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嘉陵的作品以表现主义油画创作为主,将中国写意画和西方写实绘画结合,画面经常采用充满“希望”的绿色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情感,同时以此来表达对未来美术事业传承的期望,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写意油画风格。在《2024胡润中国艺术榜》中,王嘉陵位列第64名。

艺术家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嘉陵,笔名王加林,1953年出生。中国著名油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师从刘国枢、马一平、黄唯一、夏培耀等当代美术大家,秉承恩师们美术育人的理念,在美术教育领域深耕四十余年,是中国美术教育的推动者,重庆美术专业教育的先行军。曾任四川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校长,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四川理工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四川美术学院老教授协会会长、重庆文化艺术品行业协会终身名誉会长。

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修为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四川美术学院为王嘉陵教授举办了油画创作50周年艺术总结的回顾展,这是继刘国枢、罗中立之后,川美史上第三次艺术成就总结性大展,以此肯定艺术家对川美的特殊意义和贡献。从重庆到天津,200余件作品与文献将王嘉陵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生涯一一呈现,这些画作也记录了他以其特有的细腻笔触绘作的时代感悟,好评如潮。

其中,即有“成名作”《生命之光》,这幅油画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举办之时,“川美三杰”罗中立《父亲》、周春芽《藏族新一代》、王嘉陵《生命之光》包揽了一、二、三等奖,成为当年美术界的焦点,这些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影响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被誉为中国美术界的“黄金一代”。而在王嘉陵看来,正是以《生命之光》的获奖为契机,一个更加广阔的艺术世界得以在他眼前开启,从而能与更多来自各地的优秀艺术家深入交流,在共同前行的脚步中深化对艺术的探索与思考。

如今,71岁的王嘉陵依然笔耕不辍,他对绘画的热枕始终如一,依然在艺术世界中不知疲倦地前行,“通过五十多年的创作,我的绘画突破了边界,形成了个人语言,融合了古典与表现的审美价值,并成为我内在直观的表达,艺术的语言和层次能体现我的所思、所想与所感。”王嘉陵说。

胡润百富· 王嘉陵专访

胡润百富:今年是您个人从艺五十一周年,在您的创作生涯中,您个人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是什么?为什么?

王嘉陵:那应该是1980年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获大奖的《生命之光》,我在创作《生命的光》这件作品时,有个因工脚残的家属周北强,由于他母亲在图书馆工作的缘故,周北强借了许多书籍画册回他的陋室,自学英语,翻译大部分艺术书籍,他的小屋也成为我们这一代有志青年的图书室。

周北强身上的“陈景润”精神,让我有了现场创作的念头,我就是架着一个画板在他那间小屋画的。画《生命之光》时,由于我跟罗中立是好友,他在那边教室画《父亲》,我就在这边画《生命之光》,我们俩经常一起探讨、交流,所以才画得那么细。后来,两幅画一起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很轰动并都获得了大奖。

其实,我满意的并不完全是因为作品本身,而是因为这幅作品在青年美展获得三等奖后,我也因此获得了到北京出席中国美协组织的“全国青年油画家座谈会 ”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创作座谈会”的机会,这使我能够多次与全国各地优秀的艺术家深入探讨。其实艺术家与艺术家一起创作或交流的价值不在于谁给谁启发,谁的风格题材打动人,而是相互之间共同前行的脚步,会促使彼此对绘画研究的深入、比较和参照。

若论作品本身,我想个人最满意的作品应该是未来的作品,就算我现在已经71岁了,我依然在保持创作,保持学习,保持对绘画的热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嘉陵 1980年作《生命之光》(油画)95x148cm

胡润百富:在您的创作生涯中,有没有对您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人或事?

王嘉陵:两次参与中央美术学院进修。1983年,中央美术学院李天祥教授在四川美院开办油画训练班,我被推荐进入该训练班学习,看到了一种与川美教学和油画表现不同的面貌——对事物的长期观察、描绘,长期作业的开展,讲求小笔触的顺滑表现被要求、被提倡,注重环境色对固有色的影响被提升。具体的绘画风格、样式上的吸收,进一步加深了我的油画表现手法。然后是1985-1986年间,我去了北京,在中央美院“徐悲鸿画室”进修学习,从整体的教学创作氛围到具体工作室的教学内容,从素描、色彩的基础训练到主题性创作,都让我感受到油画创作的多元调性,开拓了我艺术创作的可能和判断的视野。

正是因为受教于川美与央美两个正统美院的教学体系,我的艺术面貌得以进一步塑形。就艺术风格而言,我对表现、写实、抽象都能驾驭;就主题探索而言,我能进行主题性创作,以细腻的笔触、笔调和背景的大笔触结构,并在风景、人物绘画中同样可以自由发挥创作;就艺术功能而言,我能够用准确的艺术语言去传达。这些都离不开我在油画创作道路上不断地求学与探索,这两次进修也为我其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准确的判断和超前的表现意识。

胡润百富:作为中国当代油画教育的重要推动者、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中“川美学派”的主将之一,您也在川美长期从事教学实践,这一经历与您的创作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王嘉陵:在川美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保持学习和钻研。为了提高学生们对于绘画的理解,我主持编撰《全国中等美术学校专业教材丛书》12册,在这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色彩教学的那本书,我将多年来对色彩钻研的心得整理编写出来,分析色彩原理、固有色与环境色、饱和色与色彩明度,以中外名家的作品和我的创作、教学融合一起。这些过程,对我的创作同样也有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嘉陵 2023年作《圣殿夕照》80X60cm

胡润百富:在您的记忆中,您刚进入川美时的创作风气是什么样的?和现在有哪些不同?

王嘉陵:我是1974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的,那时候川美才刚刚恢复招生,能从知青重新回到学校拿起画笔,我们倍感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们并不把画画当成作业,而是把它当做爱好,只要有时间就画画,有时候通宵达旦地画。同时,川美一直有着宽容自由的氛围,老师对我们也非常支持,不管是哪一级的、哪个专业的学生,只要遇到老师都可以请教,老师也不会觉得我们当时提的问题简单、稚拙,只要我们虚心请教,他们都会很耐心地讲解,并且举的例子、打的比方都很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嘉陵 2016年作《松坪沟写生》80x60cm

胡润百富:近年来社会变化特别快,一方面是科技的变化,一方面是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您的创作来说,会不会有一些影响?

王嘉陵:影响是有的。科技的变化、世界格局的变化使我们更便捷地看到全世界的艺术,与其他艺术家的沟通交流也更便捷。当然,我认为艺术本身是在于自己的理解,所以影响也是有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嘉陵 2023年作《在远方》130X100cm

胡润百富:现在也有很多艺术家,从新媒体的创作方式回归到了绘画,觉得还是绘画更有人的温度。您如何理解绘画在当下的意义?

王嘉陵:绘画对我的意义在于我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深入研究、对不同的色彩关系、画面组织、场景建构的探索。这些探索是为了反映我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作为艺术家之于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我观察自然、写生场景、探索形式语言,最终的落脚点把艺术理想与所处的时代结合,与时代的质感与印痕嵌套,并体现时代中我内心的情感与记忆,表现我的审美和意趣。通过五十多年的创作,我的绘画突破了边界,形成了个人语言,融合了古典与表现的审美价值。成为我内在直观的表达,艺术的语言和层次能体现我的所思所想与所感。

胡润百富:对年轻一代的青年艺术家,您有哪些建议和期许?

王嘉陵:画了一辈子的画,对我来说,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画画。如果青年艺术家觉得画画是件开心快乐的事,那么就要好好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嘉陵 2023年作《透明的天地》100X80cm

本文系胡润百富专访,素材来源于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