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新中国,通讯技术远不如现在这样便利,当时人们相互联系要么是电报,要么是信函,在这年的9月份的一天,在湖北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位名叫朱其升的铁匠竟然收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的来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信函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已经成为领袖的毛主席,看到来信的朱其升很是激动,由于不识字,他便委托一位姓孟的老师帮忙阅读,自此,朱其升与主席的关系才为人所知,他们的故事才被众人知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朱其升与主席为结拜兄弟,就像桃园三结义一样,主席他们也是三兄弟,他们的故事还得从武昌起义说起,在这之前,我们还需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以及这三兄弟当时的生活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1年,朱其升在湖南的岩山口朱村出生,这个村子可谓是相当偏僻,由于被地主剥削,朱其升家没有田地,只有一幢土胚房,靠种地为生却没有地,家里还有四个兄弟,生活条件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家境实在贫困,这也导致了朱其升没有怎么念书,刚12岁他便出了远门,干什么呢?给人当学徒,学习打铁、维修等手艺。但是需要知道一点的是,给人当学徒不像现在这样滋润,当时当学徒那是免费劳力,师傅脾气不好还打人,更会使劲儿使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艺呢也是教一点留一点,要想把手艺学到手,不吃足苦头那是不可能的。好在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朱其升在15岁的时候出师了,可是,身无分文的朱其升无处可去,想开铁匠铺也没有启动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出师之后,朱其升选择留在铁匠铺继续给老板当免费徒工。可是15岁正是能吃穷家里的年纪,朱其升也不例外,一天晚上,朱其升实在饿得慌,于是便偷吃了老板家的一点剩米饭,然而最后还是被发现了,随即便被老板狠狠扇了几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其升气不过,他再也不想在这里挨打挨饿了,于是连夜收拾了自己仅有的几件破衣裳逃了出去。然而他走之后他也无处可去,加上又不认识回家的路,最后只能流落街头沿街乞讨,就这样,靠着乞讨朱其升走到了长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正在招新兵,朱其升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但他知道,只要他参军,那他就有地方住、有饭吃。15岁的朱其升年龄身高都达到了要求,于是,他便顺利成为新军里的一员,在这里,他认识了副班长,也是他另外一个兄弟——彭友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彭友胜,也是妥妥的穷人一个,他1884年在湖南粟子港出生,家里也是穷得叮当响,大字不识几个的他早早地就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期间还做过矿工苦力。到了1907年的时候,也是为了吃饱饭,于是便参加了湖南新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参军期间,彭友胜老实本分,干活还十分勤快,所以他很快便被提拔成了副班长,此后不久便认识了朱其升。朱其升和彭友胜一样,都是吃苦耐劳还勤快的老实人,加上他有一手打铁修伞的本事,也愿意学习军队里的技术活,所以修理兵器等活计都让他来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来二去的,彭友胜也就和朱其升混熟了,两人迅速成为了好哥们。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此时湖北革命军赶到了长沙,联系上湖南新军,湖南新军与革命军便分南北两路发起了进攻,也是在这次其一后,二人又结识了青年时期的毛润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都知道,毛润之在青年时期有过一段军旅生活,这段时期便是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当时,他还在学校念书,在武昌起义之后,一位革命党人来到了他所在的学校进行宣传演讲,内容就是宣传什么是武昌起义,起义的意义何在,以及痛斥了当时腐败懦弱的清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为一个有志爱国青年,毛润之听得那是一个热血沸腾,加上当时有些同学也要投笔从戎,毛润之决定:他也要加入革命军的队伍,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一不做二不休,当即他就来到了就近的新军驻扎处,要求参军,然而此时,他面临一个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让三人结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润之

原来,在当时想要加入革命军可没那么容易,因为新军招兵有要求,那就是必须得有熟悉可靠的人做担保,这样才能加入革命军,但是毛润之一个年轻学生,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哪来的熟人做担保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即使没有人做担保,他还是不愿放弃这个机会,于是执着地与负责招兵的人讲道理,两人越说越激动,声音也就大了些,路过的朱其升自然也听见了声音,他很是好奇,于是抱着凑热闹的态度来询问缘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润之不同于普通的文弱书生,朱其升见到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身材高大,英俊挺拔。见他说话条理清晰,了解完情况后,朱其升便问道:“你一个学生不好好读书,为什么想要参军呢?”润之斩钉截铁地答道:“为革命而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他目光坚定,回答得掷地有声,朱其升直接被眼前这位青年鼓舞到了,他决定要帮一帮忙。朱其升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做担保,于是便把人领到了彭友胜的跟前,想让他一起帮忙。彭友胜看着眼前器宇轩昂的润之,得知他有文化学识也好,还热爱革命,心里那叫一个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彭友胜和朱其升二人便一起为毛润之做了担保,让他参了军。经过上级批准之后,毛润之顺利加入了革命军,可是空有学识不会开枪是不行的,毕竟这是军队,所以自然而然的,他成了一名新兵,开始了学习列队、步法和射击等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训练期间,朱其升对他格外照顾,像是稍息立正之类的步法都是朱其升负责指导的,不仅如此,就连打靶的时候怎么瞄准、扳机该怎么扣动之类的射击技巧都是朱其升教导的,可以说,朱其升就是润之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个老师,当然他们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润之天赋很好,加上人又很勤奋,所以不管学什么都是又快又好,每一次他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就连一些老兵都不如他,可谓是后来者居上,再者他又有学识,很快就成了“红人儿”,作为他的担保人,彭友胜和朱其升那是倍儿骄傲、倍儿有面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毛润之的枪出了问题,他修了半天都没修好,朱其升见到之后,三下五除二地就把枪给修好了,看到此情此景,润之不禁感叹:“在这方面,你真是个能手!”