定会导致自身走向衰败。

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美国也不例外,过去美国一味奉行的“硬球政治”已经严重损害了其软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况且,正如相关报道所说,米尔斯海默的预测更偏向于“兜售”,我们大可不必按着米尔斯海默的剧本走。

竞争不在大国之间存在,在小国之间同样存在,米尔斯海默认为,小国受到大国的限制因此竞争始终处于控制之中。

可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大国之间的竞争缺乏限制,彼此不更会审慎对待吗?

当竞争的成本过大时,大国之间自然会“踩刹车”,类似的事情在美苏冷战时期就发生过不止一次。

因此,我们的目光不应局限于竞争,更应该在竞争中找到“和平之路”。

我们坚信中美可以携手并进,互利共赢,也希望美方能意识到这一点,放弃兜售竞争理论,放弃推行霸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董云裳、孙哲、米尔斯海默,中美合作大于对抗,几乎不可能爆发战争》 观察者网

《米尔斯海默:不可避免的对抗-美国中国与大国政治悲剧》 观察者网

《中美关系若照着米尔斯海默的剧本走,当然只有悲剧》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