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55年,伟人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号召,激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许多青年都被这句话激励着,甚至有的知识青年迫切地想要到农村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故事是:“知青”白启娴。

她作为知青上山下乡,却在劳作中因为一句“玩笑话”嫁给当地农民,

因为此事白启娴还登上了报时,爆火一时。

我们不禁好奇,白启娴的婚后生活究竟如何?她后悔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8年12月,一群大学生带着行囊走上了上山下乡的路,

他们是响应号召,主动到农村去的,

一个名叫白启娴的大学生显得格外兴奋,身上有股用不完的劲儿,

同学们都问白启娴兴奋什么,白启娴说:“能作为大学生上山下乡我很荣幸,这里将是我的发挥光芒的一片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启娴1943年出生于北京市,6岁的时候母亲不幸离世,

父亲独自带着白启娴和妹妹生活,父亲是工人收入可观,从小就让白启娴接受教育,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白启娴的性格活泼,犹如一个男孩一样,脑子也极其灵光。

1957年,11岁的白启娴步入中学时代,她以语文、数学全部满分的优异成绩进入了北京最好的中学,也就是北京师范附属女子中学。

那时对于上山下乡,白启娴没什么概念,只觉得有些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启娴的父亲是工人,所以总是激励她努力学习有个好前程,

在校期间,白启娴奋发读书,终于在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师范大学,

在当时谁家供出一个大学生,都是值得骄傲一辈子的事情,比我们现在所说的研究生还要稀有得多,

父亲欣慰极了,连夸女儿是随自己的聪明头脑:“女儿,你在大学好好学,出来了前途一片光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大学期间,白启娴接受了高等教育,思想逐渐进步,也逐渐明白伟人所说的上山下乡是什么意思,

她想:“我学了这么多知识,却没有找到用武之地,或许如伟人所说在农村我可以大有作为。”

从那以后,白启娴的心里悄悄埋下一颗想去农村的愿望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8年盛夏,白启娴大学毕业了,12月伟人下达指示:“知识青年很有必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但这是自愿的,如果不想去的就在城里嫁人生孩子。

白启娴的心里有许多远大的抱负,如果她就这样嫁人生子做家庭主妇,她不甘心。

父亲:“女儿,爸就想让你安安稳稳地过一生就行了,你就算是嫁人生子也会幸福的。”

白启娴:“爸,我不想当家庭主妇,等我上山下乡回来,我可以参军还可以招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女儿这样说,父亲便不再说什么,只嘱咐女儿到那边照顾好自己。

白启娴回忆到这里,车子停了,她被分配到了河北沧州沧县阎村,

从此白启娴开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农村生活,

殊不知,接下来白启娴会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改变自己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启娴呼吸着农村里的新鲜空气,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看着在农地里劳作,干劲十足的村民们,白启娴觉得自己的决定没有错,

性格大大咧咧的白启娴很快就跟村民们“打成一片”,有说有笑的。

“都说城里来的姑娘娇气,我倒没看出启娴姑娘有什么娇气的。”

“是啊,又踏实又能干,要是能一直留在村里就好了。”

大家都以为这是一句玩笑话,哈哈一笑就过,白启娴听着别人夸自己害羞地低下了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白启娴被安排去小学当老师了,

因为村民们普遍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孩子们也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不是放羊就是种地。

当老师后,白启娴上山下乡的生活渐渐稳定下来,

如白启娴想象的一样,她的知识在这里发挥了作用,在同学们面前熠熠生辉,

面对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怎么能不心动?

村里许多小伙子,都仰慕着白启娴,村民们也都想让白启娴一直留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0年1月的某天,没有课程的白启娴与大家一起参加集体劳作,

“白老师,您是不是马上就要回城了?”

白启娴笑着说:“算算日子,差不多了。”

一位中年妇女低着头干活,边说:“白老师,有您上课,俺们娃都会写读书写字了,跟您干活,您还教俺们唱歌,舍不得您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个妇女搭腔道:“白老师,您聪明又能干还是大学生,到底还是看不上俺们农村的吧?”

白启娴一听这话急了:“那咋会?我教娃们读书,你们教我种地,互相学习的,伟人就是号召我们中下贫农结合再教育。”

妇女漫不经心地说道:“俺也不懂啥是结合再教育,白老师你要是真心实意为咱村做贡献,可以嫁到咱村,咱村有个毕振远刚好讨不到媳妇,您嫁到这里,就能一直生活在这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启娴想都没想,锄着地说:“行啊,嫁就嫁,我是真心为咱村做贡献的。”

其实白启娴只是随口一说,就如上次开玩笑一样,

没想到村民们当真了,当天就领着白启娴看毕振远,

“毕振远比你小4岁,是咱们这生产队的记工员,人虽然瘦小但是老实,你要是嫁给他就过好日子吧。”

这时,白启娴远远看着不优秀的毕振远,仍倔强地说道:“行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0年2月2日,毕振远家张灯结彩,

今天是毕振远大喜的日子,他即将迎娶27岁的白启娴为妻,当天许多村民都来了,就连村长和书记都没缺席,

俩人已经在村民的怂恿下,到公社登记结婚了,

在喜宴上,毕振远兴奋过头,酒一杯杯下肚高兴极了,

同村的兄弟都说:“你小子行啊,一娶就娶了下乡的知青大学生!”

“别看人毕振远没文化,娶的媳妇倒是有能耐得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人们的夸赞中,毕振远也迷失了自我……转眼天黑婚宴结束,

白启娴蒙着红盖头,坐在床上等待自己相伴一生的丈夫,

酒气熏熏的毕振远站都站不稳了,摇摇晃晃地掀开了白启娴的盖头,

白启娴看着毕振远,这是白启娴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毕振远,

白启娴觉得自己是不是草率了,与这个男人相识6天就匆匆结婚,但此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振远皮肤黝黑、面容丑陋,没一会又跑到一旁呕吐起来,

大婚之夜,白启娴哭了:“谁是这个世界上最丑的人,谁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傻的人?”

