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7日,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一个神秘人物,和国共两党的高层都有着不错交情的曹聚仁。

曹聚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住在香港,此次来大陆有一个特殊的目的,那就是代表蒋介石父子和中共进行谈判,促进台湾的和平解放。

谈判过程中,曹聚仁问了周恩来总理这样一个问题:“总理阁下,如果通过谈判,中央对蒋介石等人如何安排?”

周恩来似乎早就预料到了他会这么问,不紧不慢地说道:“蒋介石当然不要做地方长官,总要在中央安排……经国也可以到中央。”

海峡两岸对峙了这么多年,如今终于有要统一的迹象了,中共对蒋介石父子可谓诚意满满,这让爱国人士曹聚仁如释重负。

然而,蒋介石对中共提出的条件却不置可否,台湾回归事宜一拖再拖,最终也没有任何进展。

其实不光是曹聚仁,建国以后很多爱国人士都做过国共和谈的“秘密使者”,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失败了。

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总理

事情还要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说起……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地大大小小的战争逐渐停歇,世界开始走向和平。

与此同时,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人们充满了干劲,到处都是一片热闹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五计划”期间的大型轧钢厂

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影响着我们的对台政策,和平解放台湾已成为大势所趋。

1955年6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明确表示,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将尽量采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次年4月,周恩来又表示愿意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事宜,希望他们能够派遣代表到北京来。

此时,一位名叫章士钊的人主动请缨,想要作为中共的代表与蒋介石方进行和谈。

章士钊可不是一般人,他早年曾参加过蔡元培的“爱国学社”,后来又结识了孙中山,1927年还曾积极营救被捕的李大钊。

看到两岸和平统一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如今周恩来总理多次表示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意向,他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章士钊

于是,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了章士钊,向他表达了感谢,还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让章士钊带过去。

信中提到了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四项意见:台湾的外交由中央管理,军事、行政继续由蒋介石管理;中央拨款支持台湾的经济建设;台湾的改革一切从缓;国共双方不做破坏对方之事。

就这样,章士钊带着毛主席的信回到了香港,并把信交给了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

许孝炎一直以来都负责国民党的文化宣传工作,和蒋介石私交甚深。他拿到这封信之后,立刻赶回了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

“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蒋介石看着信中这样的字句,不禁感慨万千。

离开大陆已经有六七年了,他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乡奉化市溪口镇的一切。

如今年纪越来越大,对故乡的思念也越来越深。当初他住过的府邸还在不在?先人的墓地是否有人打扫?蒋介石每每想到这些,就几乎要流下眼泪。

如今知道家乡一切安好之后,他稍微放下了心,但还是心存疑虑。

这次和谈和重庆谈判不同,他处于绝对劣势。毕竟和共产党对峙了几十年,如今直接回去的话,总有点“投降”的意思。

因此,他读过信之后没有任何表示,和谈事宜就这样搁置了下来。章士钊的奔波忙碌,终究成为了一场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和蒋介石重庆谈判旧照

收到中央的信之后的一年里,蒋介石一直在考虑和谈的事。最后决定,必须找个人去问问中共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此时美国不断给台湾施压,要求他们“划峡而治”,这对蒋介石来说是绝对不能忍受的,“一个中国”也是他始终坚持的原则。

考虑再三,蒋介石还是决定把许孝炎从香港叫回来,商量一下派谁去和中共方面交涉。

两人商量了很久,决定派出蒋介石的学生——宋宜山。

选择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他忠诚可靠,不会为共产党说话,能最大程度维护国民党的利益。

二来则是因为他的兄弟宋希濂曾是国民党的军官,新中国成立之后被关押在了北京的战犯管理所,他可以借着探亲的由头去北京。

毕竟这是一次“密谈”,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宜山

就这样,1957年4月,宋宜山从香港入境,不久便抵达了北京。

下车之后,周遭的景象让他大为震惊:这里早就不是战争刚结束时千疮百孔的中国了,我们进行了土地改革,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

百姓们虽然穿着朴素的衣服,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一起去队里上工、一起吃大锅菜,充满了干劲。

