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简称PAM信号通路)调节乳腺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种过程,且与治疗耐药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1。PI3K位于PAM信号通路的上游,在整条PAM通路的活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

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靶向PI3K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可以为各亚型乳腺癌患者,尤其是为PIK3CA突变激素受体阳性(HR+)晚期乳腺癌带来明显获益,其中新型PI3Kα抑制剂Inavolisib更是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治疗突破。基于此,医脉通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婷教授介绍PI3K抑制剂研发现状,深入解读新型PI3Kα抑制剂研究数据,探讨Inavolisib的研究布局及未来的应用前景。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婷教授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疾病中心副主任

  •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青年专家

  •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青年委员

  •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副主任委员

  • 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乳腺肿瘤专委会主委

  • 四川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

  • 四川省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分会副会长

  •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疾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委、青委主委

  • 四川省肿瘤学会乳腺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 第三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乳腺癌领域杰出贡献奖

“近年来,PI3K抑制剂在各种亚型乳腺癌治疗中逐渐崭露头角,其中PI3Kα抑制剂的闪耀新星Inavolisib在INAVO120研究中表现出的超双倍获益的PFS,以及瞩目的远期生存获益数据,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参考,获得了医疗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

——罗婷教授

PI3K抑制剂研发方兴未艾,乳腺癌领域研究突破不断

PI3K是肿瘤药物研发的热门靶点,发展至今已有许多PI3K抑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或已获批上市。根据药理作用机制,PI3K抑制剂可分为3大类:①泛PI3K抑制剂,可同时作用于所有不同的PI3K Ⅰ类异构体( α、β、δ 或 γ),如 Buparlisib、Pictilisib、Copanlisib;②PI3K亚型选择性抑制剂,仅作用于特定的亚型异构体,如PI3Kα选择性抑制剂Alpelisib、Inavolisib,PI3Kβ选择性抑制剂GDC0032等;③PI3K-mTOR双重抑制剂,如BEZ235等。由于泛PI3K抑制剂毒副作用过强,大多数泛PI3K抑制剂已经终止研发。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目前研究人员已转向研发亚型特异性的PI3K抑制剂。直至今日,中国乳腺癌治疗领域尚未批准PI3K抑制剂类药物上市。

由于PI3K抑制剂可通过调控PAM信号通路从而改善HR+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2,因此既往有多项研究探索了PI3K抑制剂与内分泌药物联合用于HR+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目前Alpelisib已基于SOLAR-1研究和BYLieve研究结果在2019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与氟维司群联合用于PIK3CA突变的HR+/HER2-晚期或转移性患者在内分泌治疗期间或进展后的治疗。Inavolisib基于其关键性III期INAVO120研究的积极结果,已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并获得优先评审资格,Inavolisib也因此有望成为国内乳腺癌领域首个获批的PI3K抑制剂。

除了HR+乳腺癌领域以外,PI3K抑制剂在HER2+乳腺癌以及TNBC领域亦进行了研究探索。由于HER2+乳腺癌常因PTEN缺失、PI3K突变而激活PAM通路,对曲妥珠单抗发生原发或继发性耐药,所以PI3K抑制剂与靶向药物联合使用有望改善HER2靶向耐药3。过去有研究显示,PI3Kα抑制剂联合T-DM1治疗曲妥珠单抗耐药和/或T-DM1耐药、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抗肿瘤活性4;新型PI3Kα抑制剂Inavolisib与曲帕双靶皮下制剂联合治疗PIK3CA突变HER2+晚期乳腺癌的Ⅲ期INAVO122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5。PI3K抑制剂在TNBC中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既往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的Ⅰ期临床研究显示,PI3Kα抑制剂治疗TNBC具有可控的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4,未来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PI3K抑制剂破局HR+晚期乳腺癌治疗,Inavolisib三联疗法带来持续获益

总的来看,目前PI3K抑制剂的重要突破主要聚焦于HR+晚期乳腺癌中,以Alpelisib、Inavolisib为代表的PI3Kα抑制剂取得了较好的进展:Alpelisib的Ⅲ期Solar-1研究6,7结果显示,在PIK3CA突变队列中,Alpelisib联合氟维司群与氟维司群单药治疗比较,延长了内分泌经治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中位PFS(11.0个月vs 5.7个月,HR=0.65)以及中位OS(39.3个月vs.31.4个月,HR:0.86)。BYlieve研究进一步评估了Alpelisib联合内分泌治疗对于CDK4/6抑制剂经治患者的疗效8。结果显示既往接受过CDK4/6抑制剂联合氟维司群治疗的患者使用Alpelisib联合来曲唑治疗,中位PFS可以达到5.7个月。

在Inavolisib既往开展的关键研究中,I/Ib期GO39374研究评估了Inavolisib单药或联合内分泌治疗±哌柏西利治疗PIK3CA突变HR+/HER2-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9,10,既往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Inavolisib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均显示出有前景的初步抗肿瘤活性,Inavolisib长期治疗安全性佳。

