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盘古开天和女娲造人之后,有巢氏筑巢的事迹最早出现。
在远古的时候,禽兽多而人民少。人们斗不过禽兽虫蛇。这时出现了一位圣人,用木材筑巢,以躲避各种敌害,人们对他心悦诚服,公推他为首领,称之为有巢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巢氏筑巢避害(图片源于网络)

这是战国时《韩非子》《五蠹》的一段记述。《韩非子》接着说:如果到了夏代,人们仍然筑巢居住。一定会被当时人耻笑,《韩非子》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时有一时的办法,古代的办法不能照搬到当时来用。
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最古老的人。尽管典籍中也记载过盘古氏的名称,但没有什么事迹,开天辟地的盘古是神。造人的女娲无疑是神,战胜灾难的女娲则具有半神半人的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巢氏形象(图像由AI生成)

与盘古和女娲不同,有巢氏虽然是圣人,但毕竟是真正的人。有巢氏不是神,也不是半神半人,而是一个完全的人。有巢氏得到人们的拥护,成为天下的王,是传说中的人王。以有巢为姓氏,也就是氏族首领。氏族首领首次以人的形象出现在故事当中。
有巢氏的传说出现也比较晚,韩非子本人生活于战国末期,《韩非子》的成书只能更晚。春秋时的孔子《论语》中提到最早的是尧,尧以前的神祇或氏族首领都出现在战国以后的神话传说中。《孟子》《滕文公下》中讲到尧时人因水患而巢居,但没有提到有巢氏的名称。
《庄子》《盗跖》中这样说:
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人们住在巢中躲避侵害,白天到地上捡拾橡栗,晚上到树上歇息,因此被称为有巢氏之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始人在树上筑巢居住(图片源于网络)

有巢氏之民是一个氏族,《庄子》没有突出某一个人。捡拾橡栗显示了当时人的采集业生活,是农业出现之前的原始的生活方式。
三国时吴人项峻所著的《始学篇》早已散失,后世记录的片段中记述:上古时人们都住在洞穴里,出现了一位圣人,教导人们筑巢居住,现在南方人住在巢中,北方人住在洞里,都是古时留下来的遗迹。项峻的观察准确而敏锐,南方原始人最早把房屋用木材架起来防止潮湿,北方原始人由穴居转为挖掘半地下房屋抵御寒冷。
南宋时郑樵的《通志》说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他们结巢,以避虫兽之害,且以果实为食,因此被称为有巢氏,也叫大巢氏。
西晋皇甫谧《高士传》提到尧时有隐士住在山中不问世事,以树为巢睡在上面,时人称为“巢父”,与另一位隐士许由是好友。《通志》说这个巢父是巢氏的人,巢氏是有巢氏的后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巢父形象(图像由AI生成)

《逸周书》收录了一些古代文献,大约汇编于战国时期,可能经过后人增删。《逸周书》说当初有巢氏的大臣独断专行,有巢氏夺了他的权,恼怒的大臣发动叛乱,有巢氏被迫出逃。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南宋罗泌的《路史》也记载了这样的故事。这些记述应当与有巢氏传下来的巢氏古国有关,对于了解远古的有巢氏没有任何价值。
人类源于古猿,本来就住在树上,写《韩非子》、《庄子》的人都不知道这个事实。人类常到地面行走之后,仍然经常回到树上。很多鸟类都会筑巢,猿人学会筑巢并不困难。猿人筑的巢不能保存,猿人在当今已不存在。今天已无法看到猿人筑巢的遗迹,只能看到还有落后的原始人筑巢居住。如果把最早筑巢的猿人当作有巢氏,有巢氏之早,甚至要早于习惯在地面上直立行走的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鸟类筑巢(图像由AI生成)

有巢氏筑巢故事中所讲的人类,虽然仍很原始,但已适应了地面上的生活,重返树上居住,实际上既是转变又是回归。而且,人们筑巢的本领必然有很大提高,这是人类建筑文明的一项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巢氏形象(图像由AI生成)

有巢氏筑巢的创造是这样的古老,早于所有其他的文明事迹。因此,有巢氏筑巢是盘古开天以来,女娲造人之后的第一段传奇。而且,这个传奇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故事的主角不再是虚构的神,而是真实的人,是原始氏族的首领,是筑巢技能应用的代表。这个故事也不再是神话,而是从神话转向传说,神话时代从此进入传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