震惊之余,宋宜山不断提醒自己,不能忘了来到这里的使命。

第三天,宋宜山和周恩来在东兴楼饭庄见了面。周总理就像对待多年老友一样,和他促膝长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

提到宋希濂时,周总理表示,他在抗日战争中曾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一个大英雄。过几天是他五十周岁的生日,你可以去看望他。

周总理还说,不出意外的话,宋希濂马上就要特赦了,到时候他想去台湾、香港或是留在大陆都可以。

这让宋宜山非常感动,他向总理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蒋介石派他来,就是想看看中共对和谈到底有几分诚意。

周总理笑着说,国共两党本来就是同生共死的兄弟,以往有过两次合作的经历,我们期待着双方的第三次合作。

后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和宋宜山关于合作的具体事宜进行了洽谈,提出了四点要求,主要包括台湾可以作为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美军撤离台湾海峡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这四点要求在宋宜山看来非常合适,国共合作似乎马上就要达成了。

之后,宋宜山去看望自己的弟弟宋希濂,发现弟弟过得还可以,这又了却了他一件心事。

三个星期之后,宋宜山返回香港,并给蒋介石写了一封15000多字的报告。

报告里,宋宜山讲述了自己这些天的所见所闻,丝毫不吝啬对中共的赞美之词。

他甚至还表示,“反共复国”早已无望,当下积极响应中共的和谈政策才是明智之选。

或许是不想承认中国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的成就,或许是觉得这封信里对中共的赞扬有失偏颇,蒋介石看到这封信之后勃然大怒。

他甚至认为自己这个学生早已经“赤化”,处处向着中共说话。

因此,这次的和谈宣告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

虽说前面两次和谈都失败了,但仍有无数仁人志士想要修复国共两党的关系,和平解放台湾,曹聚仁就是其中一个。

曹聚仁是近代著名记者、作家,和梁漱溟、鲁迅等民国时期的名人都有很深的交情。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在香港《星岛日报》做专栏记者,靠稿费养活一家人。

1956年,曹聚仁得知中央的对台政策发生了变化,他非常激动。恰好这时蒋经国找到了他,让他秘密去趟北京,了解大陆的真实意图。

同年7月1日,曹聚仁作为新加坡随团特派记者来到了北京,受到了热情接待。

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意识到,这很可能是离两岸和平统一最近的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聚仁

同年7月16日,周恩来、邵力子、张志忠、陈毅等人和曹聚仁在颐和园展开了一番谈话。

谈话时,曹聚仁开门见山地问道:“你们许诺的和平解放的票有多少实际价值?”

周总理笑了:“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价值完全相符。”

之后他说,海峡两岸自古就是一家人,台湾是内政问题,只要政权统一,什么都可以坐下来商量安排。

一番谈话之后,曹聚仁的心理很受触动,他表示愿意为祖国统一出一份力。

回去之后,他立马写了一篇名为《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的文章,发表在《南洋商报》上,文章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此之后,周总理又多次和曹聚仁进行过谈话,陈毅、邵力子等人也常常去他所居住的新侨饭店看望他。曹聚仁在和朋友写信时就曾经提到,陈毅是来得最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聚仁和夫人

同年10月3日,在其他领导人都忙着接见印度尼西亚总统时,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独自等候曹聚仁,足以见他对这次和谈的重视程度。

两人见面之后,毛泽东对他说,这次来他可以多走走,看看我们这里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还可以顺便去蒋介石的故居看看,让他安心。

曹聚仁认识到,毛泽东是具有大智慧之人,他不否定蒋介石在某些历史时期的作用,也不以“招降”的方式逼他屈服,而是准备和自己多年的敌人握手言和。

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尽快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到过,内战不同于抗日战争,如果拖得太久,必定后患无穷。

正是毛泽东这样的态度让曹聚仁意识到,两岸和谈成功的机会非常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同年10月7日,曹聚仁和周恩来再次见面时试探性地问出了关于统一之后蒋氏父子的安排问题,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所提到的画面。

听到蒋氏父子都可以来中央做官之后,曹聚仁既吃惊又欣慰:当初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和谈的时候,蒋介石只承诺给毛泽东一个新疆长官的位置。

