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桃果奶”“一桶冰粉”“咕噜草莓汁”……看到这些字眼,人们大概率会认为这些是食品的名称,实际上却是商家给网红解压软泥玩具“史莱姆”所起的产品昵称,这些“史莱姆”解压软泥玩具的外包装设计与食品极为相似,却并未在明显位置标注“不可食用”。近日,有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质疑,指出这种产品的包装设计存在误导性,引发了网民们的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央视栏目就曝光过这种网红玩具“史莱姆”背后的真相,专家检测了从市场上随机抽取的四款“史莱姆”样品,结果显示:四款样品中均含有超出欧盟标准的硼砂含量,有的样品,甚至超出欧盟标准近三倍!而15克硼砂摄入量,足以让一名成年人致死,对于婴幼儿而言,仅需要3克!只要家长一个不小心,孩子误食了“史莱姆”,便会有巨大的生命危险。

“史莱姆”玩具外包装设计的误导性问题不仅是个案,更揭示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在玩具和食品之间,存在着一道模糊的边界,而这种模糊不仅仅是外包装的相似,更是安全和健康的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把有害商品美化更可怕的,是将魔爪一次次伸向孩子,标准“玩具”却是“毒品”。如何为产品上好“安全锁”,筑起一道“绿色屏障”?作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要保持警惕,不被表面的花哨所迷惑,务必仔细查看产品的成分和标识,避免购买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同时,要提醒孩子警惕这些产品,不盲目跟风;作为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产品的质量把控和监管,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而作为生产企业和经营主体,更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将消费者的安全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消费者安全为代价追求利润。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让人们放心地选择和使用各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