毕振远仍在一旁呕吐,甚至醉的摔到地上,白启娴自言自语的说道:“你是这个世界上最丑的人,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傻的人。”

其实,白启娴除了在别人的怂恿下负气结婚外,还有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4年1月27日,大约是白启娴与毕振远结婚四年后,

《河北日报》报道了白启娴的事迹,这是白启娴写信投稿才得以报道的,

在报道中,《河北日报》引用了白启娴的信内容,大致意思如下:

“原来我是一个大学生,走到哪儿都有人夸奖,她们说我“了不起”,后来她们看不起我,说我嫁给了农民,一辈子落在农村,没有前途,更没志气、没出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问:“农民怎么了?没有大粪臭哪来的五谷香?”我打心眼里佩服,农民光荣且自豪!他们辛勤种庄稼让我们吃饱饭,我嫁给农民不是没出息,而是有更大更广阔的地方可以施展身手、闪闪发光、前途无量!”

经过报道,白启娴的事迹被许多人所知,就连领导都格外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还没有听说过有知识分子和中下贫农结合的典型,

有了白启娴的事迹,许多知识青年在白启娴的影响下,积极前往农村进行经济建设。

期间,也有许多女知青在那里结婚生子……

从那以后,很少听见贬低白启娴的声音,反而是称赞白启娴是“反潮流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媒体的记者争相采访白启娴:

“白小姐,您嫁到农村后生活得怎么样?幸福吗?”

“我丈夫很勤奋,是我想象中的朴实农民形象,我们婚姻很美满,生活很幸福!”

事实果真如此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则不然,白启娴是大学生毕振远是农民,二人的文化和思想的差异悬殊过大,常常因为一些琐事而吵架,每次白启娴都被气的埋头痛哭,

时间久了两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观念的差距也明显起来,逐渐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有时,毕振远气急了还会动手打白启娴,但是每次动完手毕振远都会道歉,

那次白启娴忍无可忍,想让村干部帮忙开离婚介绍信,

村干部首先努力地调和夫妻二人的关系,因为当时离婚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村干部的调解,毕振远认错了:“只要不离婚,俺怎么着都行。”

后来,白启娴生了三个儿女,为了孩子白启娴也不提离婚了。

当初那个“耀眼”的大学生不见了笑容不见、活泼也不见了,替而代之的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整天郁郁寡欢。

白启娴常常自问:“我真的错了吗?”,她将自己的故事写成信寄给报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后白启娴一举成名,社会地位平地起,

甚至有领导来拜访白启娴一家的时候,发现村子里没电,为村子上通电,

村民们都很感谢领导,同时也很感谢白启娴,

毕振远见状,脾气也变得温和,一切都在向美好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人们渐渐忘记了轰动一时的白启娴,知青嫁给农民的故事只是偶尔提起,白启娴的生活又回到了起点,

每当白启娴过不下去的时候,她都会劝慰自己:“结婚8年了,一步错步步错,现在又能如何挽救?孩子都3个了,好好过日子吧……”

1979年,白启娴忽然被调至沧州师范专科学校任职,

在办公室里,没几个老师跟白启娴搭话,反而是常在背后讨论白启娴,

有时语气嘲笑,有时语气惋惜……

白启娴即便听见了也只能装作没听见,独自一人伤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某月,多年不联系的父亲联系白启娴,

传话的人让白启娴赶紧回去:“你父亲不行了!”

白启娴闻言赶紧赶回家去,父亲虚弱的躺在床上挺着一口气,似乎在等白启娴回家,

父亲说:“启娴啊,知女莫若父,爸知道你过的不好,如果当初知道是这样的结局,爸一定阻止你下乡,实在不行就离婚吧……”

父亲似乎还有话没有说,但一切都在不言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启娴握着父亲的手,感受着余温,回想起自己嫁给毕振远那时回门的时候,

父亲趁毕振远睡着,悄悄将自己拉出去,劝自己离婚,

那时,白启娴只觉得父亲事事不理解自己,都要与自己作对,

一气之下拉着毕振远回到农村,连跟父亲告别都没有,逢年过节也很少回家。

虽然后来白启娴也想离婚,但是她觉得她回不了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父亲走了,遗愿竟然还是劝自己离婚,

白启娴这才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

安葬好父亲后,白启娴于1981年12月向法院提出离婚,法院同意了,

这一次她下定决心不再心软,毕振远也出奇的没有挽留,

两人协商孩子们的抚养问题,双方僵持不下,

最终,白启娴主动作出让步:“那就等小女儿长大了,再离婚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2年11月,白启娴的单位照顾白启娴的家庭,表示可以让白启娴丈夫来学校做临时工。

白启娴决定写信告知毕振远,回到住处白启娴坐在书桌前久久没有落笔,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白启娴想:“如果毕振远来当临时工,收入可能会增加,家庭情况就能改善……这样的话或许能不离婚,结婚12年了,总归不离婚是好的。”

想着想着白启娴睡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天邻居来白启娴的住处借东西,意外发现白启娴没了气息,

后被查明,白启娴属煤气中毒身亡,

白启娴这悲惨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去世那年她才3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山下乡那年白启娴25岁,正值人生大好年华,

如果顺利回城,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嫁给农民本没有错,错在白启娴没有了解就草草结婚,错在一句玩笑就定好终身大事,错在不听父亲劝说一意孤行,

但无法反驳的是,白启娴作出的贡献,赢得了国家和村民的尊重。

谨以此文,希望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