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近日,知名主播董宇辉在山西运城的永乐宫进行了一场直播,拍摄了宫殿内壁画,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质疑,永乐宫殿内禁止游客拍照,为何董宇辉却能在殿内直播。

这并非董宇辉首次在文博场所进行直播,也并非首次引发争议。今年3月,他在湖北省博物馆的直播同样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为何禁止游客使用闪光灯,而主播反而可以补光拍摄?

这些舆论争议不仅反映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关注,也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博物馆是否该对商业直播开放?文化传播又该如何平衡好公众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宇辉在永乐宫。(图片来自“运城文旅”微信公众号)

他能拍我不能拍

永乐宫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元代遗存宫观建筑,以壁画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其中,三清殿《朝元图》中描绘的290位庞大“神仙阵容”,形象栩栩如生,神态逼真细腻,令人震撼叫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宫壁画(局部)(图片来自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官方网站)

由于永乐宫壁画禁止游客拍照,一些网友在看到董宇辉的直播拍摄后表示了不满——既然不让拍照是为了保护文物,那为什么给主播区别待遇?还有许多网友表示,如果说怕开闪光灯对壁画造成影响,为什么不开闪光灯拍照也不许呢?

事发后,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在其网站发布了《关于永乐宫殿内壁画拍照摄像的管理说明》。《说明》称,为了做好永乐宫的壁画保护,我院对永乐宫殿内壁画拍照摄像有严格的规范要求。确因讲学、采访、直播等活动需要,可以向我院申报,经审核批准后,在文物保护人员监督下予以拍照摄像。官方网站为广大游客上传了高清VR全景链接,大家可沉浸式观赏壁画细节。

那么,拍照摄像会不会对壁画造成影响呢?

敦煌资深壁画修复师李晓洋就此表示,镁光灯对壁画造成的影响,具体能有多大,还需更多数据证明。“至于永乐宫禁止包括不开闪光灯的拍照,我觉得主要还不是因为壁画保护,而是因为殿内参观者太多了。”他说,“拍照就会驻足,你拍我拍大家拍,你手举的高度、停留的时长,都会对其他游客的参观造成影响,也不利于人流的安全疏导。”

而且,因为这些古建内的光线普遍较暗,李晓洋认为,普通观众不开闪光灯的手机拍照,其实意义不大,“无外乎是打个卡,证明自己来旅游了一趟。”

“网友没必要去计较这个他能拍我不能拍。即便让我去现场,我也未必能像董宇辉那样说得这么深入又通俗。通过他的直播,让更多网友关注和了解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觉得挺好的。”李晓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宇辉在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图片来自“湖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他能“开灯”我不能开

解决了能不能拍的问题,那么该怎么拍呢?

今年3月,“与辉同行”直播团队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直播中,通过玻璃反射可见,其团队在馆内打了补光灯。不少网友对其此次博物馆内直播发出质疑,认为博物馆明确禁止游客使用闪光灯,且部分文物为光敏特殊材质,直播补光灯光源可能会破坏文物。

站在游客的视角,“博物馆里不能使用闪光灯”可以说是基本的参观礼仪。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由于部分文物的脆弱性,不适合长时间曝光在灯光下,几乎所有博物馆都会禁止游客使用闪光灯。

对此,河南博物院原副院长杜启明表示,博物馆里是绝对禁止用闪光灯的,闪光灯瞬间光照太强,同时也产生热量,会对文物直接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果要补光,首先要使用不改变文物原色的冷光源,其次就是要在符合光照规定的标准内用光。”

洛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黄超认为,在确保文物安全的情况下,在展厅内使用一些补光灯是可以的。“其实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文物拍照时其实也会用到补光灯,只要控制在合理亮度,保持一定距离,就不会对文物安全产生太大影响。但如果面对极为脆弱的古代字画,就另当别论了。”

当博物馆变成直播间

文博单位拥抱网络“顶流”,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董宇辉们”的流量不仅能带动文化传播,其惊人的带货能力也能助力地方文旅事业的发展。然而,争议背后引人深思的是,商业主播如何在直播中有效避免对文物的损伤,科普的同时如何平衡好公众利益。

对此,上海东方网评论称,商业主播走进博物馆直播,即使不搞带货,也有助其树立人设、吸粉引流,进而提升商业价值。鉴于商业主播敏感身份,不仅徒增博物馆安全风险,有损传承文明公益形象,还显失社会公平。从长计议,博物馆不宜对商业主播“敞开大门”。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研究所所长杨劲松则在媒体刊文称,在博物馆中开展的所有活动,都不应该有损于文物的安全。在库的文物如此,展览展示中的文物亦然。当然,网络直播对文物安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也必须在考虑范围之内。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网络直播风行的当下,新媒体平台业已成为博物馆“出圈”的关键一招。杨劲松指出,在文物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寻求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平衡点,寻求公众和社会的共识和理解,寻求新模式和新技术对安全利用的支持,都是应有之义。

《中国旅游报》也刊发评论称,对于特殊的文化传播活动,如何在保护文物和传播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网友的质疑充分表明大家对于文物保护规则的关注和重视,这也有助于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重庆日报网则评论说,流量不能遮蔽主办方和参与方在此次活动上暴露出的短板,问题也不能成为污名化董宇辉的“靶子”,进而全盘抹杀他与团队的成绩。文博单位在策划网红直播之前,就要提前做好规划,尽量利用闭馆时间,不要占用普通观众的参观资源。对于直播所用的光源、道具等,更是要规范操作、严格把控,并提前告知公众,将疑虑化解在萌芽状态。一些出于保护目的而不便对公众开放拍摄的文物,则要做好数字资源的推广与普及。

杨劲松也说道,无论如何,面对如何兼顾文物保护和利用这个话题,办法总比困难多,而这还需要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创新,这当然也包括网络直播在内。(完)

综合红星新闻、顶端新闻、《广州日报》、《新京报》等

编辑:崔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