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6月20日电 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温州,尽管有“水乡”之称,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属中度缺水地区。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由于水资源时空布局不均,水的调配能力不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解“缺水之困”,温州开启了城市高质量多水源供水新体系建设,其中,“多联互保”的现代化供水保障新格局成为重要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珊溪水库航拍。新华网发 赵用摄

八大水库互联成“网”

联出新时代供水“新版图”

2022年,温州的乐清市、永嘉县片区气象干旱指数一度达到“特旱”。为给这些片区“解渴”,当年年底,一条连接瓯江南北的保供水应急工程(乐清段)动土开工。80天后,生活在瓯江北面的市民拧拧水龙头就能享用来自瓯江南面的优质自来水,有效缓解了缺水窘况。这个温州版的“南水北调”工程是温州市公用事业“水务一体化”的一个样板。

翻开温州水库地图,温州市公用集团所辖具有原水供应功能的水库共有8座,总库容20.32亿立方米,约占全市300多个水库总库容的83.7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珊溪水库。新华网发 温州市公用集团供图

随着公用事业一体化的推进,一个个原水互联互保工程陆续实施,温州城市原水供水“家族”打破了空间界限,8座水库互联成网,成为温州市公用集团“一盘棋”供水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抓手,开辟出温州供水“新版图”。

“我们把分散在各地的水库通过下游引水管网串联、连通起来,实施‘一网、一主体’集中统一调配,实现涝时储存洪水,平时保供水,将有限的水资源最大程度保护好、利用好。”温州市公用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体化”改革,实现联网水库互为备用水源,城区供水实现单一水源供水向双水源、多水源供水跨越。

七大引调水工程

  引“清泉”跨越山海润泽民生

在瓯江引水西向分水隧洞的施工现场,机器声轰鸣不停,一台长达150米的硬岩掘进机正在穿山掘洞,开辟地下输水通道。“近日,我们已顺利实现岭西隧洞段贯通。”工程项目经理刘贺介绍,岭西隧洞施工进度比原计划提前20天完成,将为温州西向水厂提供优质水源。

据了解,水库原水走出深山流向千家万户,离不开引调水工程这条“生命大动脉”。瓯江引水工程是目前温州引水流量最大、输水隧洞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引水工程,还将承担起城市应急备用供水、河网生态补水、灌溉及防洪排涝的重要作用,是一条润泽温州未来的“生命线”。

“工程预计2026年建成投用,届时,年均引水量将达到7.43亿立方米,可惠及温州420万人口,形成‘珊溪水库、泽雅水库和瓯江引水工程’互为备用的多水源供水格局。”温州市公用集团瓯江引水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泽雅水库。新华网发 温州市公用集团供图

为建立全域平衡供水能力,温州市公用集团在布局“大水网”战略中,构建了瓯江引水工程等7个引调水工程。目前,除了瓯江引水工程在建外,其他6个引水工程均已完工。

其中,赵山渡引水工程保障了温州近600万人的饮用水安全,被誉为温州的“输水大动脉”。平苍引水工程保障了龙港市、平阳县鳌江平原、萧江镇的常规用水需要以及苍南县城应急供水需求。楠溪江引水工程、平阳五十丈引水工程、苍南县城珊溪引水工程、高楼泵站取水工程通过“精准调水”,让当地居民实现从“喝水难”到“喝上水”、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7个引调水工程通过一条条深藏大山深处的输水隧洞和沿线压力管道,构成富有活力的“供水脉络”, 让“清泉”跨越山海,润泽民生。

一体化催生“原水共富线”

  “水经济”源头活水汩汩来

5月份以来,珊溪水库进入有机鱼的捕捞旺季,这给库区周边经济薄弱村带来丰厚的渔业收益。得益于珊溪水库常年保持的优质水质,温州市公用集团在当地开发了保水渔业,让村民从中获取收益累计已超过10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珊溪水库有机鱼捕捞。新华网发 温州市公用集团供图

不仅是渔业,珊溪水利枢纽工程还助力库周山区找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发展路径,助力共同富裕。“珊溪水库依托水生态所培育的水制品生产、水能源利用、水旅游开发、水养殖发展等产业,带动库区乡村振兴,为山区县迈向共同富裕构建了生态产业体系。”珊溪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珊溪水利枢纽所辖两座水库均属国家级水源保护地,水质位居浙江八大水系之首,“原水”成了当地招大引强的优质资源。目前,珊溪水库的清洁原水已吸引娃哈哈、CoCo蜜、好记忆乳业等企业入驻“水经济产业园”,数条亿级生产线落地,为山区共富“蹚”出了新路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原水共富线”。

据介绍,温州市域原水统一调度计划将于2024年年内正式落地实施。今后,温州市公用集团将借助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已建信息化系统,打造原水统一调度智管平台,接入各供水水库水位、流量和气象信息等关键数据,对集团所辖水库进行全面感知、全过程监控,实现原水统一调度精准化、智能化,进一步发挥原水保供的“主心骨”和“压舱石”作用。

从高品质保障供水,到“智能调水”,供水一体化工程绘就了一幅幅“绿色、智能、人文、生态”的幸福画卷。“未来,我们将根据公用事业一体化改革总体部署,坚持‘全市一盘棋’原则,加快推进原水互联互保和备用水源工程建设,逐步打造‘全域成网、流域共济、多源互补、丰枯智调’的高质量温州原水网,实现城乡居民共享优质水源,切实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温州市公用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监制:翁璟

策划:马江

统筹:胡炎桢

文字:周筱隆

设计:战晓菁

核校:韩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