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形”包围圈这个理论最早由解放军前空军大校戴旭提出,并出现在其著作《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中。

“C形”包围圈指的是美国及其盟友在中国周边构筑的一个类似字母“C”的弧形包围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包围圈由一系列岛链与陆地国家组成,北起日本列岛、南到东南亚诸国,西至印度、阿富汗,并在中国的西南、正南与正东方向画出了一个巨大的弧形。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美国先后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签订了《美日安全条约》、《美菲条约》、《美、澳、新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等,构建起了主要针对中国的亚太军事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上述国家中,有些与中国的关系还算不错,但倘若中美关系恶化,需要它们选边站队时,很可能会因为扛不住压力而成为美国的反华“帮凶”或“跳板”。

在美国的众多跟班中,日本可以算是老牌的反华积极分子了,同时也是美国岛链战略中最为倚重的盟友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日联盟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当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针对太平洋岛屿的战略文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日本建设成一个对美友好的“独立自主国家”。

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虽然没有名义上的军队,但其“自卫队”的实力却远超大多数国家的军事力量。

尤其是拥有一众新锐战舰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其综合实力完全可以排进全球前六,在亚洲范围内也至少能挤进前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除了日本自身的军事实力外,日本境内还存在着诸如横须贺、佐世保、嘉手纳这样的美军基地。

据统计,目前驻日美军的总兵力近四万人,一旦“日本有事”,驻日美军将能够立刻予以配合与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日本外,韩国对于中国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隐患。

朝鲜战争结束不久, 美韩两国就签署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同盟。

该同盟一方面能够给韩国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为美国岛链战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军事资源。

从理论上讲,中韩关系远好于中日关系,中国与韩国之间也不存在什么“深仇大恨”。

然而,目前的韩国与日本一样,也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在很多方面都要对美国唯命是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悉,韩国政府已原则上同意美方在韩部署更多的先进武器,包括极为敏感的战略轰炸机和核潜艇。

如果这一构想最终成为现实,那么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不仅会受到严重影响,中韩两国的关系也可能会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台湾省作为第一岛链的核心,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派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台湾的解放,影响了我国的统一进程。

在此后的数十年间,美国充分发挥了台湾的地缘战略优势,使其在阻挠和遏制中国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俄乌冲突爆发后,一度“受到鼓舞”的台湾当局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与美方的“军事互动”也较以往频繁了不少。

或许,我们只有等到国家统一之后,台湾这个中国大陆附近最大的“隐患”才能被彻底消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台湾岛的西侧,是以越南、菲律宾和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

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就曾企图通过入侵越南,建立反中苏势力,可惜最后未能如愿。

冷战结束后,美国开始通过扶持亲美政党,经济武器援助等方式,想让东南亚诸国加入到自己阵营中,并积极改善与“宿敌”越南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东盟诸国而言,中国与美国都是体量比自己大多的国家,谁都惹不起。

因此,这些国家大多会采取“骑墙”的政策,与中美两国均保持着相对不错的关系。

不过,也有某些国家似乎铁了心地想倒向美国,菲律宾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2016年,美国就曾借黄岩岛仲裁闹剧,插手中国南沙海域问题,不过却遭到了中方强有力的回击,最终铩羽而归。

此次危机之后,中菲两国关系有所回暖,然而随着小马科斯的上台,菲律宾再次充当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马前卒。

从近期中菲两国在南海仁爱礁海域的对峙情况来看,中国方面做到了软硬皆施,有礼有节。

而占不到半点便宜的菲律宾短期内应该不会再有什么出格的举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随着中美关系的持续变化,菲方今后会不会再度铤而走险现在还不好说。

总之,像菲律宾这样的地区小国,慕强是它们的特征,反复横跳是它们的常态。

只有我们在西太平洋地区对美实现了压倒性优势,菲律宾才有可能彻底放弃与中国唱对台戏的念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第一岛链外,美国在距离欧亚大陆更远一些的第二岛链也有着长期的谋划和布局。

在2021年成立的AUKUS联盟中,位于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结合部的澳大利亚得到了空前的关注。

从历史上看,澳大利亚可以算是盎撒集团的核心,也是与英美两国走的最近的国家。

近些年,由于中美关系的恶化,作为美国马前卒的澳大利亚也多次对中国出言不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让澳大利亚更好的发挥其地缘优势,继续对中国进行牵制,美国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澳大利亚开启了出售核潜艇的先例。

而一旦澳大利亚如愿获得这些潜艇,其威慑范围将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本地区的战略平衡也将被随之打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是“C形”包围圈中最西侧的国家,也是中国西南方向上最大的威胁。

为了进一步遏制中国,美国已经将印度视为其“印太”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并为印度提供了不少经济与军事援助。

2020年,中印军队在边境地区的加勒万河谷发生武装摩擦后,两国关系一度陷入低谷。

虽然四年来,双方并未再次发生流血事件,但相关的军事准备却一刻也没有放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印度来说,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国始终是其最大的“威胁”。

倘若有朝一日中国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那么印度极有可能会乘虚而入,并在中国的背后捅上一刀。

以上就是戴旭“C形”包围圈理论中出现的主要国家与地区。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周围除了敌人,难道就没有朋友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不过这些朋友并没有在“C形”包围圈的弧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只要打开地图就会发现,中国所有的潜在战略对手几乎都集中在正东、正南与西南三个方向,“C形”包围圈向北开口方向上的国家,则大多与中国关系不错。

这其中,朝鲜与中国之间由于签署过《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关系自然是最为紧密的。

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分别建立了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永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可以视为中国最值得信赖的伙伴国。

此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三国还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而中俄关系也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正处于历史最佳时期,所以这三个国家短期内与中国的关系应该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至于正北方向上的内陆国家蒙古,虽然近些年与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还经常和美国眉来眼去,但由于自身国力与影响力实在有限,故而也掀不起什么大的波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的主要威胁方向是东南沿海地区,其次是西南地区。相比之下,北方的战略环境比较安全,用不着我们花费太多的精力。

那么,面对该包围圈,我们难道只能望洋兴叹吗?

当然不是。

目前,中国正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积极构建国际合作和政治联盟,以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压力。

戴旭在他的书中也提出了应对“C形”包围圈的策略,包括加强国防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深化外交合作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认为,对于美国经略了几十年的包围圈,我们既要在战略上藐视它,也要在战术上重视它。

目前,解放军海空力量已经基本具备了超远程打击能力,包括歼-15、歼-16、歼-20等作战半径一千公里以上的战斗机已超过1000架,陆基、空射、舰载的各种“东风”弹道导弹与“长剑”巡航导弹可以对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的各类目标进行火力覆盖。

随着中国高超音速导弹、航母战斗群等“大杀器”数量的增多,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有望向中国进一步倾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一直以“世界霸主”的地位自居,因此任何对其霸主地位有冲击的国家,都将被其视为眼中钉。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今的岛链战略可以算是美国维持其“霸主地位”与“帝国体系”的最后手段。

与美国“唯我独尊”的做法相反,中国在与周边国家发展的交往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并先后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倡议与理念,为本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笔者相信,只要中国能继续保持稳定,持续走富国强兵的道路,戒骄戒躁,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够能在与美国的较量中笑到最后,让这个存在了几十年的包围圈逐渐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