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中,扮演的基本都是失败者的角色。

割地赔款、赔礼道歉,这些屈辱而又刺眼的词汇,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近代史书上。

直到1952年,澳门“关闸事件”发生,新中国政府在同葡萄牙政府的冲突中,逼着葡方承认错误,赔礼道歉,取得了第一次边境冲突的胜利。

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虽然不如开国大典那样耀眼夺目,但是也足以载入史册。

因为它再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

那一页浸满血泪的近代史,终于彻底翻篇了。

历史悠久的关闸

15世纪末,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西方国家,向东方世界露出了殖民扩张的獠牙。

从17世纪开始,葡萄牙人垄断了澳门的对外贸易,把丝绸、瓷器、药材源源不断运到印度、日本和西欧,依靠中国的商品和劳动力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

鸦片战争爆发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被迫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自此以后,西方列强犹如草原上闻到血腥味的鬣狗,纷纷将贪婪的目光对准了摇摇欲坠的中国。

1887年,葡萄牙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葡里斯本草约》,在草约中加进了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字样。

澳门,从此脱离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新中国成立后,葡萄牙政府尚未与我国建交。

从内地去澳门,经过拱北海关,迎面有一座牌坊式的建筑,这便是著名的关闸。

古关闸是明代政府修建的,每月只开放6次,只用于从内地向澳门输出粮食,平日就用封条封住。

1949年后,中、葡双方在关闸都设有岗哨,两边各有哨兵站岗。

当时,葡萄牙在澳门驻军约为1500多人,大多都是雇佣的黑人兵。

大陆解放,给葡澳当局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很多澳门居民,因为新政府的成立,不再对殖民政府唯唯诺诺,而是挺起腰杆,展现出了一副与旧中国格格不入的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昔日温顺的羔羊不再如从前一般驯服,葡澳当局恼羞成怒,如坐针毡。

受到当局态度影响,驻守在关闸的葡萄牙雇佣兵大多仇视大陆。

他们有时候会以肢体和表情的方式挑衅我国的哨兵,有些过分的还会吐口水、扔石头,试图挑起纷争。

而我军边防部队一直坚持两大原则:第一,既不挑衅,也不示弱;第二,坚决不开第一枪。

因此面对葡方哨兵的挑衅,我方一直尽量保持冷静,能忍则忍。

这种状态维持了几年,关闸附近一直保持着基本的和平。

直到1952年7月25日,一件偶然的小事差点引发一场大祸,险些酿成两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关闸事件爆发前后

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炎炎夏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0师29团的战士和往常一样,在关闸口岸值勤。

下午6点10分,一名莫桑比克裔殖民军士兵站岗时多次故意将脚伸过中立区域,试图挑衅。

我军战士懒得搭理这种“小儿科”,直接不予理睬。

谁知那个“黑家伙”在试探几次后,觉得无趣,便直接一脚踩进了中立区,并将双方之间代表分界线的“木马”推向我方一侧。

这个看似无心的举动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内涵。

早在1945年8月,日军撤离后,葡澳当局趁着国民党政府还未派人接收关闸前,就私自将原有的关闸向中国内陆方向移动了33米,并设置岗哨。

这样一来,中国的领土就在不知不觉中被侵吞了。

这是老牌殖民帝国惯用的“蚕食领土”手段,在世界各地屡试不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我军哨兵赵学登看到葡方士兵的越界举动以后,就打手势,让那个黑人士兵往后移。

但对方气焰嚣张,完全不听警告,反而召来九名葡兵,为自己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