Ⅲ期INAVO120研究旨在评估PIK3CA突变HR+/HER2-局部晚期/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Inavolisib/安慰剂+哌柏西利+氟维司群联合治疗的疗效、安全性11。既往研究数据显示,Inavolisib联合CDK4/6抑制剂和内分泌疗法可带来双倍PFS获益(15.0 vs 7.3个月,HR=0.43,95% CI 0.32-0.59,p<0.0001),降低57%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并且无论是不同地域、绝经前/后、肝转移是/否、原发内分泌耐药/继发内分泌耐药等关键性亚组患者,均观察到与总人群一致的获益。其他次要终点的数据亦显示,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和疾病控制率(DCR)均有明显提高。虽然OS数据尚未成熟,但已观察到获益趋势。安全性方面,Inavolisib联合治疗组耐受性良好,AE与此前研究的已知安全性特征一致,未观察到新的安全信号。

在本次ASCO会议中,INAVO120研究评估了额外的疗效终点12,包括从随机化到二线治疗疾病进展的时间(PFS2)和从随机化至首次开始后续化疗的时间(TTFC)。数据显示,在中位随访21.3个月时,Inavolisib三联治疗方案可显著延长PFS2(24.0 vs 15.1个月,HR=0.59,95% CI 0.42-0.83),这意味着一线治疗方案的获益得以延续,不会影响患者从后续治疗中获益;同时,Inavolisib三联治疗方案还明显推迟了TTFC(NE vs 15.0个月,HR=0.53,95% CI 0.37-0.78),结合此次Inavolisib联合治疗组在安全性方面的良好表现,Inavolisib无疑可以为PIK3CA突变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疗效卓越、安全可控的治疗新选择,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INAVO120研究的PFS2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INAVO120研究的TTFC结果

新型PI3Kα抑制剂Inavolisib聚力精准,引领乳腺癌诊疗变革

作为新一代极具治疗潜力的PI3Kα抑制剂,Inavolisib兼具高选择性抑制PI3Κα并且能特异性降解PI3Κα突变蛋白的双重作用机制,可以实现持续的通路抑制13-15。这些机制也是Inavolisib在多项研究中取得卓越疗效的关键所在。目前Inavolisib在国内已获批优先评审资格,期待其上市后为更多乳腺癌患者带来精准安全、疗效显著的治疗新选择。

当然,在精准靶向治疗新时代,Inavolisib还将基于已有成果继续乳腺癌探索之路,以引领新的治疗变革:通过INAVO120研究,Inavolisib与CDK4/6抑制剂、内分泌治疗联合使用有望进一步满足PIK3CA突变HR+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需求。考虑到临床中CDK4/6抑制剂已广泛应用,因而还需要进一步探索Inavolisib用于CDK4/6抑制剂经治人群的效果。INAVO121研究进一步探索了Inavolisib联合氟维司群治疗CDK4/6抑制剂经治的PIK3CA突变的晚期HR+/HER2-的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16,该研究尚在进行中。此外,INAVO122研究还在探索Inavolisib联合曲帕双靶皮下制剂一线治疗PIK3CA突变的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研究仍在进行中。继2023年SABCS之后,INAVO121研究/INAVO122研究设计再次亮相本次ASCO大会,期待未来能够取得好成绩,也希望Inavolisib继续在各亚型乳腺癌中进行单药、联合治疗等探索,优化治疗方案,拓展治疗格局。相信Inavolisib未来公布更多的研究数据后,可以进一步丰富循证医学证据,为更多HR+乳腺癌、HER2+乳腺癌患者带来获益。

参考文献:

1.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等. 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治疗乳腺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肿瘤杂志, 2022, 44(7):673-692.

2. MILLER T W, et al. J Clin Invest, 2010, 120(7): 2406–2413.

3. BERNS K, et al. Cancer Cell, 2007, 12(4): 395–402.

4. Zhu K,et al. Cells. 2022 Aug 12;11(16):2508.

5. Swain SM, et al. 2023 SABCS. Abstract PO2-19-09.

6. Fabrice Andre, et al. N Engl J Med. 2019 May 16;380(20):1929-1940.

7 H S Rugo, et al. Ann Oncol. 2021 Feb;32(2):208-217.

8. Hope S. Rugo et al. 2021 SABCS PD-13-05.

9. Juric D, et al. 2019 SABCS. Abstract OT1-08-04.

10 Jhaveri K, et al. 2019 SABCS. Poster P1-19-46.

11. Jhaveri kl, et al. 2023 SABCS. Abstract GS03-13.

12. Juric D, et al. 2023 ASCO. Abstract 1003

13. Edgar K et al. SABCS 2019. Poster P3-11-23.

14. Cancer Discov. 2021 Sep 20;candisc.0072.2021.

15. Song KW, et al. Cancer Discov. 2022 Jan;12(1):204-219.

16. Juric D, et al. 2023 SABCS. Abstract PO2-19-08.

编辑:Tina

审校:Max

排版:Squid

执行:Ryland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