如今毛泽东却如此大方,直接请他到中央来做官,对比起来高下立见。

不久之后,曹聚仁告别周恩来离开了北京,但他也没有立刻回到香港,而是去了庐山、奉化等地,去看一看蒋介石的故居。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拍好多照片,回到香港之后,他把照片连同给蒋介石的长信一起寄到了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的别墅“美庐”

蒋介石看到这些照片之后非常感动,他的故居还是原来的样子,一样东西都没少。他开过的汽车、宋美龄用过的钢琴都摆在原处,丝毫未动。

但是对于国共和谈的事,他却依然是一副既不表态也不拒绝的样子,即便此后曹聚仁又多次往返大陆和香港之间,促进国共和谈,也依然没有什么效果。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中央对台湾的政策又补充了一些细节,周恩来将其总结成了“一纲四目”。

“一纲”就是指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的一切都由蒋介石决定;“四目”的内容和以往大致相同,主要是外交权交由中央、台湾改革从缓、建设费用由中央拨款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和周总理

蒋介石的态度真正发生转变是在1965年,当时国民党的二号人物李宗仁从台湾返回大陆,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的热烈欢迎。

蒋介石这才意识到,中共早就不把他当成 “战犯”“仇人”了,于是,他决定找这么多年来一直为此事奔波的曹聚仁谈一谈。

彼时,曹聚仁正在香港的家中睡觉,突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打开门才发现原来是蒋经国派人来接他了。

坐船到达台湾之后,蒋经国紧闭门窗,和他展开了“密谈”。蒋经国主要是想多了解一些北京的情况以及中共目前对台湾政策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和蒋经国

曹聚仁一边讲述这么多年来在北京的所见所闻,一边谈自己对于国共和谈的看法。

同年7月20日左右,蒋氏父子终于达成了关于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六项条件”。

这六项条件主要包括蒋介石带旧部回到大陆、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援助等等。

就这样,为这件事操劳了近十年的曹聚仁终于看见了曙光,他带着这封写有“六项条件”的信回到了北京。

然而,历史的转折总让人措手不及,1966年开始,国内形势波动不止,自然就顾不上台湾了。

蒋介石见此状,觉得现在并不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时机,这件事又搁置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晚年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再次发生变化。中国大陆取代了台湾在联合国的位置,我们的各种合法权利得以恢复。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破冰。

台湾在国际社会上逐渐变得孤立无援,此时正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最佳时机。

但是这次该派谁做这个“秘密使者”呢?曹聚仁早已在1972年逝世,章士钊也早已到了92岁高龄。

可章士钊得知中共打算再次派使者交涉和谈事宜的时候,依然决定拖着带病的身躯扛起这个重担。

毛主席和周总理起初并不同意,但无奈确实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他们只能尽可能地为章士钊准备一个好点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章士钊与毛泽东

可意外还是发生了。由于长时间奔波劳碌,再加上过度紧张兴奋的神经,章士钊没过多久就病倒了。

等到周总理派遣的医疗队到达香港的时候,章老先生早已溘然长逝。

未能见到祖国和平统一,终究还是成为了老人心中的遗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老一辈革命家接连离开人世。

1974年,蒋介石在台湾去世,两年之后,为中国人民、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周总理,与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也与世长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去世

他们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此后,两岸和平统一的重担便落在了邓小平和蒋经国身上。

邓小平率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用于解决台湾问题。面对大陆的和平攻势,蒋经国却一直畏手畏脚的。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获得了国内外华人的积极响应;到了9年以后,两岸正式开放探亲。

虽然两岸的统一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直到今天,台湾依旧没有正式回归,这对全中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大遗憾。

这些奔波在大陆和台湾之间的“秘密使者”让人感到敬佩,虽然他们的目的最终没有实现,但以后还会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循着他们的轨迹,为祖国统一做出贡献。

我们也期待两岸和平统一的一天,这一天一定不会太遥远。

[1] 重庆晚报. 65年国共三次密谈 蒋介石曾同意携旧部回大陆

[2] 杨亲华. 两岸紧张对峙下的国共秘密和谈[J]. 党史天地. 1995.02.15

[3] 李伶伶. 国共和谈第三次合作的秘密使者们[J]. 江海侨声. 1995.10.15