可别光说别人了,他觉得别人很有本事,别人也觉得他非池中之物!这又从何说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在军旅生活中,彭友胜和朱其升以及润之等都是一起生活的,在这相处中,他们发现,相比较其他人得过且过,润之来到这里后十分勤奋,妥妥的优秀标兵。还有一点就是,这群人中大部分都没什么文化,不识字的更是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文化的毛润之在这里显得十分出众,他学识渊博,在闲暇之余,会给战友们讲一些四大名著里面的故事,他讲故事可不是单纯地讲,而是引经据典,讲故事里的道理教给战友们,不同于一般的教书先生那样死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让这群目不识丁的大老爷们听懂,润之也费了不少功夫,他想着法子把故事说得绘声绘色,往往听众不自觉地都听入迷了!看到这样的毛润之,彭友胜和朱其升对他那是刮目相看,加上润之年龄小,于是二人就更加照顾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在天气转冷的时候,朱其升看见润之穿的衣服还很单薄,于是便把自己的新棉衣给他穿,每当伙食上有红烧肉加餐的时候,朱其升还会将自己的红烧肉夹给润之让他补身体,因为,他是他心眼里佩服对方,也把他当成了弟弟照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润之过于优秀,但是身板看着还是比较瘦弱,于是难免有痞子故意找茬,朱其升看到后立马上前维护润之,然而对方也不是善茬,痞子蠢蠢欲动想和朱其升与润之干架,彭友胜得到消息后立马赶来,将痞子狠狠批评一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个人一起谈天说地,关系越来越好,他经常还会教彭友胜和朱其升写字和认字,帮战士们写家书,其中朱其升就找润之写过三四封家书,可惜后来都没能留存下来。他们的故事还不止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天,润之给他们讲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彭友胜和朱其升很是心动,于是三人当即结拜为兄弟,从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用树枝当香,撮了把土当做香炉,就这样在枫树下拜了把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由于天寒地冻,朱其升半夜发起了高烧,整个人烧得红通通的,润之发现后,连忙熬夜烧水照顾,直至对方退烧,退烧没多久,他们所在的部队就收到了上级命令,要往浏阳进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途中,他们连夜急行,然而天公不作美,半夜下起了雨,淋了雨的润之开始体力不支,最后竟掉了队,于是朱其升和彭友胜连忙找起了这个年龄最小的兄弟,找到之后,三人本来准备按计划相互扶持赶上大部队,不没成想,意外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当他们赶路的时候,恰好遇到敌人在大肆抓捕革命军,如果不赶紧隐蔽起来,那么结果可想而知,紧急之下,三人找到了一处隐蔽之地藏身。本以为敌人很快就会离开,哪知对方压根就不按常理出牌,他们在这里一待就是3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不暴露,兄弟三人愣是藏了三天三夜,期间不吃不喝,等到敌人走后,三人已经是饿得话都说不出来了!出来后,好心的村民给了他们食物和水,稍作休整之后,他们便相互扶持赶路寻找大部队,也因为这件事儿,三兄弟的感情更加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在1912年的时候,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协议,一时间没仗可打,兄弟三人所在的军队也发了饷银要解散了,润之甚至读书的重要性,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回去继续念书,得知他的决定,彭友胜将自己得到的银钱给了他,朱其升则为了办了践行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别后,润之回去继续念书,朱其升也回了老家以打铁维持生计,而彭友胜则是继续选择待在了部队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朱其升回到老家之后,他怕别人知道自己曾是革命军,从而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于是便将此事瞒得死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多年后,彭友胜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并且已经是少尉排长,当在报纸上看到好兄弟润之的新闻后很是激动,于是他整理好着装再次见了一次阔别已久的好兄弟,多年未见二人有很多话要说,他们聊了许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见面,润之邀请彭友胜和他一起干革命,然而彭友胜甚至自己没什么文化,对好兄弟也起不到什么大作用,于是便婉拒了对方。分开之后,彭友胜还参加了北伐之战,然而国军日渐腐败,勾心斗角的事情经常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友胜在部队里越待越不是滋味,于是在1940年的时候,彭友胜以年龄大了为由回乡务农去了。可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务农哪有那么容易呢?所以,回乡之后彭友胜没身份没背景,日子过得很是贫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得知润之当上了国家主席,彭友胜很是激动,他没想到,当年那个结拜的小弟弟已经成了国家伟人!1951年,土地改革的工作进行到了彭友胜的老家,工作人员经过调查,把他家认定为贫农,并分配了土地和耕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日子越过越好,彭友胜很是感念,于是便请来村里学问最高的老先生为他代笔,给已经成为主席的兄弟写了封信,信里,他说着自己家被划为贫农的事儿,并且还提出想要找份工作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席收到来信后给他回了信,信中建议他“待在乡下”为好,并且还默默给予了彭友胜许多帮助,彭友胜无以为报,便摘自己中的茶叶制成茶包寄给主席,从未间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朱其升则是在1952年收到主席的来信后,拿着他寄来的钱搭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阔别多年,两人再次见面分外激动。为了招待朱其升,主席特地让后厨做了红烧肉,此间他们谈天说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其升在北京待了一个月,期间,他将自己所知的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主席,临走前,主席将自己赚来的500元稿费给了朱其升,这笔钱朱其升没有独占,而是拿着钱成立了“和平油布雨伞厂”,给许多流落街头的手艺人一个谋生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主席又与朱其升见了几次面,每次见面都离不开群众生活发展这个话题,到了1956年,朱其升因病离世。主席以自身行动为众人做了榜样,尽自己所能帮助友人。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真诚待人,虽然三人的人生选择不同,境遇不同,但他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兄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